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著者和出版情况简介 著者巴克莱(William Barclay)1907年出生于爱尔兰首府威克洛(Wicklow)的贫寒农家,卒于1978年,享年72岁。他青少年时代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和在德国的马尔堡受教育。1947年受聘为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讲师,1964年被聘任为格拉斯哥大学三一神学院的新约及希腊文教授,后曾任该学院院长及学院诗班指挥,为当代著名神学家,电台布道家和报纸专栏作家。他的著作甚丰,除注释新约各卷的《每日研经丛书》外,尚有《致七教会书》、《新约原  相似文献   

2.
刘重明 《天风》1996,(9):40-41
1992年8月中国基督教圣经出版委员会开第二届一次会议时,蒙天父的带领,同工们受到同一的感召,要编辑出版一本有简要注释的圣经,以满足广大弟兄姊妹的灵性需要,旨在帮助他们释疑解难,可以更好地明白上帝的话语。在会上由校订小组讨论,初步决定了编写圣经各卷注释的人选,大都是国内各地教会和神学院对原文圣经有研究和灵性上有造诣的同工。会后由圣经出版委员会主任蒋佩芬同工联系与有关同工约稿,由原执行干事彭萃安同工协助。经过多次讨论。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7,(2)
正《圣经研修本》(新约)编译自《英语标准译本研读版》ESV Study Bible,由基督教全国两会于2011年引进版权并组织神学院校教师和具有牧会经验的教牧同工组成编审小组对经丈注释的中文翻译全面审读并修订。翻译团队和编审团队历经两年辛勤工作最终完稿。《圣经研修本》(新约)的特点:由国际知名圣经学者共同撰写经文注释,注释全面、版  相似文献   

4.
刘重明 《天风》1998,(9):42-43
一、著者和出版情况简介 著者巴克莱(William Barclay)1907年出生于爱尔兰首府威克洛(Wicklow)的贫寒农家,卒于1978年,享年72岁。他青少年时代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和在德国的马尔堡受教育。1947年受聘为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讲师,1964年被聘任为格拉斯哥大学三一神学院的新约及希腊文教授,后曾任该学院院长及学院诗班指挥,为当代著名神学家,电台布道家和报纸专栏作家。他的著作甚丰,除注释新约各卷的《每日研经丛书》外,尚有《致七教会书》。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手稿中,存有关于中国基督宗教传播的丰富史料。本文分析《中国地图册》中描述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5种历史遗物,包括江西庐陵的铁十字架、陕西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泉州的3块十字架碑,尤其是厘清卜弥格及艾儒略、张赓等人及现代学者对庐陵铁十字架的误读;结合当时的其他文献,探讨图上所记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事迹;利用意大利地理学家里乔利1661年出版著作所保存的卜弥格中国城市及耶稣会住院纬度表,并参照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等著,探讨卜弥格地图集中标注的各地耶稣会士住院。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信徒,也不是神学家或宗教学家,但《圣经》却是我的案头书之一。我读《圣经》,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好读书、不求甚解”者的角度。从我这个角度看,《圣经》确实是一本充满精神  相似文献   

7.
1707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白日昇和其中国助手徐若翰写作了汉语《圣经》(1),在《圣经》汉译史上,这是首次系统地将哲罗姆武加大本《圣经》(Biblia Vulgata)译成中文,译出了约80%的新约,是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汉语《圣经》。而后世二马《圣经》很大程度参考了它,可见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神作为对Deus的翻译,可以说是白徐的创举之一,二人在翻译时既回避了教廷所反对的上帝天等译法,也没有使用罗明坚和利玛窦初倡且至今获准的天主之译,这种译法的直接影响是新教的和合本圣经至今还有以神为主名的版本,使白徐的译法在300年后广受认可并推广开来。本文通过对白日昇书信的整理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分析白徐Deus译名选择的内在因素,还原白日昇译经的背景及译名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建德 《天风》1996,(1):44-45
本《汇编》是一本工具书,供不懂希腊文(新约圣经原文)的中国基督徒和世界各国华人基督徒使用,帮助他们深入明白圣经真理。这类书国外很多,几百年前就有一位司德朗先生(J.Strong),他为了帮助不懂希腊文的英国人,把新约圣经每一个字都编一个号。  相似文献   

9.
“天人关系”问题,涵括形而上的本体论、知行相辅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中国儒学的理论中心;在《圣经》和西方神学中,也是中心论题之一。在此问题上,扒梳古今,比较东西,也算对中华文化圈内之基督教本色神学研究,为基督宗教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相通适应作一点尝试。普遍启示或自然启示是指神借自然界,包括人的理智与良心,将真理传递给人。我们应该承认上帝在包括《中庸》在内的中华元典中的启示.和元典精神在我们民族心灵上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无疑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尤其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从人类历史上看,最早、最成功的全球化应该是宗教的全球化,而不是经济的全球化.然而,过去却很少提及宗教的全球化问题.目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无一不经历了全球化的历程,跨越了地区、种族与文化的界限,最终形成了具有普世性的世界宗教.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宗教全球化的历程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基督教为例,基督教早期的全球化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军事与政治扩张,近代以来更是依靠殖民全球的霸权势力,才使基督教从欧美传播到更广泛的亚非拉地区.那么,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基督教在全球的发展又有哪些最深刻的变化呢?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历史与宗教学教授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在2002年出版的新著<下一个基督王国:基督宗教全球化的到来>(The Next Christendom: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示的解说.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之间进行对话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背景下,秉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参与宗教间交流,增进彼此理解;通过共同努力,他们成功地获得了彼此的尊重,并得以生活、工作在一起。今天,我们深感更进一步地推动这个进程势在必行:宗教多元主义让相互理解成为必需品。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2.
儒教是不是一种宗教的讨论反映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与再解读,也反映出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诉求的一种困顿和反思。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论域中,以现象学的方法重新界定宗教的本质,并试图对儒教予以现象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中的马[奥]雷立柏《圣经》是一部宗教性的书,因而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一本自然科学教科书,也不是为单纯地去阐述某种哲学思想。然而,这本经典对于西方人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法律思想、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却是深入而久远的。因此,研究《圣经》中所反...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中的性是个敏感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性的联系意识、性的创造功能和性的快乐原则三方面来论述《圣经》中的性道德观 ,并说明除了世俗的快乐意义之外 ,上帝的性观念更有其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日所普遍使用的中文《圣经》,是国语和合本《圣经》(简称“和合本”)。这部为读者所珍爱、学者所赞赏的百万字译著,已有80多年的历史,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不过在“和合本”之前还有其他译本,其数目之多、年代之久,也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6.
刘义 《世界宗教文化》2012,(2):23-29,114
宗教与全球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个标志在于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提出及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禧年和平高峰会议。其中,由前世界银行行长及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联合发起的世界信仰发展对话,即为推动类似目标的一个重要机构。发展的目的在于人。贫困不仅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层面。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伦理和价值的支撑。文化应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参与并影响全球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宗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强,文化和精神的维度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模式也将对世界论坛的讨论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常对约翰作品中“世界”一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层含义上,即将其理解为被造的宇宙、大地及其上的人类、以及其所特有的不接受基督的人群,这些都没有太大的争议。但从约翰作品中引申出来的第四层含义:“世界”同时包括“世界上的事”,即世俗社会中的机构、建制及文化方面,则正是引起争议的关键。本文认为,从约翰作品中引申出第四层含义从诠释角度看有些勉强;基督教主流思想家更接近于从前三层含义去理解“世界”一词,因此使得积极入世的态度成为基督教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1,(2):68-68
<正>今天在中国各地教会普遍采用的圣经,于1919年出版,被称为"和合本"。随着语言的发展,对"和合本"进行适当修订成为必要。"和合本修订版"的修订工作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2006年,"和合本修订版"的  相似文献   

19.
《约翰福音》1∶1在基督论问题上出现了自相矛盾的两个表述:道(logos)与神(theos)同在和道就是神。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可以认为是《约翰福音》自身的希腊和希伯来双重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在教父时期可以发现两种典型的解决这一基督论矛盾的模式,一种是以奥利金为代表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通过理性,即寓意解经,调和矛盾;另外一种以奥古斯丁为代表,通过保留字面的张力体现信仰的超越性。这两种模式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分,一方面奥古斯丁对于奥利金的寓意解经有所继承,但是另一方面又用在先的信仰超越了理性调和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对于宗教网站的研究,是宗教社会学研究在线宗教现象的重点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宗教网站的场所特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由于互联网时代宗教时空的变革,宗教网站成为了宗教赖以生存的一种新型的时空;二,宗教网站具有典型的场所精神;三,人们在其中诗意地栖居,能够获取在一般宗教场所中同样的场所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