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朱丽晓 《宗教学研究》2006,7(2):203-207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思想家,是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本文着眼于尼布尔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人的自由、罪与爱———的分析,并简略地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罪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确定了罪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人的自由又展现出爱的可能性。在尼布尔思想中,人的自由、罪与爱三者彼此纠缠,处于巨大的张力之中。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被造的本性决定了人必须在对终极实在的爱与顺服中才能保全自己.罪之为罪正是表现为人的意志偏离了终极实在,转向了低于终极实在的其它存在物.罪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中心性,人试图荣耀自身而不是那最高存在者.由于自我中心性,人的存在趋于虚无,人性开始陷入一连串的衰败之中,从而产生了人的各种阴暗的欲望,并失去了节制这些欲望的力量,权力欲正是这些阴暗的欲望之一.由于人的这一本性的败坏,人的救赎必须依赖恩典.  相似文献   

3.
<正>人性问题历来是哲学和宗教的一个主要问题。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以"善恶不二"的人性论,阐释其"生命哲学"的内涵,以实现"人的内心革命"。"内心革命"指的是每一个人通过信奉以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主的理论一般均含有某种人性的假定。传统自由民主者泥于世俗主义的进步信仰,将人视为"根本无害的个体",结果使民主社会既不能对民主所面临的危险做出准确判断,又不能充分认识民主对于实现正义的价值。反对民主者则将人视为"一种危险的动物",他们虽然洞察了人性的幽暗,但其建立在悲观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反民主理论,则犯了逻辑未能首尾一贯的错误,它对人性的悲观看法没有适用于统治者身上。尼布尔则认为人既不是一种本质上无害的动物,也不是一种危险的动物,而是一种"兼有肉体和精神的造物",人处于自然与精神的交汇处,兼有"原罪"与"原义",既可趋善也可作恶。基于对人性两端的全面把握,尼布尔倡导一种深刻的谦恭精神:人应当对自身的主张,包括关于最终真理的主张之相对性保持某种最起码的认识。民主的理由在于人性:人行正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人行不义的倾向使民主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1])为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神学家,与弟弟查理(Richard)在神学界都享盛名。尼布尔主要探讨基督教伦理学,一生关怀社会变迁,除早年在底特律牧会,为工人争取权益,大半生在纽约协和神学院教授基督教伦理学。1.思想背景雷茵霍·尼布尔经常被人看为欧洲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y)的美洲版,事实上他所开展的基督教实在主义(Christian realism)与上述的神学理论没有很大关系。他的神学对伦理特别关注,因此他与巴特  相似文献   

6.
在李健吾的文学评论中,"人性"一词俯拾即是.他认为文学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展开,他常常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作品,并大力推崇那些讴歌人性的作品.他的文学评论往往既能自觉地把"人性"作为评判的标准,又能辩证地审视"自我"在批评中的地位.人性对李健吾有着持久的吸引力,这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在文学中畅游的旅行者和冒险家.  相似文献   

7.
按照天主教神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按照天主的肖像受造,具有无限的尊严和独特价值。尊重和维护人性尊严是天主教伦理神学的核心原则之一,而"圣经是神学的灵魂"1,天主教的人性尊严思想根源自圣经。圣经从人与天主之关系、人与被造世界之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习俗之关系三方面展开对人性尊严思想的梳理和阐释。一、人按照天主的肖像被造  相似文献   

8.
卡尔·巴特被视为"20世纪基督教教父"。这是因为巴特不仅在教会实践上以普世运动的方式促进新教和天主教的协和,而且在教义学上不断回归教父传统,发展出自己的"教会教义学"思想体系。然而,在罪的来源、人性本质以及意志自由的根本问题上,当前学界的一种新兴观点认为,巴特拒斥奥古斯丁主义的原罪说、人性观和"意志的捆绑"理论,认为奥古斯丁由于缺乏"天性及本质存有(Wesen)"与"存在存有(Sein/Dasein)"概念区分,其"天性的扭曲"的人性观、"善的缺乏"的罪恶观以及"无能力不犯罪"的意志决定论,误导了拉丁西方神学传统在罪与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进路。本文将回归巴特和奥古斯丁关于这些问题的文本诠释,重新评估当前巴特研究的这种立场。本文认为,巴特的批评并非是对传统奥古斯丁神学立场的反叛,而是在回归教父传统基础上对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视阈下的罪与人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从佛教思想角度阐释基督教之"原罪".从"原罪"的产生来看,人类的苦难来自于始祖所犯的过错,而这种过错从佛学角度来看既是一种"我执"的产生,即"无明".而从"罪"的内涵来分析,"罪"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非本体性的状态,是人本来真实、清净、圆满状态的扭曲和破坏,是人对自己真实"本性"的背离.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治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有"新保守派之父"之称.在9.11事件之后,他的思想再次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尼布尔思想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对他的种种误读.要想真的理解他的复活,就必须进入到他后期的应用政治神学中去.尼布尔对美国力量在世界事务中的使用的看法具有一体两面,即对美国历史的反讽和对帝国力量的承担的思考.作为一个公共哲学家,尼布尔的思考很能代表美国基督教思想,特别是不同于欧洲基督教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奥古斯丁探讨人的生存境域的出发点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而在他看来,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创造与受造、拯救与得救的关系.他认为,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而是一个需要仰赖神圣的眷顾的客体.为了澄清他的生存哲学对基督教伦理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结合他的神学背景,着重分析了他对人的"种质"及其与人的现实处境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实现等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原罪"释疑     
高喆 《宗教学研究》2005,2(3):156-158
在基督教教义中,"罪"和"原罪"的思想在中国历来是被误解较多的两个概念.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罪"是与对法律的违反和道德上的"恶"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这样的理解与基督教对"罪"的理解有很大的距离.也正因如此,中国人对"原罪"的理解则更为困难.本文试图借助基督教思想史上对"罪"和"原罪"问题的一些很有价值的论述,对基督教语境下"罪"和"原罪"的含义进行辨析,以区分它们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对"罪"的理解之不同,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国人对基督教所讲的"罪",特别是"原罪"的普遍曲解.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基督教人性/道德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孔子没有明言。孟子则明确地举起“人性本善”的旗帜。在孟子那里,人性其实就是指人的德性。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没有明确提到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从圣经和神学家们的论述中,我们仍可得到基督教对于人性的大致看法,即人性实质上就是人的罪性。对人性是德性或罪性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和基督教神  相似文献   

14.
吴炜 《学海》2007,1(4):79-83
人性不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而相对不变的"人的本性".因此,人性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结构体人的本能、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现实的政治实践应主要以前两个层次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实践将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其预定的目标.相反,如果一厢情愿地固持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理念,将不仅实现不了这种理想主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改造人性的失败试验就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仁"的多元伦理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仁学"的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种比较系统的理论倾向,主要包括:心理主义的解释倾向;形而上学方向、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这些阐释方向基本上规定了对"仁"进行现代理论构建和实践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命体是美和丑、人性与兽性、心理性和生理性、审美主义和动物主义、审美的人的自我和动物的人的自我的对立斗争与矛盾统一.关于人类应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或者历史文化名人等,都作了两种本质不同的对立斗争的解读和回答一种是动物主义的弱肉强食论,一种是审美主义的和谐发展论.所谓"审美主义"(也称人性主义),是一种拯救人类与拯救教育的地球村人们的最高理论,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的最高理论,也是人类为了快乐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理论.只有信仰审美主义.才能战胜动物主义,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美的人类新世界.  相似文献   

17.
莱因霍尔德&#183;尼布尔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坚持原罪论,并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系统并具有现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即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在现代宗教伦理学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影响了一代神学家和政治家,后来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本文考察了尼布尔的原罪论及其与理想主义的分歧,以及尼布尔现实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会做人     
吴恩平 《天风》2008,(2):20-22
<创世记>第5章1-2节记载: "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由此可见,人类的起源来自神的创造,人之所以称为人,乃因人是照着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是因神的赐福.那么,人应当名副其实地处事为人,应该在我们身上彰显出神的形象和样式,而决不辜负神的赐福.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4∶19"  相似文献   

19.
《原道》2015,(1)
朱熹《大学章句》的核心是至善问题,即人在生存中对至善的把握和实现。作为《大学章句》所阐释的一种责任伦理,这涉及人的生存和真理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从逻辑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君子和小人的区分阐释《大学章句》中的至善人性观;其次,从自由意志和责任伦理相统一的角度阐释至善的现实化问题;最后,阐释《大学章句》所陷入的真理困境,这是宋明理学受到批评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价值可以区分为价值本身和有价值的事物,价值哲学主要研究价值本身。作为价值本身的价值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凡能促进并有利于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的事物是有价值的事物。人本身是指存在于具体的人之中和之上的共性的人和人性能力,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人性能力是确立、鉴照、辨认、修正、更新有价值的事物的根本能力。人的自我完成是指人及其人性能力的全面而充分的实现。价值定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是幸福、正义和崇高以及作为德福统一的圆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