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高僧传>卷四之唐京兆大慈恩寺彦悰,据<开元释教录>等文献考证,即<后画录>作者彦悰,生卒年在610-690年间,唐人.而<续高僧传>卷二所载僧彦琮的生卒年是557-610年,是隋人.二人各有著作传世.由于名字相近,读音相同,生活时代亦接近,故后来多有将二人彼此混淆,以致张冠李戴者,包括正史著作中此类错误亦无幸免.文中对此一一予以辨析,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早在远古时代,华夏便有崇奉“文昌”之风,那是属于星辰崇拜;自东晋末年,西蜀又出现信仰“梓潼神”张亚子之俗,则是对人的神化。至迟北宋初年,“梓潼神”即开始与文昌星相融合,而逐渐成为全民族的科举、文化之神。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在汴京(开封)兴建的太学已设有祭祀文昌君的“桂香祠”(后改称“梓潼庙”)①,就是将梓潼神与文昌星合而为一的体现。北宋民间以至儒林都流传着许多关于梓潼神君“职掌文昌之命”、保佑士子功名的传说,诸如“刘悦登第”、“孙策题”、“元珍梦诗”、“文缜状元”等②。但直到南宋以前,尚未出现将二者合而为一的…  相似文献   

3.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4.
谭峭,字景升,号紫霄,泉州人,南唐国子司业谭洙之子,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五代后周时期尚见其活动之迹。谭峭无意仕途,学得道教辟谷养气之术,隐入山林,常以酒为乐,以云游传道为业,恣意行事,终其一生。其事迹最早略见载于欧阳修《新五代史》中。①后有宋人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为其立传。据《佛祖统纪》卷四二所记载:“显德四年957年),隐士谭景升居终南山,与陈抟相师友。著《化书》百十篇,穷括化原。”谭峭所著《化书》是五代时期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探索自然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同时把道家的寡欲无为和儒家的仁政德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王一清 ,号体物子 ,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 ,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 ,遂有绝尘之志 ,乃戴黄冠 ,游历东南各省 ,最后隐居于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 ,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 ,罔合经旨 ,互有得失 ,罔见全书” ,于是“参详众论 ,以利其器 ,究极玄微 ,撮其精要 ,折衷诸家之说 ,参之未发 ,直而注之 ,目曰《道德 (经 )释辞》”① 。其注写成之后 ,久未刊行。万历丁酉 (1 5 97年 )春 ,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 ,与之谈道 ,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 ,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  相似文献   

6.
施肩吾     
(生卒年不详) 唐代道士,字希圣,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睦州(今浙江桐庐)人,有诗名。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不待除授即东归。诗人张籍称其为“烟霞客”,“新得科名到处闲”。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之西山学仙,尝贻徐凝书云:“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仙圣扶持,虽年迫  相似文献   

7.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之部成就卓著。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通过对《经义述闻.周易》之部中五则辨析经义文字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四个方面的疏失或缺憾:第一是未明《周易》文例;第二是未明《经》、《传》之差异性;第三是未明汉注术语;第四是未明甲骨文。前二项属于易学之范畴,后二项则为训诂学之领域。可见训解《周易》之不易,即使精于训诂如王氏父子者,亦不能无所疏漏或遗憾。  相似文献   

8.
北宋九朝素以“崇儒尚文”著称,其中央政府在校勘道教书籍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迄今为止,诸如北宋馆阁究竟校理过几次道教书籍?从道经发展史的角度观察,这些校勘有什么重大意义?又是哪些原因促使北宋在校理道经方面取得空前成就?这一系列问题,尚未见有文章专门论述之①。本文即为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探研。本文题目中之“官府”,主要指北宋馆阁(即集贤馆、昭文馆、史馆和秘阁),因此本文所论,不涉及私家校雠及地方政府的校理。(一)据笔者考察,北宋官府校勘道经共计10次,其第一次即为对道家经典的全面校正:“初,太宗尝访道经,得七千余卷,命…  相似文献   

9.
王玄览道教重玄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美学思想的范畴里,“道”(有时又称为“玄”“一”)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判断。“道”是一切美的根源与归宿,是修道之人获得宗教化审美体验的源泉。早期道教著名学者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中开宗明义地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妙昧乎其深也,故能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能妙焉。”妙者,美也;玄即妙即玄即美。在道教哲学里,如何说明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即是内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本体之“道”,一直是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在美学上同样不能避免。作为美的本原的道与作为美的本体之道如何即二即一,即沟通美的本原与美的本体,使作为最…  相似文献   

10.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概论(一)黄石公其人其书考黄石公其人之生卒年代及活动情况记载甚少。据《神仙通鉴》记载:“神龙为帝,见一异人,形容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毡,下系皮裙;蓬头跷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乱舞,口称予居黄石山,树多赤松故名。”前人因见此载,故有黄石公即赤松子,赤松子即黄石公,二者是为一人的传说。据《史记》所载张良生平中说:秦末,韩国少年张良,为报灭国之仇,悉以家财访求刺客,在博浪沙谋刺始皇。不料误中副车,刺客被擒,触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之主使。良在生死紧急关头,更姓  相似文献   

12.
"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的命题,学界已有的几种观点都是立足于它的功用加以分析和阐释。如果我们进一步对该命题中的基本概念作细致的辨析,可以发现,在帛书中具备“生法”功能的不是“道”,而是包含着周期性法则(四时)和对立性法则(阴阳)的“天道”或天地之道。这一点可从该书以“天道”充当治国活动根本依据的有关设定中得到证明。“道”借助于“天道”来派生“法”,进而也被设定为治国活动的根本依据之一,体现着帛书在转向为治之思的路向上,既要突破老子的局限,又要坚持道家基本立场的矛盾。这一矛盾还表现在其后的黄老学者或著作关于为治理则的不同抉择上。  相似文献   

13.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14.
<周易>之"井"卦,<周易>作者乃取日常汲水之象而设卦,令人睹井水之利养于人,而思济人利物,广施德泽.由此,以井喻人,即修井是反身修德,井水养人是以德育人.尤其经<易传>的诠释和阐发,"井"卦成为人生德性修养、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考察、辨析了历代注家关于"井"卦之释义,并结合出土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新诠释了"井"卦所含蕴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孙子·谋攻》篇提出的“全” ,已故的郭化若先生是第一个予以注意的学者 ,但也仅止于指出“全”是一个兵学“概念 (范畴 )”[1 ] ,对“全”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吴如嵩老师。吴师首次将“全”标举出来 ,认为“全”是孙子兵学思想体系之核心 ,是一个大战略概念。[2 ] 此说得具慧心 ,发前人所未发 ,因而在海内外孙子研究界引起共呜。如台湾学者钮先钟先生即表赞同。① 意大利学者亚力山德罗·高尔纳利亦曾予以注意 ,说 :“孙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在经常被战略专家和国际关系学者们所引用的名言中 :‘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似文献   

16.
孙位为唐僖宗时期画家,《益州名画录》把他列为“逸格”唯一一人,冠以“画之逸格,最难其俦”的评价,但如此优秀的一位画家,画史上对他的生平记载却不详。孙位仅有一幅《高逸图》流传于世,但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却与画论记载的孙位绘画风格不符。今通过《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新唐书》等画论史料对比研究,对孙位的生平略加考证,发现一些画论中对孙位记载存疑的地方,考证出孙位并非宫廷画家,得出其绘画风格和生卒年。  相似文献   

17.
“将听吾计”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之《计》篇。原文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道士,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弟子闵苕,派名闵一得,字补之,亦字小艮,号懒云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卒年无差,而其之生年却大有径庭,现在的说法几乎都是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享年七十九岁。如《中华仙学》中陈撄宁先生所作的《闵小艮真人传》,以  相似文献   

19.
《坤》卦卦辞注解众多、牵涉到的问题错综复杂.本文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注解,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中异同,并附加一定的评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牝马”、“先”、“后”问题的辨析;第二部分探讨何谓“朋”的问题,认为“朋”之意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每卦(爻)的主旨,特性、时位而定;第三部分解决“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先后顺序问题,并区分对其吉凶判定的三种不同观点;结论部分叙述笔者对坤卦卦辞的理解,指出其中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