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人际宽恕”乃是过错行为的受伤害者对过错方的一种原宥行为。德里达提出“唯有宽恕不可宽恕者方为宽恕”。该主张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行为后撤,强调受害者单方面的无条件的“赠予”性宽恕。但这种主张却忽视了过错方视角以及与之相应的宽恕的“挣得”性特征。思考“不可宽恕者”这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宽恕”需要综合考量当事人双方选择上的开放性,尊重当事人尤其是受害者的“体验之秘密”。为此,我们借助道德心理学分析,趋近对“不可宽恕者”的性质与面貌的同情性理解与准确的呈示,避免像德里达那样简单地回避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
主耶稣教我们祷告:“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玛6:12-15) 宽恕并不等于忘记,也不是自我牺牲的一种形式。 每一个人都受过精神创伤。伤害在每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关键是怎样对待伤害,怎样治愈伤害。 如果有人问:“有没有治愈伤害的良药?”那么,我们将告诉他,有,而且只有两个字:宽恕! 亚巴郎对上主说:“上主哦,我的同胞已经伤我七次,请问我还能宽恕他几次?” 上主说:“你还要宽恕他一千次。” 伯多禄前来向耶稣说:  相似文献   

3.
饶恕     
希力 《天风》2007,(22):10-11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段经文对很多弟兄姊妹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它记载了当耶稣正在教导大家怎样对待有过错的弟兄时,彼得问耶稣当饶恕弟兄几次,七次是否可以?耶稣却回答要饶恕七十个七次。并且用了一个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来让众人明白他们若不从心里饶恕弟兄,天父也要这样待他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医生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是,心灵如何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当心灵为我们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宽恕是否具有条件和底线的论争中,德里达主张纯粹的“无条件的宽恕”。他认为,真正的宽恕是宽恕那些“不可能宽恕的”人和事,它不能出于交换,不能带有目的,属于纯粹“不可能”的超越性体验。在涉及集体性问题时,纯粹的“无条件的宽恕”可以为构筑充满博爱的政治伦理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角。然而,“无条件的宽恕”在实践维度遭遇的困境以及德里达在理论上声称宽恕具有的无底线性,实际上却消解了宽恕概念本身。  相似文献   

6.
饶恕人     
王海东 《天风》2004,(2):53-53
七次是饶恕人的极限,对常人也许如此,然而这种以数得过来的数字来计算对人的饶恕,显然不是发自内心的饶恕,远离了主耶稣教训的实质,这种以次数来计算的饶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饶恕。  相似文献   

7.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 人在世上免不了有纠纷,往往是各执其理,各不相让。若是基督徒,他会委屈地说:“上帝知道我有理,虽然没有人判断我有理。等到上帝面前去评理吧!” 到了时候,上帝怎么评理呢?上帝公理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渊声 《天风》2012,(2):48-48
我是一位信主多年的姊妹,两年前有一弟兄伤害了我,使我痛苦万分。事情已经过去了,牧师和弟兄姊妹也劝勉我要“忘记背后”,我也是这样想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从心里饶恕他吧!可是,每当见到他或提起他,我总是十分的敏感,总会想起曾经的伤害。因此,我怀疑自己是否能从心里饶恕他,我求神除去我这段记忆,但似乎记忆仍在,心里很迷惑,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文革  吴新望 《天风》2022,(7):7-9
<正>经文:路19∶1-10“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路19∶8)宽恕是一种美德。乐于宽恕的人常被称赞为有爱心、有胸怀、有格局。一方面,宽恕来自人对自我真实的认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自身都是常需要被宽恕的人。另一方面,宽恕也来自人发自内心的慈悲和怜悯。  相似文献   

10.
“讨白”()是伊斯兰教法用语之一,系阿拉伯语音译,其意为“忏悔”、“悔过”、“悔罪”,即当穆斯林触犯了真主的禁令,知错改错,向真主真心诚意的悔罪、求饶恕的方式。《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向真主诚意悔罪,你们的主或许免除你们的罪恶,并且使你们入下临诸河的乐园。”(66∶8)伊斯兰教十分重视“讨白”。《古兰经》第九章名为“讨白章”,全经有87处涉及到了“讨白”。“讨白”的目的是要人们认识自己的过错、迷误,改邪归正,弃恶向善,崇拜独一的真主。做“讨白”就是在心理上彻底认识自己的过错,真心忏悔,虔诚敬意地祈求施恩的真…  相似文献   

11.
抱歉,下雨了     
正英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哈里·伍德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位主持人噙着泪水,向广大电视观众道歉,在三分钟的致歉词中说了14次"sorry"。随后,他宣布辞去所有电视和广播节目的主持人职务,彻底引退。究竟是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让他做出如此沉重的谢罪。原来,他的次子被控盗窃未遂,作为父亲的哈里自觉难辞其咎。哈里于1967年出道,在电视舞台上深耕近半个世纪,主持过百余档节目,并出演过电视剧和电影,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在我们看来,哈里付出的代价实在  相似文献   

12.
孔令东 《天风》2008,(10):23-23
饶恕是什么? 饶恕是在当他人不小心踩到你脚上时,你不是破口大骂,出口成“脏”,而是当他人向你道歉时,你一声和蔼的“没关系”并送以一个甜甜的微笑.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时尚文化中,有一种“婚外情可以宽恕”的舆论。可是宽恕只是一种理解,就如生活中我们理解很多人的过错一样。事实上,婚外情并不是人类情感活动中值得推广的方式,因为所有的婚外情都存在着欺骗:不是欺骗爱人就是欺骗情人。人在进化过程中,真实是最重要的品质,当一个越接近真实,其人格也就越统一,婚外情是一种无法真实的行为,因此它很容易造成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4.
宽恕之道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如果有弟兄得罪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呢?直到七次吗?’耶稣回答说:‘我不对你说七次,而说七十个七次’。”(玛18:21-22)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主耶稣所说的七十个七次,当然不能理解为四百九十次就可以了,而是要我们不断地宽恕别人。为什么要宽恕别人呢?因为主耶稣说:“如果你们不从内心宽恕你们的弟兄,我的在天之父也必将同样对待你们。”(玛18:35)为什么要不断宽恕别人呢?因为我们常常犯罪,也不断常常祈求天主宽恕我们。如果我们不遵照耶稣的教导,不断地宽恕别人的话,那么天…  相似文献   

15.
单渭祥 《天风》2023,(2):29-31
<正>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3)当冲突来临时,能沉着应对、保持理性,并非易事。面对冲突,不同类型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反应,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回避型——“我不想面对!”大概是基于“以和为贵”等传统认知,或受到“得过且过”等心理影响,加上我们中国信徒非常认同“教会是家”的观念,许多人觉得教内发生冲突是件“家丑”,耻于见人,于是面对教内冲突,  相似文献   

16.
王俊 《天风》2006,(10):2-3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昵?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 经文:太18:21—35 彼得向主耶稣提问:若有人得罪我,饶恕他七次可以吗?耶稣十分肯定地回答: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并且讲了一个比喻,作为为什么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的原因。由此看来,宽容与饶恕不仅是当时门徒们所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今天的信徒应该努力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7.
一位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坚强者能在命运的风暴中奋斗”。马守信正是这样的人。他独创了一所在全国都少见的阿拉伯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阿语专业人才,其中有些还被选送去中东几个国家工作。因此北京一些颇有名望的阿语专家教授感叹道:“想不到山西省长治市竟有如此众多阿语人才,达到这样高的水平,真不简单。”1988年12月24日,长治市总工会。  相似文献   

18.
人际伤害事件发生后,犯错者的懊悔与受害者的宽恕是修复人际关系的两个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经典行为实验范式,以139名4~5岁幼儿为对象,考察犯错者的懊悔表现对受害者宽恕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旁观者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4岁和5岁幼儿均已经能够识别犯错者的懊悔表现,且对懊悔犯错者的宽恕水平显著高于无懊悔者;旁观者的存在会影响幼儿的宽恕水平,且教师旁观和好朋友旁观比陌生人旁观更能降低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更能提升对无懊悔者的宽恕水平。旁观者的存在没有显著提升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这可能与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社会期望(如“以德报怨”)有关,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社会期望的旁观者激活假说”,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不记得是哪一位传道人在讲道时提到这样一件事。有兄弟两人吵架,彼此不肯饶恕。牧师得知后,到他们家劝勉兄弟俩要和睦,于是三人一同跪下祷告。老大祷告说:“主啊,今天我不应与兄弟吵架,这都是我的错,求你饶恕我。”牧师对老二说:“现在你应该祷告认错。”不料,老二却回答:“牧师,刚才我哥祷告说,今天吵架都是他的错,那我还有什么错?我不必祷告  相似文献   

20.
宽容一词,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它。一是“兼容”意义上的宽容。按爱因斯坦的解释,即对于那些习惯、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恰如其分的评价。即“容人之异”。二是“宽恕”意义上的宽容。指对别人的过错过失或别人有意无意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能够谅解、容忍。即“容人之过”。这里,我们说的是后一种意义的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