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些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1. 实事求是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仅仅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 而是对哲学发展史上整个唯物主义学说这条发展线索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学说也有质的区别。一个区别是这种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实物或具体的物质,而是具有最大共性的“客观实在性”的抽…  相似文献   

2.
(1981年12月26日至1982年1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薛德震等学术月刊1981年第12期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设想看中国吴 惠之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 龚兴文史哲1981年第6期论马克思的历  相似文献   

3.
康德哲学既是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顶峰和终点,同时又是德国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开端。德国古典哲学以此为起点,通过费希特、谢林,再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众所周知,德国古典哲学以费尔巴哈为“终结”,而他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康德学说无疑也是对以培根和笛卡儿为鼻祖的整个资产阶级古典哲学进行理论思考和总  相似文献   

4.
刘贵祥 《学海》2011,(1):66-71
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的立脚点是"唯一者",直接目标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是施蒂纳在成功驳倒费尔巴哈的同时却陷入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中。一方面施蒂纳肯定"唯一者"是现实的个人,用独一无二的"独自性"来对抗整个近代形而上学普遍性对人的压迫;另一方面,一个任何普遍性和社会性维度制约的"唯一者"只能是一个幽灵和怪影。马克思经过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洗礼,清楚地看到施蒂纳学说的致命弱点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调整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定位,从而从根基上澄清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共同基础乃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本身,同时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维度。但是现实历史发展表明,施蒂纳强调的个体性生存和马克思重视的社会性维度在现代视域中都不可能完全支撑现代性对人的挑战,而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中间性求解将成为现代性视域中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无神论可分为四种形态,在人类历史上起过解放思想,塑造先进文化,提升人的精神诉求等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却背离了唯物论,因而是不彻底的无神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标志着科学的、彻底的无神论的形成。根据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78年的《反杜林论》、1888年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可以概括为本文第三部分中所阐述的五个要点。为此,在理论上应分清一种学说形成的起点与学说体系内在层次之间关系的起点。历史上任何一个完整的理论,其学说可以划分为核心、基本理论、派生理论等几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就是辩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批判古典经济学出发,剩余价值学说的逻辑起点是商品的两重性,然而核心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形成与成熟受制于唯物史观的形成与成熟。本文详细叙述了这个过程,澄清了学术界的一些误读。  相似文献   

6.
类与群众     
鲍威尔批判费尔巴哈的"类"学说,认为费氏没有认识到群众的局限性,其社会主义主张只能通过更严格地限制人的自由才能解决群众之间的冲突。鲍威尔主张把"类"和群众作为批判的对象,把群众改造为具有"普遍自我意识"的人,新社会才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于为费尔巴哈辩护的目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唯心主义的定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施达克的辩护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施达克没有看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又找错了地方。施达克对费尔巴哈哲学形象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在于,他沿袭了庸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定性,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标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于施达克关于费尔巴哈哲学形象错误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昭示我们要对讨论主题做更深层前提分析,要对哲学家展开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异化问题和法兰克福(社会研究)学派应当着重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的一切异化观(不仅是假马克思主义的,而且也包括公开反马克思主义的),都是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或那种解释紧密相联的。虽然异化问题的根源早在柏拉图哲学中就被揭示出来,而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说中,这个问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中,对异化的课题重新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说:“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法哲学,其中包括:①抽象的法;②道德;③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法律、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在这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27页)这里极其深刻地概括了黑格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路历程马克思本体论学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本体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自我意识本体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乃是典型的宏扬自我意识的哲学,由此表明当时马克思所信奉的是自我意识本体论.这样就肯定了哲学本体论的根本在人身上.情欲本体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不是纯粹思维的、精神性的存在物,人是对象性、感性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情欲的存在物.这时马克思尚未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其基本立场表现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性质是伦理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着重阐明了费尔巴哈伦理学在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在社会历史观上典型唯心主义的关系以及费尔巴哈伦理学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表现 ,说明在伦理学中由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向唯物史观的跨跃是一个艰苦的质变和飞跃过程。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 ,费尔巴哈没有实现这一飞跃。  相似文献   

12.
在辩证法方面,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着广泛分歧的观点,在当代马克思学说中是一个争论十分热烈的课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自然辩证法》这四部著作中强调,自然界本身即遵循辩证法的规律体系和辩证唯物论的活动方式在运动着。恩格斯曾承认,量向质转化规律、对立  相似文献   

13.
雷勇 《世界哲学》2012,(5):79-87
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无视人的现实本质,即社会关系,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却对费尔巴哈人的社会性问题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马克思前后的评价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本文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费尔巴哈,主要是基于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性的明确肯定。但是,随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发现人的社会性在费尔巴哈那里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作为感性对象的人"转向了"作为感性活动的人",把"实践"作为其世界观的核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论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中一个最重要也最富特色的时期。在半个多世纪里,各种哲学思潮风起云涌,极不同色彩的哲学学说如雨后春笋,它们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无情的批判,刚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体系瞬息之间就为另一种哲学体系所代替,而等待着这另一种哲学体系的也同样是被取代的命运。在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列宁曾经说过,不懂得黑格尔,就不懂得马克思。我们同样可以说,不懂得费尔巴哈,不懂得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就不懂得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我以为,直到现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下述两个事实还是被人们忽视了的:一、马克思曾经有过对费尔巴哈的崇拜、信仰、迷信的时期,有过“费尔巴哈派”阶段;二、马克思从未批评过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而只是批评他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确认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上述两个事实,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根据马克思曾经自认为是费尔巴哈的继承者并使用过他的某些术语这一事实,竭力夸大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他们特别喜欢在“异化”问题上做文章,利用费尔巴哈曾使用过异化一词,马克思也使用过异化一词,硬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直接从费尔巴哈那里搬过来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在这方面,波比茨的《异化的人》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18.
胡民众 《学海》2002,(2):163-168
本文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欣赏三个方面入手 ,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探讨。文章指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费尔巴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文章认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 ,并透过这个环节对费尔巴哈在美学艺术领域的贡献、地位及局限重新作出了评价。文章还认为 ,加强对费尔巴哈美学、艺术思想的研究 ,无论对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还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艺术思潮的借鉴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唯一者及其所有>出版后,受到施蒂纳猛烈批评的费尔巴哈在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2期撰文反驳,施蒂纳随即在该杂志第3期作了对费尔巴哈及其他批评者的再反驳.他对费尔巴哈再批判的核心是:费尔巴哈只要坚持人的本质的观念,就仍然是虔信者和唯心主义者,就无法在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理解具体的、特殊的、现实的个人.——译注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在本体论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本质就是物质性,强调生命本身是幸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性的追求甚至自杀都是追逐幸福的表现。在伦理学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认为幸福需要通过义务、良心去促使人们超越狭隘利己主义的束缚,并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来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革命的实践品质。时至如今,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我们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