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科学家人格特征内隐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积家  张倩秋 《心理科学》2003,26(5):906-907
1 引言  科学观是人对科学的观点和看法。它影响科学发展。科学观有两种表现形式 :(1)科学哲学 ,它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科学的本质和结构、科学发展和科学方法论。(2 )科学的内隐观 ,它是人们对科学的非正式看法 ,如如何看待科学 ?怎样对待科学和科学家 ?科学家有怎样的人格特征 ?等等。 1981年 ,Sternberg对智力内隐观的研究揭示了公众对智力的看法 ,显示了内隐观研究的重要性。 2 0 0 1年 ,杨治良等对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研究揭示了创造性内隐观的因素结构。但是 ,对科学的内隐观还很少有研究。科学内隐观将揭示公众对科…  相似文献   

2.
智力落后的成因--当代智力理论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文 《心理科学》2004,27(6):1438-1441
智力落后的成因历来存在争论。本文在当代复杂系统智力理论的视野之下.从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和Das的PASS模型入手,分析了智力落后本质及成因的新解.揭示了智力落后理论研究的认知心理学新走向。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智力本质的探讨有关智力的研究,特别是心理测量学关于智力本质的探讨,主要强调智力操作的产品,这就不仅忽视了探索“什么是智力”这样的问题,把智力看作个体固定不变的特性,而忽视了“智力能否训练”和“怎样训练”等问题。斯腾伯格(R、J、Sternberg)则从信息加工的探索路线出发,认为智力是适应性的、目标定向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和社会规范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以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被试对智慧的内隐认知.实验1中,被试对人慧者与良好道德人文素质属性词联结以及物慧者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属性词联结的反应速度更快,表明大学生存在人慧者更具备良好道德人文素质和物慧者更具备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内隐认知取向;实验2中,被试对智慧者与良好德智属性词联结比愚蠢者与良好德智属性词联结的反应速度更快,表明大学生存在智慧者更兼备良好道德人文素质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内隐认知取向.两项实验中,被试智慧内隐认知效应的性别与专业差异显著.综合两项实验表明,智慧是良好道德人文素质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有机结合;学习与经验影响大学生对智慧的内隐认知.  相似文献   

5.
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新趋势。研究发现,人们对人的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的内隐认知理论,制约调节着他们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和反应。人们持有的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导致他们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方式。实体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而倾向于用抽象概括化的和静态的内在特质来理解人的行为;而渐变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动态可塑的,而倾向于用影响心理动态过程的内外具体调节因素来理解人的行为。作者在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外显与内隐学习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樊琪 《心理科学》2001,24(6):676-679
本研究选取真实的自然科学概念来对概念形成过程及其中的外显与内隐学习进行实验性探索.证明了自然科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内隐学习的存在;阐释了概念形成过程中内隐学习的效率可与外显学习不相上下;揭示了真实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过程是由渐进期——高原期——突变期三个阶段构成的.不论外显学习还是内隐学习,接近真理的路径十分相似,并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此外还发现自然科学概念的内隐学习可以有效地用语言启动。本研究结果对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教学均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显和内隐认知功能区别的关键是有无意识觉察的出现,脑损伤神经心理障碍为探讨内隐/外显加工的“纯净”分离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典型的视知觉神经障碍中的盲视、认识不能、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及其神经基础的探讨,证明了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加工完好和外显加工损伤之间的分离,说明内隐和外显加工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但这种分离的神经基础是什么以及这种分离的本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是没有进行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内隐学习研究的现状及其争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世纪70年代,A.S.Reber等人在概念形成的研究中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从而对概念形成及有关概念学习的所有分析性理论提出挑战,在心理学界引起轰动,使内隐学习的研究成为热点。直到现在,内隐学习研究者们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但由于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其内部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拟就内隐学习的一般发现及有关争议加以探讨,以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胡壤  杨宁 《心理科学》1993,16(5):305-30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J.Sternberg 认为,智力是心理的自我管理。他指出,如果把智力跟政府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系统进行细致的类比,就能恰当地认识这一点。智力的本质在于它是我们管理自己的一种手段,使得我们的思想、行为变得有组织,有条理。而政府的本质在于它是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其作用在于使社会有效地运转.有趣的是,在政府所具有的特性之中,许多也为智力所具有.因此,关于政府的理论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智力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一类型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以往研究中常用的概括化心理疾病词和具体心理疾病词作为心理疾病内隐污名间接测量概念词或类别标签的有效性。结果发现,相较于与积极词配对的任务,两类概念词与消极词(心理疾病态度词)配对的任务反应时更快,正确率更高。研究表明概括化概念和具体疾病与反映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真实态度的消极词存在更紧密的自动联结,是人们头脑中表征心理疾病的概念词或类别标签,可作为内隐测量中的心理疾病概念词用于污名评估。  相似文献   

11.
张兴贵 《心理科学》2000,23(4):484-485
1 引言  自 1 965年 ,里伯 (Reber)发表了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以来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对其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认知、情感、技能的各个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内隐学习及内隐知识的存在性、有效性、广泛性和相对独立性。内隐学习的研究对认知学习理论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外显学习的理论既是一个挑战 ,又是必要的补充。这为人们从多维角度看待学习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认为 ,人们存在着本质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  相似文献   

12.
孙灯勇  胡瑜 《心理科学》2008,31(1):169-172
智力风格的三维模型是Li-fang Zhang和Robert J.Sternberg在风格这个研究领域最近提出的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基于Sternberg心理自我管理理论,并结合以往的风格研究,提出了智力风格的概念,把风格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而且认为,大部分风格是价值负荷的;是集特质和状态为一体的,但是大部分是可调整的,所以更倾向于状态性;并且具有跨理论的重叠,但也有其独特性.文章对智力风格三维模型的产生背景、理论来源及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该模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指个体可同时存在对同一对象内隐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研究采用1AT方法,证明内隐社会态度存在着矛盾现象,并探索这种现象存在的证据,并试图整合态度作为“预存评价”和“背景依赖性结构”的观点.以探讨内隐社会态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智力及其测量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洁华  陈小红  莫雷 《心理科学》2000,23(2):189-191
本文论述了有关智力测量及智力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从智力的测验到智力本质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但人们普遍接受智力的多样性的观点.正是这种多样性的智力使人们以符合环境要求的方式适应、选择和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5,28(5):1246-1250
人们对情绪智力研究的兴趣渐起.但围绕情绪智力的基本概念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情绪智力的术语本身、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与非智力因素、社会智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冀更好地确立其在心理学中的科学地位,促进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智力,可能是科学心理学提供的最普遍的概念,从一个专业术语变为大众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该章主要对智力研究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回顾总结,再对智力研究趋势做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17.
IAT在内隐助人态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 《心理学探新》2008,28(3):93-96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采用IAT对内隐助人态度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词汇测验,目标概念是助人性和非助人性词汇,属性概念是积极词和消极词。通过比较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在不同联结情况下被试完成分类任务所用的反应时之差,来确定其是否具有倾向于助人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1)IAT词汇测验中,助人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助人性信息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IAT测验中,男女被试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可以应用于内隐助人态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本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的许多方面;2.经因素分析把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因素,分别是:道德品质、才情、异常人格、独创力、探究、自主敢为性、思维发散性、知识经验、勤勉、问题发现、智力、自强,其中道德品质和勤勉为中国大学生所特有。3.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在上述诸因素上内隐观总体差异显著,并且二者交互作用总体显著,在各具体因素上内隐观有些也存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师生的内隐智力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对聪明男女中学生重要特征的评定中,中学教师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并且评价所涉及到的方面随被评价对象年龄增长而调整;中学生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因素,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更加看重内在特征的趋势;中学教师与中学生的内隐智力观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聪明特征的评定因被评价对象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教师和学生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智力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11-14,18
作为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智力一直是研究者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纷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智力理论。这些理论推动了人们对智力本质的深入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个体差异的更好理解。文章从智力研究的四大主要范式入手,对近些年来有关智力的研究作一概述,以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