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许多重要论述,都出现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是与他们的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的。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不言而喻,也是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适应”的客观依据 “相适应”理论的客观依据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长期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  相似文献   

2.
为怀念任继愈先生创建“中国无神论学会”和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重大成就,我们重发任继愈先生于1979年发表于《哲学研究》第四期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一文。该文曾被指责在批判四人帮问题上不是在比喻、借用的意义上使用“宗教”这个词,而是把个人崇拜“真的看成是一种新的宗教”。指责该文“提出用‘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来‘扫除宗教’的口号也同样是荒唐”。随着此文的被指责,无神论宣传也就陷入困境,从那时算起。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来,有神论、无神论双方的或经验或教训都是可以总结、也应该总结的。而要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开始。关于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仅仅是两句话:第一,该文明确指出:林彪、四人帮“不是宗教徒和神学家,也没有公开宣传宗教神学”。第二,该文主张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是真的,但并没有主张“扫除宗教”。  相似文献   

3.
张鑫 《哲学动态》2006,(2):63-70
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工作会议暨“哲学与当代社会”理论研讨会于2005年9月13日在冰城哈尔滨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承办。全国各省社科院的哲学所长及有关学者近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主要研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解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做了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追问和思考———从一个平常问题谈起”的报告,提出了几个在认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与会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一…  相似文献   

4.
1985年,我们中的一个曾经提出开展马克思主义行为科学的研究,并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行为科学体系。这里,行为科学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十大部门之一提出来的。“社会论”(或称“行为哲学”)是行为科学整个学科的哲学概括。几年来,我们对这一门哲学学科又有些思考,现在写成这篇文字,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5.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带有必然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哲学改革热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解决实质性问题的阶段。回顾几年来人们对哲学改革的探索,大体上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人们立足于现代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潮流,回首哲学的现状,深感它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Henryk Skolimowski,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即将出版的《波兰的分析哲学》一书的一章,发表在美国《思想史杂志》1965年4—6月号上。翻译时删节了部分注解。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从资产阶级哲学立场出发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波兰哲学的概况,同时提出波兰分析哲学的四个特征。在第二部分中,他追述了四十年代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分析哲学的斗争,认为这种“冲突”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者受了分析哲学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分析的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三个阶段:一、1951—1955年,二、1955—1958年,三、1958年以后。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说:“1956年被认为是波兰哲学和整个理智生活伟大转变的一年”;沙夫关于真理论的著作“吸收了许多分析哲学的概念”,他的关于矛盾的学说是“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柯瓦科夫斯基“反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过时的陈腐的概念”;克拉耶夫斯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实证主义派的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前者“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正在增长着”。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专门评述沙夫的演变及其同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语义学的关系。他认为沙夫是“一个卓越的实证主义者”和“正统的修正主义者”;沙夫所做的事主要是五个方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新领域;恢复语义学;把语言哲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等等);他在萨特尔影响下写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企图“弥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哲学这个缺陷”。作者特别评介了沙夫的《语义学导论》及《语言和认识》这两本书。《后记》叙述了战后一直到1956年10月前后波兰分析哲学的状况及年轻一代哲学家的“分析倾向”。他说,“哲学的分析方法已经侵入他们(指波兰哲学家——译者)的心灵”,“所以,即使整个分析运动被完全消灭了,分析哲学将在他们的血管内运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特别重视波兰年轻一代哲学家,高度赞赏他们的修正主义哲学方向,期待他们成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继承者,他说:“如果传统要继续下去,年轻的一代就应该接过去”。可见资产阶级哲学家也正在激烈争夺年轻一代的哲学工作者。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对波兰哲学界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以沙夫为首的修正主义哲学家如何追随资产阶级哲学,并且按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最新”成就修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哲学自身的本质规定的理想性、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理想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以大自然或物质的辩证发展扬弃了黑格尔哲学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用现实的社会理想克服了以往一切  相似文献   

8.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特征的再认识辛敬梁编者按: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多年来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模式进行了反思。其实,这种努力并非自今日始。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大家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片面和僵化的理解不仅在回答现实难题方面显得束手无策,而且也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动摇乃至否定倾向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当前,需要像列宁当年一再告诫的那样,“从头开始”,正面研究问题,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做些“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0.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1.
唐正东同志《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徐亦让同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人为本”》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张奎良同志《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张奎良同志又以《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作了针锋相对的驳辩,形成了去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讨论的一个小小的高潮,颇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康正东指出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期”和“晚期”的区分,误导读者以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正确的。但是,唐文以“面向现实”、“面向理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力图从一个中西学术界争论颇多的问题———“儒家是否是宗教”的问题中发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时代契机。作者首先对儒家“宗教性”的概念进行定义 ,然后从哲学、道德和超越性三方面阐释了儒家宗教性的具体体现 ,并比较分析了传统向度意义上的儒家和西方基督教在宗教精神方面的不同 ,包括超越意识、终极性宗教存在、对“人”的认识以及对“心灵”的认识。最后探讨了儒家与基督教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什么?胡塞尔认为哲学是反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却认为哲学是一种斗争。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思维和圣经思维的对立。理性哲学思维基于人是“理性的人”的认识,通过“逻辑”的手段来寻找事物背后的根据,哲学是“爱智慧”。圣经思维却从人是“神性的人”出发,把“雷霆和闪电”作为自己的“逻辑”,把哲学当作“生死事业”,因而哲学是斗争。舍斯托夫对理性哲学思维进行了抨击,他对哲学定义的理解是基于俄罗斯宗教存在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今年第1期发表了“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一文(以下简称《对话》),第4期又推出穆南珂先生论文《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与“现实性”问题》(以下简称《喧嚣与骚动》)。两篇文章论题宏大,言辞尖锐,不论读者是否同意文章作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 5 0年的历程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 2 0年的历程 ,对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 ,意味着什么呢 ?对此我有一个大体的看法 ,这个看法曾以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发展形势的“两个基本估计”来表述过。这两个基本估计是 :(一 )认为伴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确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发展 ,也已经基本上走出了前苏联 30年代 (斯大林教科书 )的体系模式 (即所谓“传统模式”) ,一个具有当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7.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别讨论了这一哲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七个方面和随之而来的这一哲学“泛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九个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泛意识形态化”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来说,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和值得充分研究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待宗教现象,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根据阶级斗争观点,把宗教现象看作是一种在整个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阶级斗争。宗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从它的种种假设和推论出发,不能不同宗教相竞争。但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之积极的、社会政治的态度的基本标准,并不是关于宗教本身的这一种或那一种科学知识,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