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④释无禅无净土【论文】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  相似文献   

2.
②释无禅有净土【论文】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  相似文献   

3.
③释有禅无净土【论文】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  相似文献   

4.
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崇恩净土法门,自庐山远公开宗,近迄于红螺资福,历代弘扬净土教者,代不乏人。然时久弊生,大化渐衰,净土一宗,亦趋式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师出,莲风溥被,如丽日中天,膺大师教而皈心净土者,不计其数。圆瑛法师赞之曰:“彻悟大师之...  相似文献   

6.
一、对净土的思慕谈到智的净土教,有件不容忽视之事,即智在临终时深切地思慕着净土,坚信观音、势至的来迎。这果真是历史事实吗?如果是,那么以上各章所述的天台净土学同般舟三昧说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在灌顶的《隋智者大师别传》中,有如下值得注意的记录文字:"行至?..  相似文献   

7.
净土是针对浊世而言的。在一个尔虞我诈、乌烟瘴气、庸庸碌碌、醉生梦死的红尘万丈的污浊世界上活得厌倦了,人们便希望有个与此岸截然相反的彼岸,那应该是一块互敬互爱、坦诚率真、精进日新、超脱生死的纯净透明的无染之土。虔诚的人们为此追求了多少年、多少代,用多少种语言、多少种辞汇描述着那净土的美好和诱人。然而,终于有那么一天,有人突然发现,那净土并不遥远。它既不在星外,也不在西方。它竟然就在我们的心田之上,只不过要靠我们去发现,要靠我们拭去红尘,还它的本来面目。净土原在浊世中。或许,这净土还不可能在每一个人的心田上都显露出来,发现它还需要种种机缘和探索。但毕竟就在这世上还是有净土的,陶渊明不就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话么? 我愿伴您到这人间净土之中去流览,去拾上一两瓣‘秋菊之落英’。独上山冈,我心徜徉。复入红尘,回首佛光。  相似文献   

8.
佛教当中净土信仰为一大源流。这一源流与印度佛教关系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 佛国净土,十方上下都有,大约地说有阿弥陀佛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弥勒净土、文殊净土、唯心净土等。  相似文献   

9.
永明禅师的《四料简》可谓末法众生即生死了生死的眼目之一。在浩如烟海的佛法里,犹如立了一座航标,令无数后学少走几多冤枉路 !也可说是对无数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的精僻概括。四段十六句,环环相扣,骨在逻辑力理,令人折服。今天重读倍感亲切对于同修有纠偏扶正之能,对于邪教有摧邪显正之力。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禅师首先极力赞叹禅、净皆有成就者之功德利益,推而广之,亦极力赞叹通宗教,或通任一宗任一教又通净土者之功德利益。但是,若以实际情形看,能得此利益者有几人 ?因为就众生根…  相似文献   

10.
释印光 《法音》2010,(4):32-32,33-37
<正>《净土决疑论》科判为释此论,谨遵通例,试为科判,略为提要。但为阐述方便,未及周全允当,达者详之。按天台教家解释经或论的芳轨,在讲解正文之前,须以五重玄义来说明此经或论的要义。五重玄义第一释名。对经或论的题目名称,先要解释。此论名曰"净土决疑",故须先明白何谓净土?首先对净土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这对"决疑"是很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王孺童 《法音》2010,(7):5-8
<正>《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宗的一代大师,以天台教观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2.
佛经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谓此世界贪嗔痴慢,秽恶不净,八苦交煎,而众生犹能忍受,不思出离,故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狮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目的无非化导众生,离此秽土而生净土。那么什么是净土,净土又在何方呢?从理上说,万法唯心,此方众生悭贪嫉妒、嗔恚骄慢,娑婆乃共业所感。若离三毒,当下即是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显此义,在《维摩经》中,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为天龙八部显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净庄…  相似文献   

13.
王小明 《法音》2001,(1):19-29
《净土十疑论》,全一卷,是智顗阐述西方弥陀净土思想的又一部著述,又称《阿弥陀十疑论》、《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等。此书为智顗口述,但不知为何人记录整理。 所谓“十疑”,是指该论就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提出十项疑难。这十项疑难,基本囊括了世人对净土法门进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智顗对此“十疑”的解答,不仅在当时对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净土学人,也颇具解惑和指导意义。 《净土十疑论》(后简称《十疑论》)的语言较为通俗,且多有譬喻例证,使人对其中所阐述的思想极易理…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0,(9):42-47
<正>4、析禅师"拨净土"疑(1)一番问答①难宗师拨净土【论文】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此论假藉"上座"师之口,将佛教界中存在的诸问题,一一揭示出来,进行析疑。  相似文献   

16.
袁俊伟 《法音》2020,(2):41-45
印光大师(1862-1940),终生弘扬净土法门,自行化他,晚年指导兴建了苏州灵岩山寺,使之成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且大力主持创办弘化社,刻印流通广大善书,使之成为佛教公益事业典范。从中国佛教史而论,他被尊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为净土宗集大成者。同处民国佛教界,他又同虚云和尚、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净土因弥陀净土信仰及称名念佛的修行法门,普利三根,修行简捷,在民间赢得了广大信众,成为了中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宗派。  相似文献   

17.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妙音 《法音》2002,(3):35-38
虽然世尊早有明训,众生皆有佛性,本来都可以成佛,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现在,学佛人大增,念佛者多,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念佛人中,流于偏激执著者甚多,是非常可惜的。甚至有些地区,偏执者人多势众,偏又喜欢干涉别人的修法,使得修学其他法门、其他宗派的人,不敢讲话,噤若寒蝉。学佛而至偏执,又进一步演变成对别人的干扰,是与佛法的精神背道而驰的。有一位修密宗的出家师父,曾向笔者哭诉,因为念佛人的偏激,把学密的视同邪魔外道,因而无人供养,生活陷入困境云云。现将常见的一些偏执表现举例如下:有一个自称专修净土的…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4年第5期刊载拙作《谈谈怎样修持净土法门》,介绍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为了进一步探讨,谨再撰文,尚希海内外大德指正。净土法门的殊胜,还要补充一点是:不但持名往生,并且还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头脑清楚,真诚忏悔,诵持佛号,)而不退转。尤其值此未法时代,人根陋劣,都能一切圣凡──上中下根者,皆同事修持。上根者速成佛道,下根者亦入圣流。契理契机,方便究竟。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广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困之念佛的人越来越多。所可惜者:仍然有的同修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完成生…  相似文献   

20.
方立天 《法音》2003,(9):3-9
一、前言佛教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和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观念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间也日益增添了中国佛教学者的思想创造。最初盛行的是弥勒信仰,后来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发生争论,并取而代之,逐渐成为主流。由于天台、禅等宗派与弥陀信仰结合,约自中唐以来,唯心净土观念又日益流行,并成为此后中国净土思想的主导观念。迄至近代,则更衍化出人间净土的思想。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就是中国佛教、尤其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