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书 .益稷》对《韶》的记载 ,完全定位于虞舜时期 ,是破绽百出的 :其一 ,所载《韶》的礼仪性等级色彩不符合虞舜的时代特征 ;其二 ,从所载乐舞的结构上看 ,也并非舜时所能具备的 ;其三 ,所载《韶》的乐器也多带有后世烙印。究其原因 ,当是众儒士出于崇拜孔子学说 ,张冠李戴所致。因此 ,《尚书 .益稷》关于舜《韶》的记载 ,是作者远借上古传说 ,近采孔子所闻齐《韶》,附会而成的一个假古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有了“中”与“和”的概念。《尚书·尧典》》曰;“百姓百官,言化几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下黎民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而《尚书·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舜《韶》是产生于虞舜时期的一个古代乐舞,当它传承至齐国之后,就变成了齐《韶》。这两代乐舞的内容是否相同,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舜《韶》是宣扬自黄帝至虞舜、夏启九世之功德;而齐《韶》则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了的乐舞,其内容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地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4.
"子谓《韶》《武》"章是理解孔子"乐德合一"思想的关键。后世学者往往以对舜、武的历史评价,代替孔子对《韶》《武》的艺术评价。朱子从艺术与道德的角度区分了"美"与"善"的不同意味,但《韶》《武》的艺术身份,仍不免被道德的话语所遮蔽。然而,"美"与"善"首先是乐本身的"美"与"善",是孔子在观乐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的艺术经验。道德的精神在音乐艺术的演绎中具有了感性的形象,给人以特殊的境界觉受。只有从乐的"首出"地位出发,才能理解孔子"乐德合一"思想的真实意味。  相似文献   

5.
李红云 《管子学刊》2005,(4):102-104
琴曲<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是明代浙派传人之作,内容是颂扬虞舜的.其音乐通过三种性格不同的基本音调有机结合,贯穿展开,较好地塑造出了一个既宏大壮丽、又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完整地表达了作者对虞舜的尊崇和对太平盛世的热爱.所以,该乐曲并非<韶>乐之遗存.  相似文献   

6.
齐国《韶》乐经历代修改、承传,至春秋末“尽善尽美”,齐亡后,未因国亡而废,仍被后人世代奏演。用乐舞祭孔子始于东汉,但直至南北朝也无专用乐舞,其间,多数记载认为以“六代之乐”代之,而实为齐国《韶》乐。隋代虽然新创了祭孔子专用乐舞,但仅仅是新编歌诗,乐和舞仍是沿承齐《韶》之旧。唐至明清便成为“仿古乐舞”了。《韶》迹犹存,但却难以考究。  相似文献   

7.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杂阿含经&#183;无我说》  相似文献   

8.
米靖 《中国道教》2002,(5):10-12
鹖冠子其人,《汉书&#183;艺文志》注云:“楚人,居深山,以鹗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隋书&#183;经籍志》日:“楚之隐人。”可见,鹖冠子应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隐士。  相似文献   

9.
《孔丛子·刑论》篇集中辑录孔子关于刑罚的言论和观点,所载的许多文献资料,也多可与秦汉之际的其他文献相互印证。《刑论》篇所载孔子论刑主要涉及五个论题:一是刑与礼的关系,二是刑与民生的关系,三是刑与盗的关系,四是刑法的设置实施与它的合理性,五是孔子的无讼理想。在该篇所有九章文字中,有六章引用了《尚书》,共计九条,其中《吕刑》五条、《康诰》三条、《大禹谟》一条。《刑论》篇中的主要观点,都承《尚书》、《论语》而来,其刻意宣扬礼教、强调保民的倾向,不仅是对《论语》刑罚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孔子礼乐思想、爱人思想和反思精神的继承发扬,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87年的《学术月刊》第四期上,曾刊载了顾易生先生《孔子论(韶)考》一文,认为孔子在齐所闻并为之三月不知肉味之《韶》,"虽托旧名,实为新声",而非舜乐,当时便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顾易生先生在该文中说:"孔子论音乐,竭力推崇《韶》。考察一下什么是《韶乐}),对于理解孔子的文艺观,审美理想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也有同感。因此,我们觉得把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不是没有必要的。其实调《韶》为新声的论点,顾颌刚先生在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林杂识})一书内所载《韶)}文中已经提出,他说:"《韶》为春秋时新…  相似文献   

11.
<正> 《今文尚书》有《尧典》无《舜典》,《舜典》是后世人从《尧典》分出去的。孔子“论次”《尚书》将《尧典》列为首篇,有极深远的意义。《史记·五帝本纪》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以为孔子因尧以前史事,古说多诞妄无明据,故不取,可能是对的,但是孔子“论次”《尚书》取《尧典》作第一篇,尧以前事不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从(《尧典》的内容看,有三项是主要的,一是制历,二是选贤,三是命官,而第一项制历是划时代的大事。这件大事是尧完  相似文献   

12.
邵彬 《管子学刊》2009,(3):46-49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而且久传后世1118年。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但是,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的一个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这个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的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尚书》的关系是《尚书》学史上的一大问题,前辈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孔子是否删减或者编次《尚书》以及为《尚书》作序上。这种讨论延续了两千余年,至今未有定论。《论语》本身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孟子》、《荀子》也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汉代司马迁明确指出孔子编次了《尚书》,班固则有孔子删《书》为百篇并为之作序的说法。后汉时期,孔子删《书》并为之作序的说法很有普遍性。孔子删《书》百篇并为之作序之说创立后,汉唐学者,无论是经今文学家还是经古文学家亦或史学理论家,大体因循而无异议。宋、元、明学者对于孔子与《尚书》关系的认识,怀疑与肯定汉唐学者观点的均有之,就具体内容而言,在孔子与《尚书》方面,认为孔子编次了《尚书》的意见依旧占主流,而在孔子与《书序》方面,反对的意见开始占上风,许多学者开始否定孔子作《书序》。学术在因循与怀疑之路途中得以演进。  相似文献   

14.
《世界哲学》2009,(4):5-7
作为“德国文化年&#183;德中同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哲学》与歌德学院(中国)、德国文化中心共同推出这期德国哲学专号,主题为“ICH/自我”。  相似文献   

15.
杨柳 《中国道教》2006,(4):16-18
《庄子&#183;逍遥游》篇,旧是难处.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进行辨析:逍遥"、"游"释义;文章结构;无为思想的理解,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理想的人生境界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大师罗洛&#183;梅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焦虑理论。在罗洛&#183;梅存在分析现的基础上,从焦虑的涵义、焦虑的时代根源、焦虑对人的影响及应对三个方面阐述了罗洛&#183;梅的焦虑理论。对罗洛&#183;梅的焦虑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对于关照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和谐”这个词,但我们时不时地看到“和”与“谐”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而且大都与音乐有关,例如我们在《左传》读到:“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在《尚书&#183;尧典》又可读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183;素问》一书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立意展开了“气”的各种表述。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古代境的原义,在物之境。(一)、曲尽为竟,时间概念“境”的本字是“竞”,“‘竞’,乐曲尽为竞”(《说文&#183;音部》)。段玉裁的注:“引申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又《说文&#183;田部》日:“界,竟也”,段注云:“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又《周礼&#183;夏官&#183;掌固》有“凡国都之竟”句,其下所做注释:“竟,  相似文献   

20.
《墨子》引《尚书》文计40则,通过其与今文《尚书》、孔壁古文《尚书》、汉代新出“百两《尚书》”、东晋梅赜古文《尚书》等《尚书》传本的比较可见,墨家所传《尚书》有独自的选本系统,而且这一选本系统与儒家选本系统同样具有篇数按年代递加的合理性,即与战国所传《尚书》篇数的现实比例相合。由《墨子》引《尚书》我们还可看到:流传至今的伏生今文《尚书》确为战国古本;孔壁古文《尚书》仅是战国所传多种《尚书》选本中一种流传很不广的思孟学派的选本;梅赜古文《尚书》不但与《墨子》之《尚书》引文不同,而且与16种先秦文籍中163次《尚书》引文也不同,所以“梅赜抄袭前世古籍中《尚书》引文而伪造古文《尚书》”的传统观点应重新研究;或许梅赜古文《尚书》是一个民间所传古文《尚书》的真实传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