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考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负性情绪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对391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间隔3个月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1)相较于没有儿童期创伤的个体,有儿童期创伤的个体心理韧性更低,抑郁、焦虑、压力水平更高;(2)在控制性别、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年龄与T1时间点负性情绪的作用后,T1时间点的儿童期创伤、心理韧性均能显著预测T2时间点的负性情绪;(3)低心理韧性水平下,儿童期创伤显著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高心理韧性水平下,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表明儿童期创伤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负性情绪的风险因素,心理韧性可以调节儿童期创伤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究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间接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友谊质量高、低水平下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友谊质量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05人,女生242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7±1.35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2.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an单因素法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14,p .0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r=.44,p.01),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r=-.15,p.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各指标均达到了临界值(χ~2/df=2.67, GFI=.90, TLI=.91, CFI=.92, RMSEA=.07);(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1,p .01),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11,p .05),同时,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19,p .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高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7,p.05);(4)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性别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8,p .0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男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 .001);对于女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3,p.05);由此可说明,儿童期心理虐待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助推机制,而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抑制机制,它可以弱化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05人,女生242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7±1.35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2.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an单因素法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14,p<.0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r=.44,p<.01),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r=-.15,p<.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各指标均达到了临界值(χ^2/df=2.67,GFI=.90,TLI=.91,CFI=.92,RMSEA=.07);(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1,p<.01),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11,p<.05),同时,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19,p<.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高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7,p>.05);(4)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性别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8,p<.0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男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女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3,p>.05);由此可说明,儿童期心理虐待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助推机制,而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抑制机制,它可以弱化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儿童期逆境量表、青少年日常烦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对463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中职学生的儿童期逆境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2)普通初中学生抑郁得分最低,与普高、中职、职高学生相比均显著,职高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3)儿童期逆境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水平;(4)日常烦恼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儿童期逆境对青少年日常烦恼的影响受到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研究结果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要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以及控制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控制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对重庆市两所高校共8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儿童期情感忽视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控制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控制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的效应皆成立。本研究考察了儿童期情感忽视对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及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儿童期虐待对成年后孤独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反应风格理论和依恋理论,使用问卷随机调查了811名大学生。结果显示:(1)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与孤独感之间有显著中介作用;(2)核心自我评价在儿童期虐待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3)核心自我评价与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与孤独感之间起显著连续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揭示儿童期虐待对孤独感的影响机制,对抑制儿童期虐待的消极后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儿童期受虐经历、神经质人格、MAOA基因rs3027407多态性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以31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并由专业护士对其抽取血液后进行DNA分型。结果表明:(1)儿童期受虐经历、神经质人格及大学生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2)神经质人格在儿童期受虐经历与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 MAOA基因rs3027407多态性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  相似文献   

10.
虽然目前对于儿童期心理创伤的提法不一致,但是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集中在性虐待,躯体/情感虐待,躯体/情感忽视方面的内容却是一致的。在研究这些儿童期心理创伤和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相关,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儿童期心理创伤对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以及对社会功能各个方面的影响,且影响存在时间特殊性和多重创伤的复杂关系。目前仍需要加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儿童期心理创伤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发展心理学的话很简单:人类来到我们的世界,儿童期是生理的完善,青春期是心理的构成。青春的时光让人懂得了性别的差异,更让人领会出自我与他人的划分。对于一名还在读书和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定体验到了青春的美好。这时,心理评估是你的朋友,可以帮助你得到广泛的自我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与抑郁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31项研究和92个独立效应量,共包含24283名被试。元分析表明儿童期虐待亚类型(心理虐待与忽视、性虐待、身体虐待与忽视)对抑郁障碍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影响程度最高;另外,被试的年龄、性别可以调节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了在预防和治疗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抑郁影响时,尤其要关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消极影响,且应给予青少年群体、女性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运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系统探讨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及其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获得46项研究和352个效应量,共包含23039名被试。元分析结果发现,儿童期创伤与共情存在显著负相关(r=-0.076)。儿童期创伤类型存在调节作用,躯体忽视(r=-0.095)与情感忽视(r=-0.128)均与共情显著负相关,而躯体虐待(r=0.005)、情感虐待(r=-0.051)和性虐待(r=-0.058)均与共情相关不显著。共情成分存在调节作用,在认知共情中,儿童期创伤与观点采择(r=-0.127)显著负相关,而与幻想(r=-0.044)相关不显著;在情感共情中,儿童期创伤与共情关注(r=-0.148)显著负相关,而与个人痛苦(r=0.153)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不同类型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以及儿童期创伤在共情各成分上的效应,并提出了培养共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手淫,是指男女两性在性欲冲动时,用手或其他物品摩擦、玩弄生殖器,并大多伴有性幻想以引起快感,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行为方式。手淫是没有异性参与的,自己发生的性行为。 手淫,也有人称之为自慰,但本人认为后者要比前者的范畴大,因为自慰还包括了婴儿及儿童期的寻求快感的行为,这一时期的表现形式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应不属于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儿童期虐待对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及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2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潜变量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儿童期虐待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2)控制感在儿童期虐待与公正世界信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了儿童期虐待与控制感的关系,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放大了儿童期虐待与控制感间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预防儿童虐待和增强控制感等干预措施来提升公正世界信念,并且需要对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虐待加大关注。  相似文献   

16.
崔丽霞  罗小婧  肖晶 《心理学报》2011,43(10):1163-1174
根据Beck的认知内容特异性假说(Cognitive Content Speci&#64257;city Hypothesis, CCSH), 本研究假设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MSs)在儿童期创伤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间存在中介效应的特异性。然后对668名大学生施以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 Young图式问卷短版(YSQ-SF), 特质抑郁问卷(T-DEP)以及特质焦虑问卷(T-AI), 经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分析, 结果表明:(1)三类儿童期创伤: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相关均显著, 且三类创伤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差异不显著; (2)针对三类创伤的中介分析均表明情感剥夺、羞耻、社交孤立/疏离和自我牺牲等与没价值、无能力有关的图式在儿童期创伤和特质抑郁间起中介作用, 而不信任/虐待和对疾病/伤害易感性等与危险有关的图式在儿童期创伤和特质焦虑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儿童期创伤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间存在中介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社会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允许个体与他人交流,还向个体提供了思维的工具(kendall 1966)。语言发展的不适或失败不只对交往中的特定行为有长远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儿童整个心身发展。因此.了解清楚儿童期语言障碍是很有必要的。一、儿童期语言障碍的定义儿童期语言功能失调的临床表现很多,例如,一个小孩表现出开始说话时间的明显延迟,或是持久的言语理解困难、言语极度贫乏,长期的言语模仿,或是说些奇怪的、不恰当的话。至于发音含糊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期心理虐待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自我,这种消极自我还会影响个体行为。与以往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不同,本研究采用知觉匹配范式,用客观量化方法,以自我加工优势(自我关联会自动增强刺激的加工,表现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相关信息加工又快又好)来评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的自我加工能力。结果发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依然存在自我加工优势,且朋友加工优势得到增强;在消极情绪条件下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优势稳定存在,在积极情绪条件其自我优势消失。结论: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整合功能并不稳定,消极情绪维持其自我加工能力,积极情绪则降低其自我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奋斗     
奋斗是一个充满质感、厚度、韧性而又让人感到肃然起敬的词语,它的内涵丰富、内蕴深刻,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奋斗”二字中掂量出它沉甸甸的份量.因为每一人都知道,一旦他叉无反顾地选择了奋斗之路,那么,他就会像一个朝圣者一样向着自己心中的麦加之地无所畏惧地向前、向前。凡是自喻或被他人称之为奋斗者的人,决不会是一个游戏人生、甘于命运和自安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20.
“暗示”在心理学上,指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人与人相互接触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使得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接受或符合另一个人的意志。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是指一方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让他人心领神会的过程。一个人“成熟”后,总会认为“我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