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意遗忘效应是指要求记忆与遗忘的材料间回忆率的差异。在有意遗忘效应的各种理论解释中,选择性复述和提取抑制理论是最有争议性的两种理论,它们都无法解释全部的有意遗忘效应。文章着重介绍了工作记忆领域中的定向遗忘效应的研究,讨论了在有限的资源中,注意抑制与有意遗忘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 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遗忘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内容, 但更多的是那些带来痛苦的负性情绪性记忆。主动遗忘又分为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 项目法和字表法是实验室中研究定向遗忘的主要方法, 而白熊任务和TNT任务是研究压抑遗忘的主要范式, 研究者们围绕两种遗忘做了大量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关注情绪性记忆遗忘的不同心理机制, 不同研究范式与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 情绪性记忆遗忘的个体差异, 情绪性记忆遗忘中事件遗忘和情绪反应遗忘的分离等 问题。  相似文献   

3.
复述、提取抑制与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曦 《心理学报》1999,32(3):284-290
有意遗忘是关于记忆研究的另一种实验范式,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要求遗忘的学习项目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的项目的结果,目前主人存在着两种理论解释:基于编码的理论和基于提取抑制的理论。该实验运用单字提示方式,采用控制较为严密的补笔测验方法和加入所谓的“无关项”,对有意遗忘的心理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实验表明:在单了提示方式下,被试在进行有意遗忘的过程中,既对记忆项进行了有意的复述又对遗忘项产生了提取抑制。  相似文献   

4.
有目的的遗忘(定向遗忘)需要耗费认知努力吗?有研究发现, 定向遗忘可能是被动衰减的结果, 即F项目(需要遗忘的项目)未获得有效复述是选择性复述了R项目(需要记住的项目)造成的, 这一加工过程不需要认知努力; 但也有研究表明, 定向遗忘过程可能是遗忘线索诱发的对记忆加工的主动抑制, 需要耗费认知努力, 脑认知研究中发现的前额叶ERPs成分为这一机制提供了证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定向遗忘编码过程可能同时包含主动抑制与被动衰减, 但是尚不清楚两种加工机制相互作用的方式。为进一步澄清定向遗忘编码阶段的认知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将非认知因素纳入考察, 并关注不同人群的定向遗忘特征, 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理论争议。  相似文献   

5.
材料性质对有意遗忘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字表方式 ,探讨了词语和图片两种材料下的有意遗忘。结果发现 :①被试在词语和图片两种材料下的有意遗忘没有显著差异 ;②对于词语材料 ,被试既对指示记忆的项目进行了更加精细的编码 ,又对指示遗忘的项目产生了抑制 ;③对于图片材料 ,被试只对指示遗忘的项目产生了提取抑制 ,而没有对指示记忆的项目进行有意复述。  相似文献   

6.
汪玉林  雷旭 《心理科学》2015,(5):1058-1066
想/不想范式(Think/No-think,TNT)是基于go/no-go范式提出来的用于研究动机性遗忘过程的实验范式,主要过程是指个体对于记忆的提取抑制可以导致随后该记忆的遗忘。近年来TNT范式的大量行为学研究都一致性地发现记忆提取抑制可以产生负性控制效应,验证了在实验室情境下对动机性遗忘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其中,负性控制效应指的是压抑条件的项目相对于基线条件的项目的回忆量有显著降低。关于动机性遗忘发生的神经机制的探讨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证据,总结脑电(EEG)和功能核磁共振(f MRI)两个模态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动机性遗忘发生的多模态功能网络模型。最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展望了TNT范式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特别注意到同步EEG-f MRI技术的应用有望为我们揭示出记忆提取抑制导致的动机性遗忘发生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在两个实验中分别采用文字和图片材料考察了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效果及其心理机制。实验中采用了中性和负性两种实验材料,设置了两种记忆指令出现时间(2秒后提示和5秒后提示),相对于中性材料,被试更不容易忘记负性材料。记忆指令出现的时间只影响图片材料的定向遗忘。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会干扰定向遗忘,选择性编码理论可以解释情绪性文字材料的定向遗忘,而抑制理论更能解释情绪性图片材料的定向遗忘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使用单个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并在测验阶段全面考察记忆提取过程的MPT模型,考察单字法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对于TBF/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均弱于记忆组;对于TBR/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强于记忆组。并且无论对于短时SOA还是长时SOA,遗忘组对TBF项目后探测刺激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TBR项目。研究表明,单字法有意遗忘现象是由选择性复述、注意抑制和提取抑制三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探讨提取抑制能否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以自编的DRM词表为实验材料,实验1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有意抑制),实验2采用部分线索效应范式(无意抑制).实验1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记住”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记住”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实验2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研究结果提示:有意和无意两种提取抑制都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结果支持基于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有意遗忘是一种探讨个体抑制能力发展的新的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本研究以单字为实验材料,被试为小学二、四、六年级共90名学生,每个年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好和差分别选取15人。实验结果为:1、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是发展的;2、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年级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抑制能力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抑制能力弱。  相似文献   

11.
张丹丹  柳昀哲 《心理科学》2016,39(2):485-489
抑郁症认知障碍的突出表现之一为患者的负性记忆偏向。已有研究常关注患者对负性信息自下而上的选择性注意,往往忽略了自上而下执行控制障碍对记忆的影响。近年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状态个体的记忆抑制缺陷在其负性记忆偏向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法有效地主动抑制负性记忆可能是患者持续性负性反刍的主要原因。从抑郁症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缺陷入手,研究患者的记忆抑制障碍与其主要症状-负性反刍间的相关性,不仅能从理论上丰富Beck的抑郁症认知模型,还能指导临床建立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指标,同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分别介绍了健康成人及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状态个体的记忆抑制研究现状,并就当前在抑郁人群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有意遗忘是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对负性情绪的有意遗忘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单字范式,实验一以正性、负性和中性情绪词为材料,探讨了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类词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有意遗忘效应;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情绪状态,探讨了情绪状态和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负性情绪词;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中性词。表明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有意遗忘既受信息的情绪性影响,又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大多从信息编码角度考察自我参照的加工优势, 但作为记忆过程的另一重要方面, 自我参照对遗忘影响的研究较少。遗忘自身经历的情绪性记忆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研究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考察了自我参照对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都表明参照方式会影响定向遗忘: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材料会发生定向遗忘; 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材料不会发生定向遗忘, 两种参照方式下材料间区辨性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 实验二采用回忆测试发现:自我参照对不同效价的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产生了不同影响, 而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动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成功提取引起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实验采用无关材料考察了字表方式下提取诱发遗忘解释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可能性。在实验中,学习完两个字表后,对字表2 进行不同次数(0、1、3次)的提取练习以考察是否会增强定向遗忘效应以及定向遗忘效应是否随着提取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强。实验一中,字表2提取练习是要求被试回忆字表2项目,不给予线索提示。在实验二中,采用词干补笔测验的形式对字表2进行提取练习,词干补笔测验保证了对字表2项目的成功提取。研究结果发现,只有在实验二中对字表2的成功提取练习增强了定向遗忘效应,从而表明成功提取可以解释定向遗忘中的提取抑制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obtained with the item method is supposed to depend on both selective rehearsal of to-be-remembered (TBR) items and attentional inhibition of to-be-forgotten (TBF) item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locus o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deficit in older adults by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based retrieval processes on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directed forgetting. Moreover, we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ing speed,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thought suppression tendencies, and sensitivity to proactive interference 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lder adults' directed forgetting difficulties are due to decreased recollection of TBR item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utomatic retrieval of TBF items. Moreover, processing speed and proactive interference appear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creased recall of TBR items.  相似文献   

16.
Emotionally arousing information is treated in a specialised manner across a number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stages, and memory for affective events is often found to be heightened by virtue of this. However, in some cases, emotional experiences might be the very ones that we would like to forget. Here, two 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 studies are presented which investigate people's ability to intentionally forget affective words when stimuli and memory instructions are 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ask instruction and emotional content was evident in a diminished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for emotional words, suggesting that they may be relatively resistant to deliberate forget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ruction and emotion appeared both in free recall of words and in a yes-no recognition task. In the second study, an ERP procedure was utilis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motion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during the initial encoding of stimuli. Recognition data again showed a clear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ruction and emotion, with a reduced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for emotional words. The ERP data demonstrated evidence for individual effects of both emotion and instruction during encoding; however, despite this, no evidence for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factors was evident in the ERP data. As such, we conclude that even when study items are 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ir associated memory instructions, neither does emotion prevent differential processing of directed forgetting instruction, nor does memory instruction prevent differential processing of emotion during early encoding.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literature and more broadly with respect to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emotion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work in parallel or in competition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