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中澳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实验室实验和情境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我国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的特点及中澳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平均延迟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3岁幼儿使用延迟策略少,4岁幼儿主要使用寻求策略,5岁幼儿主要使用寻求策略和自我分心、问题解决策略,自我言语控制策略在整个幼儿期始终不具有显著优势性。(2) 澳大利亚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水平高于我国同龄幼儿;在延迟策略选择上中澳幼儿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化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着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种注意情境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120名中等自控能力的3~5岁幼儿随机分配到四种注意情境下:两种奖励物同时呈现、只呈现即时奖励物、只呈现延迟奖励物、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以探索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注意机制及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在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最长,在呈现奖励物的三种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较短,表现出跨年龄稳定性;(2)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左雪  杨伊生 《心理科学》2007,30(2):373-376
采用实验法以90名3~5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个体和群体情境中延迟策略的使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注意转移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在被动策略的使用上4岁组的幼儿具有显著差异;在个体与群体情境下,除了寻求帮助策略上有显著的差异外,其他延迟策略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延迟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延迟满足范式,考察了彝、白、纳西族272名4~6岁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结果发现:(1)在延迟满足的"选择"阶段,三个民族95%儿童选择"延迟满足",表现出一致选择倾向;(2)在延迟满足的"维持"阶段,4、5岁年龄组白族、纳西族儿童等待时间显著长于彝族儿童,而6岁年龄组三个民族在等待时间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3)加入协变量语言后,民族和年龄间主效应、民族与年龄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研究表明, 4~6岁彝、白、纳西族儿童表现出相当的价值评估能力, 4~5岁的儿童延迟满足能力表现出民族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主要与其独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言、生活历史策略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及其归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雄  方富熹  赵佳 《心理学报》2006,38(2):216-222
考察了90名3~5岁幼儿对4种与情绪关联程度不同的日常情境中,具有积极或是消极行为表现的故事主人公的情绪理解。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幼儿都能理解各情境中具有积极行为的主人公觉得高兴。(2)幼儿对相应的消极情绪认知要相对差一些,并在3~4岁之间获得了较显著的发展进而达到基本能全数理解的水平;尤其是在低关联情境中,幼儿对消极情绪的认知更差一些,且显著低于对高关联情境中的消极情绪认知。(3)60%左右的3岁幼儿能认识到同样情境中具有不同行为表现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到4、5岁时,幼儿的这一情感观点采择能力获得较大发展并达到成熟水平。(4)幼儿的情绪归因与情绪的性质以及具体的情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和学习优秀学生(学优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独自操作、单一团体操作和混合团体操作,延迟满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延迟满足实验中,被试变量(学优生、学困生)与情境变量(独自、单一团体、混合团体)的交互作用显著;(2)在独自操作和单一团体情境下,学优生延迟满足能力显著高于学困生,混合团体则不存在这种差异;(3)学优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在独自操作和单一团体时水平较高,而混合团体的成绩则显著的低于单一团体,学困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在单一团体和混合团体时水平较高,而单独操作成绩则显著低于混合团体.本研究一方面拓展了对延迟满足能力的群体比较研究,同时,对学困生的心理教育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3×2×2(年龄×教师态度×言语指导方式)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考察了教师态度和言语指导对3~6岁幼儿坚持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年龄、教师态度及言语指导方式为实验的自变量,幼儿坚持完成任务的时间为实验因变量,设计4种实验情境,并随机选择沈阳市两所幼儿园,分层选取小、中、大班的幼儿作为实验研究的被试,年龄分布在3~6岁之间,每种情境下每个年龄段的有效被试各为30人,男女各半,共360人。研究结果表明:(1)3~6岁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且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转折期;(2)不同的教师态度对幼儿的坚持性影响显著;(3)不同的言语指导方式对幼儿坚持性影响显著;(4)教师积极态度下,多次言语指导对幼儿的坚持性会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掌握能力概念的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美芳 《心理学报》2003,35(1):69-75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和12岁组儿童共160名(各年龄组32名,男女各半)为被试,采用个别测验法,从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能力的效力和能力的不可控性3个维度探讨学前和小学儿童的能力概念的发展。结果表明,(1)儿童对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对能力的效力和对能力的不可控性的认识代表着儿童不同的能力概念。(2)儿童对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的认识和对能力的效力的认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它们都反映了儿童能力概念的发展性差异,两者在4~12岁期间都随年龄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时间与速度不同,前者的发展早且快。(3)儿童对能力不可控性的认识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它反映了儿童能力概念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主要讨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及与气质的关系。研究从执行功能的角度入手,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90名3~5岁的幼儿进行研究,通过创设难度递进的冲突情境来考察儿童在两种不一致规则中的转换能力。结果表明,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气质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专注性和社会抑制性维度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差检验都达到了显著,二者与年龄一起,能够对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自我调节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学前阶段发展迅速。研究选取白天-黑夜、头脚任务、延迟等待等实验范式,考察219名3岁幼儿一年内(3次测试)冷热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二因素模型拟合显著好于单因素模型,冷热两成分中度相关;(2)幼儿的冷自我调节中度稳定,热自我调节中低度稳定;(3)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延迟等待随年龄增加而提高,女孩的延迟等待提高后保持稳定;(4)整体来看,幼儿的抑制控制和延迟等待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具体来看,女孩的抑制控制仅在早期高于男孩,在延迟等待方面却始终高于男孩。结论:3~4岁女孩的冷热自我调节发展不同步,女孩的“性别优势”只在热自我调节上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1.
自我调节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学前阶段发展迅速。研究选取白天-黑夜、头脚任务、延迟等待等实验范式,考察219名3岁幼儿一年内(3次测试)冷热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二因素模型拟合显著好于单因素模型,冷热两成分中度相关;(2)幼儿的冷自我调节中度稳定,热自我调节中低度稳定;(3)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延迟等待随年龄增加而提高,女孩的延迟等待提高后保持稳定;(4)整体来看,幼儿的抑制控制和延迟等待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具体来看,女孩的抑制控制仅在早期高于男孩,在延迟等待方面却始终高于男孩。结论:3~4岁女孩的冷热自我调节发展不同步,女孩的“性别优势”只在热自我调节上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3~6岁幼儿共118名作为研究对象。以助人任务为实验情境,设置了慷慨施恩者VS吝啬者(情境一)、施恩者VS好人(情境二)和传承知恩图报意识(情境三)三种情境,研究幼儿在三种不同助人情境下知恩图报意识的发展关键年龄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情境一和情境二中的知恩图报意识的发展关键年龄为5岁;情境三中幼儿知恩图报意识的发展关键年龄推测为6岁以后。各情境下知恩图报意识随年龄增长而提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游戏观察量表》和《社会信息加工访谈—幼儿版》(中文版)对316名3-6岁城市幼儿进行测查,以探究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幼儿(抑制行为组、安静退缩组、活跃退缩组)和对照组幼儿在社会信息加工各个阶段(编码、解释、反应生成、反应评价和行为表现)上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1)社会退缩幼儿的编码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而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且这一特点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2)社会退缩幼儿的反应数量生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而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特点体现在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中;(3)在非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中,社会退缩幼儿的反应类型生成能力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依反应类型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3~5岁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心理学探新》2007,27(1):57-60,74
该研究采用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任务,选取58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其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3岁儿童在结果反事实推理中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儿童,而4岁和5岁儿童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幼儿的前提反事实推理因结构和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变化趋势;3.幼儿产生的上行和下行反事实论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成人一样,幼儿较少产生减法反事实。  相似文献   

15.
刘国雄 《心理学报》2013,45(3):310-319
采用Keller, Gummerum, Wang和Lindsey (2004)的不知情义务推理范式, 探讨了96名4、5、6岁幼儿对通过条件规则表述的鼓励性或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以及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幼儿对两种不同领域规则的义务推理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规律, 表现出显著的“角色效应”, 即多数幼儿都能指出同伴违反, 随年龄增大指出妈妈违反、双违反的人次百分比逐渐增多, 尤其是一些4岁幼儿就能正确指出道德和习俗领域中的妈妈违反, 部分5岁幼儿即可正确指出双违反。2)在不知情的义务推理范式下, 一些4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妈妈违反约定的情境中同伴违反、一些6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同伴违反约定的鼓励性规则情境中妈妈违反。3)尽管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没有差异, 他们对不同性质社会规则的义务推理却表现出显著差异。5、6岁幼儿对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中同伴违反的检测显著低于对鼓励性的道德规则, 而6岁幼儿对双违反中妈妈违反的检测则相对更高; 6岁幼儿对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也表现出类似的不同性质之间的差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反映出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进行义务推理时表现出的跨领域的一般性及其领域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取57名3~5岁幼儿,考察了在两种选择和三种选择的反事实推理任务中儿童的表现以及是否出现现实错误。结果如下:无论在两种还是三种选择的反事实任务中,3岁组儿童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组儿童,而4岁和5岁组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在反事实推理中的确会出现现实错误,但除此之外,幼儿在三种选择任务中也会选择现实和正确答案之外的第三个选项。由此可见,年幼儿童可能在抑制现实和建构反事实替代情境方面都存在困难,这尚需我们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262名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能力及其年龄间差异。结果发现:(1)实验1中,当陌生面孔单张呈现时,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被成人评价为可信和不可信的面孔,而4、5岁幼儿已经能够基于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2)实验2中,当配对呈现可信vs.不可信两张面孔时,3~5岁幼儿都能够在日常交往情境中依据陌生交往者的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准确率逐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幼儿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基于面孔做出信任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3~5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在两种理论背景下,探讨了3~5 岁幼儿执行功能年龄发展特征。通过运用8种不同的执行功能任务,结果发现,从3 岁到4 岁是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执行功能的不同类型在发展的趋势上有所不同,表现为:抑制控制及“热”执行功能的发展主要在3~4 岁之间,而计划控制和“冷”执行功能在3~5岁期间都有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2岁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岁儿童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2岁儿童已能使用一定的延迟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分心、寻求安慰、消极等待、寻求他人帮助、回避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分心策略;(3)不同的策略对延迟时间有着不同的影响;(4)儿童对策略的使用不会因延迟满足情境的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探讨幼儿在准确性线索和共识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与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特点。实验1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88名4~6岁幼儿,采用对物品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而5~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2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94名4-6岁幼儿,采用对人格特质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5岁幼儿对两类线索没有做出偏向性选择,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3采用被试内设计,探讨5岁幼儿对两个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相关结果。结论: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幼儿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具有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