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经典,《资本论》研究乃是常议常新的话题。或许由于《资本论》所涉及问题的现实性和尖锐性,百多年来有关的研究在旨趣上往往趋于两极化,或偏于反对,或偏于辩护。本专题之拟议,目的首先不在于关切现实,而在于推究学理,庶几改进有关的哲学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因其作者有所指引和强调,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仍多未发之覆。至于较逻辑更为隐蔽但更具理论建构性的修辞,《资本论》研究一向疏于关注和评论。马建青的《资本论》的目的论修辞从深层修辞的角度重新梳理并评议了《资本论》中目的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哲学逻辑上是有差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自由;《资本论》则揭示出资本是一个结构化的形式体系,主体或者是资本的人格化,或者是资本增殖的工具。相比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资本才是真正的主体,或者说是绝对客体,这是与劳动本体论完全不同的哲学构架。《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虽然有诸多的思想连续性,但在深层构架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以人类的思想史为基础建构了思想的内涵逻辑的辩证法,从而实现了对辩证法作为内涵逻辑的理论自觉。黑格尔辩证法留给《资本论》辩证法的直接理论资源在于,提供了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历史原则,启示马克思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追问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吸收了此一原则,通过经济范畴的辩证运动揭示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根基和内容,实现了《资本论》的历史的内涵逻辑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商品观的内容是经济的,但商品观的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的财富表现问题、需要的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的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的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商品观的理论结构将得到新的哲学评估,相关的方法论自觉也将得到新的学理阐释。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研究需要从单纯基于资本逻辑的方法论(资本作为支配一切的绝对权力)转向引入技术逻辑的方法论(技术与资本共同作用支撑生产方式革命)。马克思指出,仅靠资本逻辑难以引发工场内部的生产方式革命。因此,只有理解和把握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及其科学化形态,以及技术与资本共同作用引发生产方式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制,才能真正把握资本、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才能深化《资本论》哲学思想的研究,并在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获得更多发现。  相似文献   

7.
江雪松 《学海》2015,(2):9-14
《资本论》诠释劳工权益的核心是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展开劳动权的讨论。透过对商品价值形式与价值计量的辩证分析,揭示出劳工权益所蕴涵的劳动权,具体表现为劳动平等权与劳动报酬权。抽象劳动是劳动平等权的内核,劳动力价值计量成为劳动报酬权的基础,劳动解放是劳工权益的终极实现。《资本论》所诠释的劳工权益逻辑在于正确处理劳动力的产权化与人权化,不断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工作日,让劳动者拥有更多自由时间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劳动能力,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物质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侯外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观,运用文献学、社会史与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对中国逻辑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逻辑思想的载体、主题与发展动力方面发掘了中国逻辑思想史的特点,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颠覆了传统的资本概念,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是资本收益率(r)经济增长率(g),此判断揭示了当今金融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显示了政治经济学传统的某种回复趋向,但著作显然不可同《资本论》同日而语。著作将技术摒弃于资本收益率之外,实是无视技术的资本化。著作提出的征收全球累进税与实现社会国家方案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不切实际且学理粗疏。著作对当下中国制度建设及其反腐行动做了有一定启发价值的分析,但其rg的判断无法解释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及其持续的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资本论》提出用全球累进资本税这一工具来解决资本主义长期悬而未决的分配正义问题,本文基于资本逻辑推动现代性发育这一视角,梳理资本成长和扩张的世界历史进程,对资本的本性、权力等进行哲学追问,探讨这一工具短时间内不能实施的缘由、中国如何应对公平问题及其未来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可有效解释人如何突破有限性通达无限性。对于目的论这种泛灵论的世界观,马克思一向是极力反对的。但有证据表明,马克思仍在《资本论》中不自觉地运用着目的论修辞。当马克思引用黑格尔的带有目的论结构的论断——理性的狡猾——来支撑不假于此便无法言说的观点时,他也就发出一个讯息:他是在目的论解释框架中说明问题的。而当马克思冒着风险把历史或人类诸如此类的范畴隐喻化为超级主体时,他也就在运用着目的论修辞,与此相关的是无意示人的目的论图景的显露。事实上,马克思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实际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严格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体现多方面的统一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专题研究,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系统分析,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作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规律的论证,它还是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是一部史诗级的巨型文本,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生活世界形成、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叙事经典,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真相和秘密。《资本论》的叙事结构是物象-人格结构,体现在拜物教的批判上。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客观化、复杂性的科学的哲学,在思维中批判性和反思性地复制和再现现实生活世界。《资本论》的逻辑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专门科学方法,是现象-本质方法,或者偶然-必然(规律)方法。所谓征候阅读法乃是一种科学发现法,不见其所见,见其所不见:一是即现象求本质,亦即镜像方法;二是即偶然求必然(规律),亦即平均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5,(6):126-131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为精髓的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又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得到了全面的、周详的科学证明和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交换中伦理关系与伦理意义的同时,鲜明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特殊范畴的伦理意义和伦理界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意义?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远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只是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一生只是一个经济学家,马克思《资本论》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重大的哲学意义,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著  相似文献   

16.
中山大学黄春生同志著的《<资本论>中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同一性》一书,最近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对列宁提出的“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是作者在对哲学系和经济系的研究生多次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写成的。据了解,关于这一专题的专著在国内迄今仍未出版过。作者力图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和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等国政治格局巨变后,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受到西方自由主义者的质疑。如波普尔、哈耶克就认为马克思是民主的敌人,他的社会主义理论意味着奴役和独裁,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必然会导致集权和纳粹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部分的结尾表达了一个生命政治的后果:资本家昂首前行,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从这一生命政治的结果去追溯《资本论》与生命政治的内在关联,我们会发现:这种规训是通过惩戒肉体和调节生命两种方式实现的,从而造成了对现代社会中雇佣工人这一生命基质的剥夺。生命政治与劳动力概念密不可分。在生命政治的意义上,资本对劳动力的支配权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家通过纪律对工人的规训和管控;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把劳动力本身由"活劳动"变为"死劳动"。生命政治的两种权力技术在《资本论》中获得了完全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生命政治。  相似文献   

19.
一1962年第4期《哲学研究》,发表了吴傅启同志的《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是辩证的认识方法》。这个标题的提法,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问题是该文开头的这句话:“这种逻辑的认识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方法,也就是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于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论》在中国的命运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相联。起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学习西方,在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引入马克思的《资本论》。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资本论》思想,阐述其革命思想和建国方略。在社会主义论战中,《资本论》被各派知识分子用来分析中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资本论》的主力军。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运用《资本论》思想探索革命道路的成果,其合理性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