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格兰宗教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英国信仰冲突与信仰态度的众多案例,而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青年的身影。通过对这些青年活动的考察,我们发现早期宗教改革者将青年作为新教未来的希望,十分重视青年的宗教教育;受到教育的青年又积极地参与到宗教改革之中,在新教的兴起的过程中扮演了旧宗教的"破坏者"和新宗教的"传播者"。总之,青年在新教的兴起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喜乐  郑飞阳 《天风》1994,(收录汇总):45-47
在基督新教教会,"像"(圣像,Icon),往往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是一个没有太多讨论余地的存在,"唯独圣经"的宗教改革传统使其在新教教会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摩西律法中(参出20;参申5)关于"像"的诫命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世世代代基督徒对于圣像的信仰心理.  相似文献   

3.
圣像在东正教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种宗教艺术。我国宗教学界对此了解很少,本文从圣像与绘画的区别、神圣性的艺术表现、圣像语言的象征性等方面简要说明了圣像的宗教含义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4.
圣像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是东正教和天主教重要的教会传统。然而,两者对圣像的理解,圣像在各自教会传统中的作用仍具有一定的差异。东正教会较之于天主教会更为强调圣像的神学内涵,礼拜仪式的意义,因此形成了不同于天主教圣像的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原则,以及东正教对圣像理解的理论学说。本文在众多神学家对东正教圣像崇敬阐释的基础之上,认为东正教圣像崇敬具有四点相互依存的神学依据:(1)圣传与传统的关系,圣像是再现圣传的一种视觉表现传统;(2)《圣经》诫命的内在一致性,圣像的"原型说"和圣传的批判性很好地解决了《圣经》禁止人造像的"悖论";(3)圣像表现的是神化的人和变容的世界的像,与原型不是本质一致,而是与原型相似;(4)"心智"与物质的关系,东方教父认为通过"心智"内观上帝离不开物质的中介,需要相似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表现道成肉身的基督像,已经神化的圣徒的像。总之,东正教圣像崇敬最主要的根据在于道成肉身,捍卫圣像崇敬的传统,在东正教会看来就意味着捍卫信仰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今天在中国,谈论宗教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不只是谈论作为信仰的宗教,更多地开始谈论作为伦理道德的宗教或宗教道德(丁光训,1989,1994-1998;何光沪,1994),谈论作为文化的宗教或宗教文化(何光沪,1994)。根据本人理解,这些关于宗教的讨论不只是关于宗教的目前形态和功能的讨论,更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信仰。有的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如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甚至认为,信仰是人的一个构成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区别之一可以说在于人类具有信仰。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指宗教信仰,也包括世俗类型的信仰。但本文主要谈论宗教信仰。无疑,不同的宗教共同体,如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各不相同的信仰。即使在每一个宗教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以致于有的宗教哲学家不是从宗教、宗派、教派的角度区分人们的信仰,而是从人们的宗教实在观来分类。这样一种分析图式对我们深入认识宗…  相似文献   

7.
史密斯提出以个人的"信仰"和"累积的传统"这一对概念替代作为实体的"宗教"概念。由此,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作为实体的"宗教",而应是"宗教的信仰",即关注一个人有效地相遇外在的宗教传统时所表现的独特的自我,并侧重于这种个人信仰与其传统之间的整体联系。在方法论上则采用一种"人格化"参与和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从而深入信仰者的意义世界。史密斯以个人的"信仰"为立足点的比较宗教学思想及其所带来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9.
苏喜乐  郑飞阳 《天风》2023,(8):45-47
<正>在基督新教教会,“像”(圣像,Icon),往往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是一个没有太多讨论余地的存在,“唯独圣经”的宗教改革传统使其在新教教会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摩西律法中(参出20;参申5)关于“像”的诫命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世世代代基督徒对于圣像的信仰心理。教会历史中对于圣像的争论从基督教诞生起就没有完全停止过,更遑论对中世纪东西方教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圣像破坏运动。同时,又有如大马士革的圣约翰这样的教父,透过基督道成肉身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编辑先生: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和一名宗教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为什么伊斯兰教不像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一样,有绘制的圣像? 山东 小林小林读者: 信使者是伊斯兰教基本信仰之一,但又严禁绘制、塑造任何一位使者(又称“先知”、“圣人”)的圣像,常令教外人困惑不解。其实,道理很简单,即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的核心信仰是那句著名的“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句话,具有极为深刻的信仰内涵。 “万物非主,惟有安拉”,强调安拉…  相似文献   

11.
<正>东正教圣像画独特的神学意义与信仰源泉,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的神的启示和形体化的祈祷。对俄罗斯民族具有深远影响,是打开俄罗斯文化之门的"逻辑钥匙"。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体现了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核心思想。圣像画的基础是上帝化身学说,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加入了"写"的意味,即"书写"神圣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为发端于十六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在相当层面影响了以后基督教新教(theProtestantChurch)的各宗派教会在圣经信息的宣讲、崇拜礼仪、圣职人员地位等方面的生存性发展。这场历史中惊天动地的改革运动给现今的基督宗教所带来的反思是,我们如何客观而真实地评价圣礼性礼仪与圣职人员在教会信仰生活中的价值性地位?在我们关心自身的灵性追求与成长之时,是否要排斥合乎信仰原则的圣礼性礼仪呢?这就是本文仅凭一管之见所要进行探讨的旨趣。  相似文献   

13.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5):22-23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  相似文献   

14.
正礼拜(service)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习惯在教堂中举行,并由牧师主礼。该教认为耶稣基督是在星期日复活的,故称之"主日"(主的日子),并在该日举行礼拜,有时也可在其他日子举行。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新教逐渐分成许多宗派,在崇拜礼仪和信仰生活习惯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应当重视对宗教心理引导功能的研究,准确把握它的特征,充分发挥宗教积极的心理引导作用,使其成为对于社会有益的、积极的精神动力。一"宗教是一种建立在某种信仰基础上的文化体系,而信仰的最大特性在于其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李利安《宗教心理与社会和谐》)宗教有特殊的心理引导功能,这是宗教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重要途  相似文献   

16.
正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邮发代号:2-2994  相似文献   

17.
三教合祀庙宇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同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修建。三教合祀庙宇的出现与佛教紧密相关,是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文化土壤而对儒、道信仰资源积极吸收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谓"佛教中国化"在信仰实践层面的生动体现。通过考察和寻绎三教合祀庙宇的历史起源、基本形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动因、图像学基础、社会思想环境及长期存续的关键因素,可以为我们从信仰实践维度充分理解"佛教中国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崇拜,并拿来作为行为指南和榜样,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日本的民间信仰,或称"基层信仰"是一种非宗教信仰.是以日本固有的"八百万神众"为对象的神祗信仰,代表了依赖祈愿占卜、信仰奇迹咒术等具有地域性、民间性的观念领域,与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神圣"问题是宗教研究的核心议题。"神圣"可以视为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反映着人际关系、人神关系的交往方式和逻辑,是社会结构的再现。故不同信仰体系下的"神圣"内涵及其结构有所不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信仰体系的宗教原型,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信仰方式形塑社会结构。本文认为应以中国祖先崇拜为载体,探究本土的神圣话语体系,进而为中西"神圣"对话与比较搭建研究桥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受胎告知》这一宗教母题为原点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宗教元素表达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的焦点落在了教会之外的地方。艺术家们对于世俗生活和科学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强,圣像画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单纯传达教义的媒介,圣像画也需要与时俱进,吸纳当时的先进思想,成为表达观念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