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传统的聚落形态由于偏僻和远离现代生活要素,所以目前远未充分被主流文化所关注,但它对西部藏族来说却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本文认为聚落形态是被自然环境决定的,而宗教信仰则是维持这种形态的传统保障,体现的是藏族人民对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的主动适应。在未来社会中,藏族社区可望通过延续传统的聚落方式,来保护本民族的多样性,通过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与货币进行交换来参与现代化,形成在城市和农村两种社区形态之外的第三社区。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长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及身心状态,居住环境的选择体现出居住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的精神文明的层次。居住环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眭化居住环境因素涉及人文因素、居住环境中精神空间问题、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1司题等,人性化因素在居住环境中渗入程度,能体现出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藏族历史为例,论述了民族文化与“四史”之间的重要关联。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要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对藏汉文化交流和藏传佛教的历史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正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不仅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政治的需要,是整个藏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藏族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郭佩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76-276
民居,体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碉楼,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民居的一种大众化建筑,是藏族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民居形式,是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久远、类型的作样、风格的独特,正是藏族民众在本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建筑风俗和人文景观。本文将从建立背景对青藏高原的碉做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初步分析了影响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认同的因素。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藏族大学生对藏族文化的认同有显著影响;由于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不同,接受藏、汉双语教学的专业学习的学生,其藏族文化认同低于使用汉语单语教学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在对云南伊斯兰教的考察过程中,笔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走访了位于三坝乡的两个回族村落:龙旺边村和兰家村。如果说迪庆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城市,三坝乡则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区域,那里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彝族、纳西族等不同的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交汇地区。而在这一区域里,回族又是少数中的少数,在这两个回族村落中,回族约600人。他们在这个距离穆斯林聚居区非常遥远的高原森林中坚守着伊斯兰信  相似文献   

7.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个体从自己的母体文化进入陌生的异文化后,一方面面临着民族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面临着文化适应的考验,同时还面临着心理疏离感的困扰。本研究以285名藏族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等三方面。民族认同的不同方面其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的民族身份、学习汉语的时间以及汉族的接受性等可以预测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2)民族认同的不同成分与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正相关或负相关。(3)消极的民族认同与失范感、社会孤立感和文化分离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同自我分离感之间相关并不显著;而主流文化认同和积极的民族认同与失范感、社会孤立感、文化分离感、自我分离感之间的相关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8)
<正>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浓缩地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也积淀着藏族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藏族信众时常到寺院顶礼朝拜、转经念咒等,已成为藏族信众传承千年的宗教行为。从藏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来分析,藏传佛教寺院既是藏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藏族精英和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同时是藏族群众顶礼的地方,与藏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道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道教优秀文化,也是两岸道教界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道教是中华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传统宗教。千百年来,道教文化与儒家和佛教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打上了鲜明烙印,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将起到理论指导作用。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的人能够平等相处,彼此关爱,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美好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优秀文化的孕育,需要塑造高素质的社会公民,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唐卡是藏民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被藏族人民和其他地区群众视为艺术珍宝。作为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吾屯唐卡的传承与保护都是通过村落来延续的,文章以吾屯村落为研究背景,考察其吾屯村落画坊的传承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藏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藏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四川的藏区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为广大艺术家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文章从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着重阐释四川藏族题材中国画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藏族吉祥符号,在本土文化与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刻的宗教价值意蕴与世俗价值意蕴。在藏族符号文化中,吉祥符号是藏民族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组象征符号,它被广泛应用到寺院、住宅、帐篷、走道、家具、器皿、饰物等上面,象征着吉祥兴旺、四方圆满、繁荣气象、长寿永恒、和平安宁、幸福美满。  相似文献   

15.
孙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55-155
古语有云,人死为大,丧葬习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的各个民族,主要有火葬、土葬、塔葬、水葬和天葬五种丧葬形式。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丧葬习俗也有所差异。位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有的丧葬形式——天葬。  相似文献   

16.
尹艺蓓 《美与时代》2014,(2):120-120
地方剧种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生活需求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地方剧种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遭遇了不同程度地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地方剧种在面临即将消亡的危险中艰难的生存着,以大弦戏为例对家乡流传已久并面临同种尴尬的地方剧种存续至今的合理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认知方式、视错觉及其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测验法研究了藏、回、汉族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二、高二共1032名儿童认知方式的特点,考察了不同认知方式与视错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认知方式的民族、居住环境和年龄差异显著,藏族儿童、居住在草原上的儿童、低年级儿童倾向于场依存性,汉族和回族儿童、生活在城市和山村的儿童、高年级儿童倾向于场独立性;2)视错觉的文化差异显著,居住环境和年龄是影响视错觉的重要变量;3)认知方式对视错觉有影响,场独立性者错觉量小,场依存性者错觉量大。  相似文献   

18.
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现从藏族独特的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及他们的宗教信仰入手,阐述了藏族服饰的多样性、装饰性及审美统一性特征,探讨了服饰文化符号的象征,及产生这些特征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戒律文化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真正的价值实践所在。佛教自7世纪传入藏地以来,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作为藏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灭则佛法终”,藏传佛教戒律既是藏传佛教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藏传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故而在庞大的藏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其影响广泛而深刻。从藏族成文习惯法规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出,藏族法律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借助法律这种强制手段,佛教的行为规范在藏族人民身上打下了更加深刻的烙印。人们逐渐习惯于以佛教思想的好恶来评判一切,从而形成了慈悲为怀、宽容相待、诚实公正的社会风气,“封山封林、禁猎野生动物”的规定使藏地成为一个生态平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未受人为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文章基于法律多元的事实,应用宗教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认为习惯法是客观存在的,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必须充分关注习惯法及其固有特点,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给予习惯法中的优秀成分以合理的发挥空间,否则会造成对法治资源的无知与浪费,不利于法治建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在社会转型性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断裂与衰败的现象。人们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随着人口以及居住地的迁移而发生改变,文化同质的现象也愈发明显,而因地域所孕育和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以及人们特定的文化空间受到了难以抗拒的冲击。如何平衡以及解决乡村文化的根与源,传承与保护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需要各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