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2,(7):66
本刊讯6月18日上午,第四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在泉州开元寺正式开幕。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厅长杨志英,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出席开幕仪式。来自两岸的佛教高僧、社会学者、专家等200多人参加盛会。本次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以"弘一法师的佛教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主题。  相似文献   

2.
我和佛教文化的困线还须从敦煌说起。我创作《敦煌组画》,最后一题是《人神之间》,我题了一首短诗:“我看到造种的人和人造的神,一个可怕的宇宙颠倒。但在虚妄之中,却分明有人类最崇高的忘情,最炽热的爱,最无私的奉献。曹滋润心田.净化灵魂,这;使万:教,也是艺术。宗教和艺术,互相依存,难解难分。这是我对敦煌艺术的总评价。我虽然和敦煌艺术打了半个世纪的交总.沮惭愧的是,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曾从佛>L村教设有过深入的研究,只是从艺术用了对敦煌做过一些粗浅的探索;自己作为一,卜两家,也临摹过一些敦煌画,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3.
1991年秋季,赵朴老正住院。一天,我去看他,病房里没有客人,夫人也走开了,四周一片寂静。他靠在椅子上,面对着望不见窗外景色的纱窗。   他耳背,我站在门边他一点也没有警觉。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碰了碰他,他转过脸来,望着我高兴地说:“我刚刚作好一首诗。”说着便从桌上拿过一张印有“无尽意”字样的便笺,用圆珠笔写下了那首诗,边写边给我作解释。   “八十四年过,而今知免夫。遵医多饮水,阅世但观书。尚有平生志,还思老骥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   写到“而今知免夫”时,他说:“曾子临终时对弟子说:‘…  相似文献   

4.
一位考古学家说过,往往在你对于历史倍感困惑的时候,考古学却能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1996年IO月7日至15日,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在其南部一建筑工地,抢救清理了建筑施工发现的原龙兴寺一大窑藏,结果令人振奋,计有石、陶、铁、木等7种质料的精美佛教造像ZOO余件,跨北魏至北宋SOO多年。此窑藏的发掘,被尔后前来参加评鉴的国家及省文物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专家称为今年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以及佛教考古三十年来的重大发现。这批造像,雕刻技法高超,线条洒脱流畅。造像碑中不论作品大小,均以三尊像为主,也有除三尊外…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7)
<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佛教流传到西方,将使其他在20世纪所发生的历史性事件,相形失色。其意义及重要性,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政治体制的革新、科学上的成就、核子武器的发明,以及太空发展等。也许现在尚未被人发觉,但在几百年之后,回顾历史,就会发觉佛教对西方的社会、文化、精神之影响,远较其他20世纪中任何重大事件,更为深远。"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恰好身处西方社会,一直担任在西方社会弘扬佛法的先锋,且有50年与西方文明对话的经验。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  相似文献   

7.
作为佛学院试用教材的《科学常识答问》出版后,本刊收到了一些读者来信。本期发表的李兴天先生的信与文章是其中之一。读者的反映使我们对编印这本书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加工修改使之日益完善的信心。编这本书,曾使我们很费踌躇。我提出过好几位信佛的科学家,想请他们从较高深的角度来谈谈佛教与科学。朴老说“这很好,以后可以请他们来讲课,现在只要编一本人们身边的日常事,让佛学院的年轻学僧懂得科学常识。”当时我并不很理解它的意义,今天也还有人不以为然。这些人有的认为关系不大,有的认为内容太浅,我想这都不…  相似文献   

8.
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欣闻“《乾隆版大藏经》捐赠仪式”即将在京举行,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并以我本人的名义,表示热烈的祝贺!《乾隆版大藏经》是我们大家早已熟知的藏经版本,它有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叫《龙藏》,这是康乾盛世所修的盛大典藏,既是我们佛教的至宝,又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和《四库全书》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一次强盛时代的成果和见证,体现了我们民族、我们祖国在盛世的巨大凝聚力和文化连续性。当然,再后来,这二百多年来,这部大藏经散佚和毁损的历史,也就是和我们祖国国力衰微、我们民族命运苦难的历史相伴随的。每念及此,令人痛心。今…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0,(7)
<正>本刊讯继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之闽台两地佛教界人士座谈会之后,2010年6月18日至20日,两地佛教界再次相约厦门,隆重举行以"海峡论坛之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研讨会"为主体,包括"闽台佛教交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1995,(3):42-42
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展于95年4月30日至5月9日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举办。该展是应新加坡居士林之邀请,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筹办的。新加坡居士林妙灯长老主持开幕,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致辞。 该展展出了佛教嘉言书法和绘画等200余件作品,其中法海寺绘画。  相似文献   

11.
我们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研究,在于强调佛教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佛教现象是和人类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着的,它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粗浅分析: 一、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社会意义。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就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不  相似文献   

12.
镜文化与佛教文化之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01,48(1):117-123
四千年的中国镜文化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此间,佛教文化东传入华,对我国镜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季羡林先生说过"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从汉代、或者从魏晋开始,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宗教就更不一样了."①的确,镜文化与佛教文化系统,一个基于物质载体而沿续并不断充入新的文化内涵,一个本于纯粹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强化其传播接受,二者因惊人相似的同构关系而形成互动.  相似文献   

13.
令人沮丧的,是到过即后悔不已且兴味索然之地;人们的情感,在此未曾引发共鸣。令人欣喜的,是到过即留恋忘返且魂牵梦绕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什么? 佛教文化是什么? 中国佛教文化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佛教特别是中国的佛教。这是一个大问题,困扰我有好几年了。 几年以前,我得到一个机缘,写了一本以“佛教文化”为名的小书。书出版后,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有述说人生困惑的。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在《法音》创刊十周年时,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做《九十年代迈新步,不断宣流妙法音》,向《法音》杂志表示祝贺。时间又过去二年多,《法音》也出满100期,这对我们佛教界来说,可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喜事。为此,我谨代表上海市佛教界和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的全体僧众,向《法音》杂志致以最最热烈的祝贺。长期以来,《法音》杂志以发扬佛敦文化传统,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为其宗旨,在弘扬佛法,培育新僧,开展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中外佛  相似文献   

16.
在佛教的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大的典籍结集,这四次大结集对佛教的繁荣、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佛陀生前所宣讲的教义并无书面记载,亦无文字戒律,一切由佛陀亲自统领,对僧众提倡和为本、事事从众、从法的原则。佛陀去世后,有些僧侣不愿接受戒律约束,对教义佛经亦有所曲解。为此佛陀的入室弟子认为有必要召集会议,统一教义与重申戒律。于是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的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进行了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由佛陀弟子阿难和优波离分别背诵经、律,然后相互校正。因佛陀在世时仅口…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1994,(6):53-53
1994年10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日中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部举行。中方代表团团七∈吴立民先生做关于密宗的演讲。佛教文化活动掠影  相似文献   

18.
直径不过三五公分的小邮戳,上面的图案、文字表现出来的佛教文化内涵既丰富又简明扼要,随着一封封信函把佛教文化传遍了世界各地,为集邮爱好者领略佛教文化增添了无穷乐趣。笔者收集到的表现佛教名山、寺院、石窟、塔等内容的邮戳图案耐人寻味,现记叙其中部分供同好欣赏。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2)
<正>宗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又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所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0,(7):54-55
本刊讯继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之闽台两地佛教界人士座谈会之后,2010年6月18日至20日,两地佛教界再次相约厦门,隆重举行以"海峡论坛之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研讨会"为主体,包括"闽台佛教交流圆桌会议”、“闽台佛教界祈福法会”在内的系列交流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