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作者:张小燕,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燕的《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以梅州香花为个案,将宗教艺术视知觉象征系统、宗教与艺术关系,纳入香花超度仪式中,进行具体观察和考量,聚焦宗教艺术象征,即将宗教仪式中具有艺术象征含义的仪式象征物(仪式用具、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古代神话故事的文本解读为依据,力图对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进行重新诠释和组合。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是以表现黄帝作为古代氏族领袖、巫师以及部落保护神的活动及信仰为基本依据的。作者尝试在禳解仪式、表现仪式和升仙仪式三种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仪式结构中去追溯黄帝故事的仪式和图腾原型,并以此为依据去研究古代黄帝信仰的来源、演变、图腾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仪式特征等问题。作者认为,作为古代仪式和图腾的表现形式,黄帝神话的重新诠释和组合应该以黄帝从古代巫君、神王到氏族和部落保护神以及后来的跨部落"最高神"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在文章最后部分,作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神仙思潮兴起的背景下,黄帝作为古代信仰中的"最高神",被纳入到早期神仙传记的修仙范例之中,转化为神仙。这种成仙神话构成了古代仪式和图腾向宗教形态过渡过程中的原型演化形式。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师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1))(以下简称《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一书,是作者覃延佳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历3年增补修改而成。该书的出版是近年壮族民间宗教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师公教在岭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影响甚广。该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探索师公教在地方文  相似文献   

4.
撒尔嗬仪式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民间信仰仪式,体现出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作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撒尔嗬仪式的空间范围、组织形式、传统功能以及传承方式处于变迁过程之中。艺术化的倾向导致撒尔嗬仪式离本来的面目以及原有的功能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5.
上章是向三天太上呈送章文的仪式,章文是模仿世俗公文格式书写的仪式文书。上章作为早期正一道主要的祀神仪式,在东汉张陵、张衡、张鲁时期颇为流行。论文详细考察正一上章与道教经法制度的关系,正一上章仪式在社会上的影响,指出早期正一上章为上清派、灵宝派所汲取,正一上章已融入灵宝斋法和正一醮仪之中。传统科仪史认为道教斋醮的灵宝斋法始于三国时期的葛玄,论文从斋醮科仪史的宏观视野考察分析早期正一上章的内涵与功能,认为道教斋醮科仪的源头应追溯至东汉张陵创教时期。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5月 2 6日 ,云南省鲁甸文屏山玄天观隆重举行八仙、灵祖殿开光庆典仪式 ,昭通市各宫观及鲁甸县道众都赠送了匾额 ,省道协筹备组副组长、昭通市道协会长到会祝贺 ,市县统战部、民宗局的领导 ,出席了仪式并讲了话。他们对玄天观取得的成绩做了充分的肯定 ,希望玄天观一如既往地爱国爱教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玄天观八仙、灵祖殿举行开光庆典仪式@何明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梅州香花仪式为个案,以仪式用具(纸扎)作为切入点,梳理纸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出现与演变,结合梅州香花仪式中纸扎在坛场内外的使用,进一步探讨宗教艺术象征与仪式功能的互动转换。  相似文献   

8.
以医学教育中的仪式为研究对象,综述相关文献,阐释医学教育仪式的内涵,比较四类常见的医学教育仪式异同点,探讨了医学教育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对培育医师专业精神的意义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情感教育、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三者互相关联,层层递进,涵盖了个人、社会及文化层面,在帮助医学生及医护人员顺利度过医学教育中各个转折点和重要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目前医学教育仪式中存在的三个共性问题:流于形式、效果时限短、形式单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许多民间宗教及其仪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本文运用布迪厄、常人方法学等有关实践理论,通过完全参与观察方法,深入描述了福建莆田民间宗教"谢恩拜忏"这一仪式的具体过程,并着重分析了这一仪式在场域创制、权宜实践和历史隐喻三个方面的深度意蕴:以宗教仪式特有的符号和象征创制为基础,以多方参与主体对仪式禁忌和规则的权宜再生产为主线,以剧场游戏和历史隐喻为形式,逐步推进仪式实践的时空流动和参与者的情感变位,从而协同绘制了一幅涵括村落共同体与家族的集体意识、传统社会延续的性别格局和帝国政治的历史隐喻等因素混融在一起的行动图景。  相似文献   

10.
还受生钱习俗在中国社会流传极为广泛,还受生钱通过预修填还仪式进行。新发现的《重订预修填还三曹佛事》为预修填还仪式的道场文集成性文献,保存清代的应用痕迹,又经当代人重订。该文献道场文形式多样,包括了牌、册、碑等少见讨论的文体。内容一文一事,展现了近世中国预修填还仪式中的诸多方面。该文献从形式和内容上呈现了清代以来中国佛教预修填还仪式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仪式感     
<正>"仪式感"是人们体现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有人不远千里专程去北京就是为了看升旗仪式,挤在天安门城楼下的人群中,抬头看着国旗缓缓升起,那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油然而生,这是宏大的仪式感。而小的仪式感则可以是一个单膝跪地的求婚,也可以是两个孩子的"拉勾",甚至还可以是高髻巍峨、仪态万千,盛妆出席的一场晚宴。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注  相似文献   

13.
<正>吕锤宽著《安龙谢土》一书于2009年12月在台湾地区出版。初读此书,从文本构成上惊叹于作者成书的严谨与周全,对文字、曲谱、图片的收录和运用恰到好处。精细到文中的符号也统一标准,书名、曲调名、民间惯用语、引文、注音(台语语音)等均详细说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涵养。看待问题的角度、研究方法,涉猎经济、文化等整个道教仪式生态圈,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道教仪式和音乐互相交  相似文献   

14.
博爱县北石涧村李氏家族对丧葬仪式,自古至今备加重视。在北石涧村的丧葬仪式中,佛、道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出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趋势,表现出佛、道兼具、合二为一的特点。丧葬仪式中的音声与整个仪式过程紧密相联,实现着生者、亡魂、神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沟通着生者之间的交流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通过对北石涧村丧葬仪式的实地考察,对信仰、仪式和音声进行重新阐述,以揭示其丧葬仪式符号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翔 《宗教学研究》2017,(1):199-207
黔西北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以“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系统,对杜鹃花的自然崇拜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杜鹃花崇拜的“祭花神”仪式,尽管因历史原因停止了几十年,但是近年来又得到了复苏。本文以“祭花神”仪式田野调查为分析文本,通过对仪式的神话传说、法器、祭祀群体、仪式准备过程及展演过程的描述,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仪式的起源、结构、变迁、象征及功能进行分析,以挖掘“祭花神”仪式的宗教内涵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巴岱雄"过法"仪式是师父为徒弟安置法坛、"送兵传法"的传渡仪式。通过对凤凰县勾良村巴岱雄吴金龙"过法"仪式的田野考察,可以发现:"过法"仪式主要由以"沟通祖先"为内核的支配性象征符号和以"送兵传法"为目的的工具性象征符号构成;从仪式结构来看,"过法"仪式是一场对"泛祖先"献祭的仪式展演,体现了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深厚内涵和丰富表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对索伦鄂温克人岁时仪式中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资料,借鉴了范·杰内普和特纳的仪式研究理论及方法,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火神祭祀的仪式过程、仪式结构与秩序,从而描述仪式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并非毫不相干,人也并不总在被动地接受神的安排,神秘甚至是危险的世界在仪式中变得可以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仪式的参与者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不是毫无理性地随意而为。  相似文献   

18.
诞生仪式是人生仪式的起点,哈尼族诞生仪式包括降生仪式、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命名仪式、见天仪式、认舅舅仪式、贺生仪式等程序.在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中,蕴含着诸多的伦理文化内容.哈尼人通过婴儿的诞生仪式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哈尼族的诞生仪式十分强调劳动的价值,劳动使得个人的生命获得意义;哈尼族诞生仪式中的认舅舅仪式是哈尼人尊敬母亲和重视舅权血缘伦理的集中体现,为哈尼族社会的有序运行奠定了血缘伦理的根基;哈尼人通过诞生仪式确认与婴儿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而这样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又将在婴儿的未来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道教和我国传统农业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也体现在道教仪式和农业的关系中:道教仪式具有明显的重农意识;道教仪式的举行、仪式中所供奉的神、所使用的供品和所消耗的粮食均与农业有关;仪式的不少行为具有仿农性质。仪式中的静、净观能培养农民的敬农意识;宗教仪式中的幻想成为农民追求技术进步和求善的外在动力。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东晋南朝上清灵宝派发动的道教仪式音乐改革,以改造民间道教的草根性、向官方皇权靠拢为特点,在历史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构成由俗转雅的首次转型。其标志主要是:首先,强调尊经重道,长斋诵经以度人,构建了"斋、经、韵"一体化的正统仪式音乐模式,催生了大量经韵;其次,构建了以行道诵经为主的规范化斋仪模式。此雅化的仪式音乐模式经唐代、北宋的继承集成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