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如何才能“住寿一劫”?让我们首先谈谈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一,虽然人类社会总的说来是发展进步的,但就一个个具体问题来说,今人并不是一切都胜于古人,有些方面甚至远远不及古人。在工艺、美术、文学等领域中,其例繁多,不胜枚举。古人的许多成就往往使近代的专业大师,望而惊叹,低回心折,自愧弗如。至于科学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也是如此。恩格斯就曾肯定理论的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2.
孙克星 《法音》2007,(6):8-11
“自性”和“佛性”是《六祖坛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中犹以“自性”概念在《坛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人瞩目。在《坛经·行由品》中,六祖惠能就谈及其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向五祖弘忍说到:“何  相似文献   

3.
孙永恩 《天风》2001,(6):14-15
经文:代下34:33 在以色列历史上,约西亚王在位时所推行的宗教改革是最为彻底的改革。约西亚登基作王第12年,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清除一切偶像。圣经上连续运用了“除掉”、“拆毁”、“砍断”、“打碎”四个生动、形象的动词,体现出约西亚王对这次宗教改革的决心,也体现出他寻求他祖大卫之神的专心。在这次改革中,约西亚王不仅清除了一切的偶像,而且还对耶路撒冷的圣殿进行修  相似文献   

4.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5.
朱子学精深博大,古人和今人对之研究者甚多。全面分析朱子学者有之;探求朱子学逻辑结构者有之;研究朱子学分化演变者有之。笔者在这篇文章里,着重分析朱子学“理”范畴及中日朱子学“理”范畴的异同。“理”是朱子学的核心范畴。剖析朱熹“理”范畴的建构,可以看到它具有三重意义:一是  相似文献   

6.
张强 《学海》2004,(6):37-42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司马迁自然是历史学家,《史记》自然是历史学著作。然而,这一提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缺陷,因为古人的看法与今人不同。在中国古代,史官的职责是通过记言、记事承担“君举必书”(《汉书·艺文志》)的文化责任,进而为帝王提供统治大法。史官文化的最高范本是  相似文献   

7.
正《诗经》用凝练隽永的诗行,将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展现,为今人生存与工作提供一种换位式、穿越式思考。通过辛勤劳动收获幸福,不只是现代人的事业追求,古人也不例外;当今职场中遇到的困惑与矛盾,两千年前的人们同样会遇到,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到困惑迷惘时,回顾《诗经》或许能找到见仁见智的启迪。古人的"事业",包含了为官之德、公务之责、做人之本,等等。  相似文献   

8.
失败与复兴     
俞信真 《天风》2007,(14):18-19
一旦软弱失败,要真诚悔改,重得灵性的复兴。经文:诗51:10、17;代下7:14;王上15:5圣经记载:“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都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一生没有违背耶和华一切所吩咐的。”(王上15:5)大卫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严重的失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大卫如何失败,以及他在失败中怎样忧伤痛悔、接受神的管教,并重新得到复兴。大卫犯罪失败,使他的家遭祸患,导  相似文献   

9.
<正> 《易·彖传》云:“圣人以神道设教。”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解曰:“……圣人……以神道设教,教人信神。”在对这一段传文的意思进行整合的时候,高先生总结出如下三条:“一、指出统治者迷信神道,可以感染臣民;二、曲解自然规律,以证明神道之存在;三、力言以神道设教有麻醉人民之功用。”(见该书第214页)高先生的意思可归结为如下两点:一是“神道”的“神”是指超乎于自然规律之外的主宰。二是“以神道设教,是教人信神”。今人在使用这一条史  相似文献   

10.
唐卐字纹镜     
《法音》1991,(9)
唐卐字纹镜,径长15.2厘米,纹饰仅以双勾阳线微凸“卐”,字占镜之大半,殊为醒目。 卐为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记,属古代原始的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古人以为太阳或火的象征,犹如火焰上升一般。卐,梵文SriVatSalakSana(室利靺蹉洛刹曩),佛教中以“卐”为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一:“卐,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去。”《翻释名义集·唐梵字体))引《华严音义》:“案‘卐’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武则天)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按《华严音义》无此文,且其说亦非是。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12.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13.
在“《春秋》三传”中,今人对《左传》、《公羊传》研究较多,对《谷梁传》却有所忽略。其实,《谷梁传》在儒家思想上的重要性,汉人郑玄就已给予充分的说明:“《左传》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径。”(郑玄:《六艺论》)所谓“善于径”,即指其论述很得儒家思想要义。《谷梁传》中有关阴阳、君臣之道的论述,具有很鲜明的特色,尤其对“道”的论述,更与孔、老颇为不同。《谷梁传》的道,是自然规律与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的最高原则,是建立在“天”的基础上的。“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不若(顺)于道者,天绝之  相似文献   

14.
(上)《春秋》一书,记载了三十六次的“日有食之”,成为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的文献资料。古今学者中,对于这一资料进行研究、考释的,不乏其人,研究的成果也是得失互见,大致是今人胜过古人。汉儒泥古不化而又强辞夺理,对于其中纪时的阙文,他们虽说不知推步,却胆敢放言。  相似文献   

15.
郭世铭的《<老子>究竟说什么》(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本“说老”的出色作品。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既不以古人如韩非、河上公、王弼也不以今人诸多名家之是非为是非,而是洞悉汉语无词类、人称、时态、单复数的严格规定,因而只能从整个句子中了解每一单字单词的性能、含义和地位作用的特点,给以语义在语用中定位的现代语言学的准确把握,力图告诉人们:《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像推翻误读千年之久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陈案、具振聋发聩作用的“新解”在全书不乏其例。这也许是我的偏爱或偏见,望同仁读其书后有以教之。别开生…  相似文献   

16.
在《易经》的卦爻辞里面,“中”字是很常见的一个词。《丰》卦多次提到“日中”,《复》、《益》等卦都有“中行”,判断辞里的“中吉”、“中凶”也不少。《易传》里面谈“中”的地方就更多了。仅对“中”的称谓就有“中道”、“中正”、“大中”、“中行”、“时中”、“在中”、“得中”等29种[1]。其中尤以“中道”、“中正”、“正中”等提法较为集中。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尚中”思想应归属于孔门的思孟学派[2]。这不仅体现了周久的“尚中”思想,而且还可以再上溯到三代之上的唐虞古代。传为美谈的尧、舜、禹相继禅让之际,“交班…  相似文献   

17.
“由是”辨     
《孟子·告子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思而有不为也。”句中“由是”一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释译为“由此而行”。在书后所附《孟子词典》中,又释“由,动词,由此而行之意。”杨先生之书既出,世间一般文言选本和高中课本均从其注译。但笔者认为:解“由”为“由此而行”显然不当,释“由是”为“由此而行”亦嫌迂曲,故不揣陋,聊陈愚见于大方。“由是”一语,当是二词,应分释之。《左传·襄三十年传》:“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晋杜预注:由,用也。《苟子·正论》:“放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制君,由此…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过去都作三个人走路解。如:《辞海》“行”字条第一义:“走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  相似文献   

19.
<正> 忠、信是孔子倡导的重要的道德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下只注篇名)在孔子和儒家那里,忠信常联合为一个概念,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忠信,所以进德也。”(《周易·文言》)陈淳在《四书字义》(即《北溪字义》)中把忠信单独列为条目,足见忠信在儒家学说构成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化,大学艺术教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也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早在两千多年前,《论语》在谈到青年人的人格完善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看做是人格完善的最高的和最后的手段。《周礼·大司乐》中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之事,董于乐正”。《荀子·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像天,其广大像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由上可知,古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