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法音》1994,(7)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佛教的人生观,更是修习大乘佛法的根本点。“诸佛世尊,以大悲为体故”.“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慈悲的流露,一切作为,都以慈悲为动力,以“大悲为上首”。离了慈悲,没有佛,也可以说,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法,佛法是从慈悲而发挥出来的。本期《愿爱心之光遍照人间》一文,回顾了由赵利、初居士等八位老人倡议成立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十年的历程及其成就。倡议成立福利基金会这一善举,开辟了一方“广种福田”,“多做功德”的园地,也为我什l提供了“如法供养”,“长养菩提…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法音》2010,(12)
<正>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净是佛法的核心。净有二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阿《含》中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更说:"心净则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5.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6.
《法音》2021,(5)
正稽首大圣薄伽梵,天上天下两足尊;我等今以功德水,灌浴如来净法身。本月欣逢本师释迦牟尼诞辰,世界各国佛教四众弟子无不心生欢喜、至心祈愿,更以种种香花严饰、清净法仪,共同感念佛陀光照幽暗、普度众厄之功德,弘扬世尊正觉智慧、平等慈悲之圣教。  相似文献   

7.
佛经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谓此世界贪嗔痴慢,秽恶不净,八苦交煎,而众生犹能忍受,不思出离,故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狮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目的无非化导众生,离此秽土而生净土。那么什么是净土,净土又在何方呢?从理上说,万法唯心,此方众生悭贪嫉妒、嗔恚骄慢,娑婆乃共业所感。若离三毒,当下即是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显此义,在《维摩经》中,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为天龙八部显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净庄…  相似文献   

8.
一、几种主要净土思想的介绍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佛教各宗派,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律、密及禅宗的一部人,都兼修净土行,宏扬净土教义,并以净土为归宿。“净”以无染污、无垢秽为义。佛教所说的染污、垢秽指的是烦恼,与此相反的是清净功德。清净功德,即是我法二空的智慧和功用。“土”,梵语叫刹,指的是世界或地方。净土”,就是清净的地方。佛教讲清净,主  相似文献   

9.
踏入“清凉佛国”五台山,无不为这里的佛山圣水所感染。只要你留神瞻礼,你能发现五台山周围五百里,峰峰似佛,水水如法。你在赞叹大自然造化神奇的同时,你会感激佛法的慈悲示现,佛光的普天同照。 宋代大学士东坡居士,一日游览庐山时,与龙兴寺住持常聪和尚言谈甚为投机,夜深了仍在烛前谈论无情说法(即山水草木等无情物也会演示佛法)。黎明之际,苏东坡豁然解悟,呈上一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说,谷溪之声便是佛尊绝妙的说法,山光水色即是佛的清净真身。今夜所悟得的佛法真意,日后我怎样才能告知他人呢?禅悟不可语人,  相似文献   

10.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唐&#;般若 《法音》2004,(11):1-1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  相似文献   

12.
李炯 《中国道教》2011,(5):53-55
一、"清净"与"清静"探讨"清净"的话题,首先我们应懂得"清净"这个词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清净"可以解释为"清洁纯净";"清静"可以解释为"纯正恬静、安静和宁静"。"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本际经》也说:"无染无秽,是名清净。"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被污染,达到洁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禅林清韵     
《法音》1993,(3)
莲颂 悦莲出泥入水,出水入空,亭亭玉立太虚中。不尘不染,不恶不善,远离分别自无念。妙相具足,与觉相应,一毫一毛尽佛性。真如本心,湛然不动,无业无报才是净。清净佛土,三辈往生,于法自在悲智融。相好庄严,喜舍慈悲,妙德妙行真实慧。诸法指归,朵朵宝莲,闻佛闻法不退转。无量寿佛六凡不缠,四圣不沾,世法佛法都不恋。佛慧智海,自然化生,体至无极身清净。佛恩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量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瑞照十方无量光。一乘愿海,殊胜宏深,法藏比丘发愿心。因圆果满,积功累德,法藏成佛阿弥陀。万德洪名,遍诸佛国。无量寿佛阿弥陀。禅林清…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4)
参究佛法,彻悟人生,彻悟字宙万有,无不都以诸法缘起性空,作为观察世界的不二视角。从这个诸法缘起性空看待世间一切,反馈到医学上来,就更耐人咀嚼寻味了。作为四大皆空,此身非有的个人暂时存在,“心”、“身”、“境”三者,彼此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须臾不可分离,所谓心在身中,离心无境。心为精神思维,身为生理场所,境为生存环境。从这一意义上反过来看,又可认为,人身的所以存在,又离不开识(精神意识)、根(生理现象)、尘(环境因素)的三缘和合。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所谓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佛子!若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供养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起给侍心、欢喜心、无违心、随顺心、无异求心、一向心、同…  相似文献   

18.
以持悲悯心,断除一切见,示行正士法,敬礼乔达摩。值此良辰吉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之际,我以参加此次盛会深感荣幸,并向各位高僧大德、领导、学者及与会嘉宾致以吉祥的问候!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之精髓,戒行清净是佛法住世之根基"。  相似文献   

19.
程群 《法音》1998,(12)
佛教的慈悲观、布施观与福田观智慧与慈悲是佛法的两大基本精神,佛陀在以佛眼之智洞彻诸法实相的同时,慈愍三界火宅众生,甚于父母念子。“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大无量寿经》)慈者,与一切众生乐;悲者,拔一切众...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世界,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大有提高。然而,茫茫尘海,有的人们迷恋于物质享受,耽著五欲之乐,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更有甚者,无明烦恼成为精神枷锁,迷茫心性犹如深渊,烦躁、贪婪陷于不可自拔之坑,失望、颓废引入误人歧途。但是总的说来,人的向善之愿长存,慈悲之心久具。只不过世尘障眼,八风乱心,佛陀悲悯世间,因机施教,应病予药,遂有五乘教的建立,成为精深博大的三藏系统,故佛称为大医壬,佛法为无上妙药。正是这样,世界上的路是形形色色的,人生道路更是多种多样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