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陈抟与"太极图"的关系,我们认为北宋理学开山祖周敦颐虽然对"太极图"作过符合儒家价值理想的改造,但《宋史·朱震传》关于陈抟传"太极图"之说仍然不宜轻易否定。《宋史·朱震传》谓:"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①据此,则周敦颐之《太极图》亦和陈抟有关。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国金石学大兴,传拓技艺广泛地被当时文士践行。陈介祺是这一时期实践与改良传拓技艺的重要人物。他以传古为志,视传拓为传古途径,总结先贤、同仁传拓技法的同时,凭借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对传拓技艺进行了总结、改良与提升。陈介祺的《传古别录》,针对当时传拓中出现的剔字损器、上纸施拓、拓制器物全形等问题展开专门论述,是介绍晚清金石传拓技艺的经典著作。将《传古别录》所述内容,按照传拓的基本流程重新梳理归纳,一方面可系统地理解陈介祺的传拓技艺,同时也便于指导当代金石传拓的审美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北宋"僧传"的体制、功能、风格皆不同于往昔。释赞宁的《宋高僧传》取法史传,革新僧传体制;释智圆《中庸子传》以儒家"中庸"思想阐释天台"中观"之义,开创释家自传的新体式;释契嵩《陆蟾传》《韩旷传》淡化宣教功能,追求儒、释兼容的文化取向。"援儒入释"是北宋僧传文体自新的契机。面对儒学的日渐强势,北宋僧人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儒家文化,改变僧传叙而不论的格局,丰富僧传的文体内涵。北宋僧传的文体自新,是佛教著述领域的变革,也是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合称为“三菩萨传”,想就此三传是否罗什翻译的问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黄幸平 《天风》2017,(1):30-31
传福音的方式有许多种,用口传、用笔传、用广播传、用电视传、用电影传、用书画传、用网络传,等等。口传是话语服侍,笔传是文字服侍,这两种是其他媒体传播方式的基础。本文所言的是文字服侍,以用笔写或用电脑键盘输入而出的文字来传扬福音,宣扬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其广度可达一切可以识字的人,其深度可及每个族群、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一个人的声音终会止息,但若有文字,就能保存很长时间,对后世代说话。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经"。本文列举九个论点,论证《易记》为政治典册,蕴含义理;《易传》义理之精义即多承继自"经"。《周易》"经""传"关系,一如父母子女之关系。父母之基因为子女所承继,"经"之基因亦为"传"所传承。"经"与"传"固有区别,就像父母子女各具独立人格。我们当然不应混"经""传"为一,但亦不宜认"经""传"为绝无关系之两种文献。  相似文献   

7.
黄沛荣教授著,(台北)万卷楼有限公司2001年4月出版。全书232页。本书共分四章,分别名为“象传义理”、“大象传义理”、“小象传义理”、“彖传、大象传、小象传之比较”。如作者所说“本  相似文献   

8.
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古今中外对《法显传》的研究,勾勒了《法显传》的研究历史,指出了历史上一些研究《法显传》的失误,如清人的自大和无知,以及国外对《法显传》的评价。文中还对今后的《法显传》研究提出了看法,认为应该加强与《法显传》有关的研究,扩大研究视野,以及加强对法显所译的经典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高浮雕传拓技艺的诞生与应用使古老的传拓技艺有了巨大创新。这项技艺开创性地实现了从平面拓印到立体拓印的突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浮雕传拓技艺如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危机,亟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多渠道的推广方式,拓展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易传》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具有完整体系的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本文依《彖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的顺序,分别论述《易传》七种对《文心雕龙》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孺童 《法音》2010,(1):26-28
<正>中华文明之伟大,在于绵延千载而不绝。文化之存续,一赖人传,一赖字传。人传者,口传心受也。字传者,著述立说也。然著述立说,若不归于文字,落于笔端,现于纸上,则难于致远。遂有仓颉作书、蒙恬制  相似文献   

12.
传义法师现为南京毗卢寺方丈。他自幼喜画,从师出家后,更专情于书画,多年磨砺,成绩不俗,形成了独特风格,引起了美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5月29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传义大和尚中国画作品展暨《传义画集》的首发式,传义法师的画作得到了美术界名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13.
因传本《说卦传》之前三章见于马王堆帛书《衷》篇,故一些学者或据此认为《说卦传》原本无前三章,或认为《说卦传》形成于帛书《易传》之后.其实,传本《说卦传》中这三章文字的内容与以下八章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其间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而且,从传本《说卦传》这三章与见于帛书《易传》的这三章文字的异文来看,传本《说卦传》的文字来源应早于帛书《易传》.从帛书《衷》篇的行文来看,其中见于传本《说卦传》和《系辞传》的文字应是《衷》篇对《说卦传》和《系辞传》的引用.  相似文献   

14.
明憨 《法音》2023,(4):59-62
<正>一、传印长老的平易谦和我和传印长老的佛缘,起源于柏林禅寺。当时我出家不久,1998年我们师父净慧长老升座,传印长老来参加升座法会。传老写了一幅贺联:“胼手胝足奋向蒿芒安宝刹;披荆斩棘敢教嵓薮涌楼台。”这幅贺联的下款,是“晚学传印和南敬撰并书”。事实上,传印长老比我们师父还大几岁,1955年,传印长老在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座下秉受具足戒时,师父是第三引礼师;从这个角度,传老自称“晚学”,由此可见传老的谦逊平和。  相似文献   

15.
正义净法师的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下文简称《寄归传》)详细记录了唐代西行求法的僧人生平事迹和当时印度及南海诸国僧人的生活习俗,这对佛教史尤其是东南亚佛教史研究有重要意义。《寄归传》由王邦维先生校注出版。王先生曾对该书有这样的评论:"《寄归传》对七世纪时印度佛教寺院的生活作了全面的叙述。依据《寄归传》,  相似文献   

16.
自元初开始,全真教内就涌现出一大批以全真七子为主题的仙传资料,而且,这些资料一直传承到了近代,甚至在清末民初呈现出井喷之势。不过,这些仙传资料对于推进明清全真教史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个中原因,主要是这些资料的零散和不系统。值得庆幸的是,台湾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现存最早版本的以全真七子为主题的仙传资料《七真仙传》,通过对这部《七真仙传》编撰过程、流传历史以及内容演变的研究,我们发现:首先,仙传不仅能够记述历史,在全真教面临危机时,还可以通过严肃的文字叙事来重建其宗教正宗性和政治正统性;其次,当面临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世俗化的宗教生态时,由《七真仙传》等诸多仙传内史假借重复叙述所构建起来的定型化七真事迹,又一改往日的严肃面孔,以一种戏谑、调笑,甚至是自我否定的形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换言之,仙传又因为形势的需要而修改了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6)
中国是一治史的国家,佛教也不例外。治佛教史者,人物、寺院和经籍为三大基础。纵论佛教,当以人物为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僧俗二界。为僧人立传,始于魏晋南北朝,至现在仍未缀止,历代僧传,计有几十部之多。然后藏传佛教中,有关僧人的别传和类传还是不少的,有些已由学者译成汉文或编纂整理出来,如牙含章著的《达赖喇嘛传》和《班禅额尔多尼传》。但是类似总传的《高僧传》传记,在藏传佛教的汉文  相似文献   

19.
贾善翔的《高道传》 《高道传》10卷,贾善翔撰。贾善翔,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仪陇一带)人。北宋道士。曾任道官左亍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宋哲宗朝(1086—1100)作《犹龙传》和《高道传》,另有《南华真经直音》和《太上出家传度仪》传世。大臣张商英撰《真遊记》编载其事。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传。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僧立传,在中国史学界和佛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史学界而论,自北齐魏收《魏书》开正史立“释老传”之先河,在历代正史、方志中,僧侣传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佛学界来看,由僧人编修的高僧传也屡见不鲜,如梁释慧皎《梁高僧传》、唐释道宣《唐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这些由史家和僧侣完成的高僧传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和佛学研究的宝库。不过,要撰写一部成功的高僧传也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