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党岱  杨丽 《美与时代》2007,(2):66-68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是重要的审美形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表达.它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出人们的美感,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客观、全面地梳理悲剧美的存在原因及其审美效应,进而阐释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方式及表现特点,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使我们更深层地去理解、感悟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2.
孔尚任的《桃花扇》突破了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的窠臼,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一南一北修真学道终结,虽然不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原则,却在艺术真实的层面上与现实版的侯李之恋构成了互文回响,呈现出决绝之美、理想之美和悲凉之美,《桃花扇》的立意深度因此超过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系统论述悲剧艺术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众多悲剧观点至今依然对相关学科的学者和艺术家具有启发性。其中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审美情感生成机制的论述是一个需要今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美学命题。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审美情感即怜悯和恐惧发生的理解与其他的悲剧美学家有一致性的一面,即强调因果性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他还认为,仅仅具有因果性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并非是最佳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只有具有或然性的因果性的先后性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才是悲剧中怜悯和恐惧的理想发生方式。  相似文献   

4.
苔丝和爱玛的爱情悲剧均导源于父权制主宰下的男权社会。在这个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社会中,失贞的苔丝不仅得不到世人的同情,还成了受侮辱的对象,她的爱情因为主流的价值观而走向悲剧。爱玛也面临相似的命运,为了迎合男权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物欲和肉欲的刺激下让爱情变质并最终走向毁灭。苔丝和爱玛的爱情悲剧,不仅艺术地呈现了身处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人生选择,而且为当今时代从女性主义视角观照苔丝或爱玛式的悲剧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选择范围更多元,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7.
姚慧瑄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32-132,97
明代传奇《娇红记》讲述了中生娇娘两情相悦却未成眷属,最终二人以死抗争的爱情悲剧。剧中用多元化的视角展现了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悲剧的过程,层次丰富,感人至深。悲剧形成的原因既有主人公自身缺陷,也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本文就试图从内外两方面来探究二人爱情悲剧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汪锐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53-153,151
本文通过对《红与黑》中与于连有着情感纠葛的两位女主人公瑞那夫人、玛娣儿特分析入手。回顾两位女性与男主人公于连的爱情悲剧发展过程,并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歌曲<西部情歌>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印青在党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歌曲.歌曲选用陕北音乐风格的创作元素,结合爱情题材的鲜明歌词内容,创作出了旋律优美动听,地方风格浓郁,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堪称完美的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0.
爱情美简论     
泰戈尔说,“到爱情中去找美吧!”真正的爱情是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的,卑微的爱情不具有审美价值。愚人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社会中重要的审美关系。在爱情生活中,时时体现着美,处处蕴含着美。爱情生活丰富人们了审美关系的内容,促进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美中有爱,爱中有美。爱情美,就是在爱情的过程中,即在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美和生活美。爱和美是有机联系的。爱情美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巩固和发展真正的爱情,就应该了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写了无数人物,但真正存在爱情的只有宝、黛。他们在初见之时都感觉对方似曾相识,阿里斯托芬尼斯把这种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清代王国维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正是叔本华提出的源于"剧中人互相所处的地位"而导致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而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的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个理论用于《红楼梦》非常合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快感"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读者在未曾察觉之时已为《红楼梦》的悲剧清泪沾襟了。  相似文献   

12.
爱情一直是艺术表现的对象,而很难成为认识的对象而不认识爱情.人类就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的超代际累积的基础上.进入幸福生存、审美生存.其实人类对爱情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如在我国明代冯梦龙所辑<情史>中便有对传统爱情哲学观念的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3.
一桩用“心计”赢来的爱情就得用“心计”去维系和巩固。 然而,爱情和心计不可能划等号,当心计难以使爱情升华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相似文献   

14.
明代冯梦龙评辑的《情史》,集中体现出传统爱情观念中男女对理想异性及理想两性关系的审美心理,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不无启示。《情史》中的传统性别审美模式:郎才女貌,相配为偶。美不仅在于样貌,也在于心智。无色无艺,也可以德才服人。《情史》中的爱情艺术表现形式:人以情传,情以人蔽。爱情的艺术表现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对文人情事、才女妙语更津津乐道。《情史》中的传统爱情理想:千秋为偶,千古佳话。爱情是艺术表现的主题,爱情本身也可成审美对象。冯梦龙最为推崇的爱情模式,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爱情理想,那就是文君相如型的知遇型爱情,激情浪漫;易安德甫型的朋友型爱情,温馨美丽。  相似文献   

15.
《人生》是悲剧,而《乡村爱情Ⅰ-Ⅱ》是喜剧。悲剧与喜剧的不同表达模式,融入了影视的人物对话、场景拍摄与故事结局之中,表征出时代风貌的时代裂变。  相似文献   

16.
电影《等郎妹》反映出的等郎妹婚姻习俗是旧中国客家山区的一种畸形婚恋形态,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落后的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等郎妹的人生悲剧同时与封建文化中的男权制度有关,在三从四德思想束缚下,女子无权选择自己爱情和婚姻,因而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但影片所反映的女性对爱情的忠贞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17.
吴世娟 《美与时代》2007,(5):110-111
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后一部分对两人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在哲人古香古色的智慧里,爱情,这枚永不凋谢的花朵,俯首可拾,但在现实的大地上,它却不肯为每个人都开放。因此,即使有的人已然白发苍苍,儿孙满堂,爱情也可能从未涉足过他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悲剧,在现实中屡屡发生,其原因就在于,不幸的人们用爱情的假相取代了真正的爱情。 片面的爱情,这是爱情的第一种假相。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里面的丫鬟们描写得成功的非常多,但是晴雯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丫鬟形象.她一点没有下人的那些奴颜婢膝,面是任由自己的性格行事.她是一个率直、纯真、勇敢的姑娘,但是在封建末世的大家庭中做一个奴婢,就构成了她的人生悲剧.通过对这一悲剧形象的认识,可以加深我们对悲剧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悲剧史上的有力之作,将故事情节、对话、人物性格等通过数百字进行简洁铺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令人动容。运用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分析兰芝结局的悲剧性,解析作品背后人物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进一步挖掘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