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秋梅 《宗教学研究》2006,1(1):202-205
当代西方天主教自然法学派认为良心是人们对道德真理的意识。它可分为“具体的道德良心”和“一般的道德良心”两个层次。良心也可能会是错误的。每一个人都有服从良心的道德义务,即使它是错误的。为了过善良的生活,对自己负责,每个人都有培育良心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3.
陆道骆 《天风》2011,(9):59-59
偶然看到一篇资料《从小推崇善良教育》,是说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要有爱心,进行“善良教育”,有人说: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一位外国哲学家曾这样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问题是仅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如何交友,怎样认识和看待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本身确是一个道德问题。不仅友谊的缔结,需要道德的指导,而且友谊的发展和巩固还要靠道德来维系。反过来,友谊产生以后又会对道德发生影响,真正的友谊会促进人们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真主的使者说:“我被派做为世人的导师”,“我的使命是完善人类的道德。”真主派遣使者,就是要完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因为它能给人类带来两世的吉庆。那么谦逊,就是人类善良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一种体现。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凡有所做为者,无不具备这种优良品德。我们的...  相似文献   

6.
解读同情     
同情是什么?孟德斯鸠说:“是善良的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贝克说:“同情仅次于爱,是人心最圣洁的感情。”培根说:“它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  相似文献   

7.
微笑的魅力     
“微笑”,不仅含有表示“略带笑容”和“不显著、不出声的笑”的本义;而且还包含着它在交际中所表示的交际者的善良的心地、热情的性格、执著的追求,必胜的信念,以及求实的精神等品质。可以说,微笑不仅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它还是交际中使  相似文献   

8.
从心里流出的歌总是美丽的,用心来吟唱的歌总是迷人的:它能使人热血沸腾,它能使人潸然泪下,它能使人悠然神往,它能使人永志不忘。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姑娘曾问他“你真的爱我?”“真的。”“愿意为我牺牲一切吗?”“愿意。”“那么,请把你妈妈的心挖来。”小伙子听了果然“紧跟照办”,把妈妈杀了,他捧起那颗心直奔姑娘,突然,急切的小伙子跌倒了,也就在  相似文献   

9.
学生:何老师,我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上读到过你的《宗教道德与理性道德》一文,对其中应把道德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而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宗教的说法,觉得比较在理。可是在和同学闲聊时,一说起社会上的腐败和道德沦丧等行为,有的人总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并且说如果不信宗教,人就会无所顾忌,就什么坏事也做得出来。有的同学还说,宗教总是教人向善的,信教的人许多都很善良,这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不是鼓励人们去信仰宗教,而总是要宣传科学无神论呢?何:你提的这问题很好。不过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或者说先请你…  相似文献   

10.
“温良恭俭让”一语,出自《论语》,是子贡颂扬孔子的五种德操,即温和、善良、敬肃、节俭、谦让。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目的,把它纳入了封建道德体系。作为封建道德规范,这当然是为着愚弄劳动人民,使其安贫乐贱,“善良”、“节俭”、“温顺”地听凭宰割,而地主阶级自己,是从来不打算真正实行的,毋宁说其阶级本质,与其截然相反。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中,劳动人民和一切革命者必须戳穿统治者的虚伪的道德说教,并且绝不能用“温良恭俭让”来束缚自己的反抗斗争。  相似文献   

11.
任军海 《天风》2007,(10):29
我们赞美一个人时总是说她美丽像“天使”。天使给人的印象:是美丽、善良的。有专家曾作过调查,当称赞一个人时,会  相似文献   

12.
“忠恕”在孔子儒学中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朱熹解释其意义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就准确地指出了它在词性上既有形容词性又有动词性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含义不会局限于道德一域,而是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具体说来,它同时具有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政治实践和知识论三个层次的含义。当然,这三者在“忠恕”中是一个以一贯之的混融整体,我们这样区分,纯粹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相似文献   

13.
诚实信用既是道德原则 ,又是法律原则。作为道德原则 ,诚实信用在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和社会利益之间确立了一个“度”,使得民法的正当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不断的确证 ,从而成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它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载体 ,在淡化道德特性的同时 ,具有显著的法律特性 ,具体表现为从德性诚信向契约诚信、从主观诚信向客观诚信、从人格诚信向制度诚信的三个转化。通过上述考察 ,为我们思考道德的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即要解决当代社会道德需要制度化又不能制度化的悖论 ,就要跳出就道德论道德的圈子 ,必须在一个更高的、更宽泛的含义上来理解道德的制度化问题 ,用制度的正当化来取代道德的制度化 ,使道德在法律等其他社会制度中运行。  相似文献   

14.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罗国杰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成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是一种缺点。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正说明中国哲学是一种特别强调道德价值取向的哲学。在不少哲学家那里,都认为这种强调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够通过人的道德完善而使社会和谐地向前发展。中国哲学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那里,有着纷坛夏杂的表现形式,这种“价值追求”,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同世界各国哲学相比,这确实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精华。儒家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过多次的重大变化,它总是和不同时代各种思想家对它的改造、扭曲,同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因而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同时并存。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优良道德传统,必须以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认为中国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诗经》中提“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欲之辨”,都不断  相似文献   

15.
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总是以“群”的形式存在,表现为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原因在于:(1)人的社会活动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活动巾总是构成表现为“高、低层次”且又相互作用的多种社会规律;(2)人的社会活动是分化性的,即在不断地拓宽或开辟新的人类活动领域,而每开辟一个“新大陆”,达到一个新层次,树立一个新目标,运用一种新手段,就往往会焕发出某种新的社会关系本质,体现为某种新的社会活动规律,构成为社会规  相似文献   

16.
耶稣说:“你们来跟随我,我是良善心谦的”。通过阅读圣经,我们会深刻体会到耶稣在三年的福传生涯中,真是劳己辛苦,苦己心志,他时时以诚恳的心对人讲:“来跟随我”,同时也以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和完全的爱呈现在人前;拒绝诱惑,克服毁谤,忍耐侮辱,怜悯罪人,关爱病人……。从耶稣的人性方面来讲;耶稣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包含着做人的高尚品格与固守天主父给人类制定的最高道德原则。为此耶稣能讲出: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这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能讲的绝句。耶稣在自身生命最困苦、最需要的时刻,时刻保持了自己对天父的忠贞;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捍卫正义,劝人悔改,祭献自己。  相似文献   

17.
徐虎现象的道德意义普通劳动者的高尚行为,总是触发我们对社会道德建设及其丰富的、创造性的形式的思索。徐虎事迹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一个人高尚行为的“制度化”,是一个高尚的人的自我“立法”。在社会需要的尺度和工作职责的尺度之间,有一个高尚的人的道德尺度。...  相似文献   

18.
老伴的手     
老伴是一个文化人,不仅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而且有一双勤劳能干的手。老伴与我结婚,已46年。在我的记忆里,她不足20岁时的手,也不像“贵妇人”、“阔太太”的手那样白净柔嫩。老伴的手是粗  相似文献   

19.
芜沐 《天风》2023,(3):34-36
<正>某天,我与一位对教会颇为了解的朋友闲谈,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教会里的某些牧师,可真不像牧师。”说者无心,但是却一下子刺痛了作为牧师的我。于是我赶紧回答:“人看人,看的是外貌,上帝看的是内心。”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内心的底气是有些不足的。果然,这位朋友立刻又补充了一句:“你说的似乎没错,不应该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但是中国古语不也说‘诚于中,形于外’吗?  相似文献   

20.
迪尔凯姆社会道德视野中的法律观是其法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将社会团结视为整体上的道德现象 ,将社会集体意识和社会劳动分工作为维系社会团结的纽带 ,将法律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道德的“看得见的符号”。本文将迪尔凯姆社会道德视野中的法律观概括为三点 :其一 ,社会集体意识是压制性法律制度 (刑罚制度 )的道德意旨 ;其二 ,社会劳动分工是协作性法律制度的道德意旨 ;其三 ,法律不仅在本质上与道德规范具有自我同一性 ,而且在形态上又是道德规范的可见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