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断指再植术后用肝素抗凝对再植成活率的影响,将112例因完全离断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术后连续应用肝素10天,试验组仅术后应用48小时,对比两组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成活率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显示试验组血管危象发生率10.7%、成活率94.6%,对照组血管危象发生率8.9%(P>0.05)、成活率92.9%(P>0.05).术后第1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PTT之间有差异(P<0.05).所以术后长时间的应用肝素并不能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也不能提高再植的成活率,相反却会导致APTT延长.  相似文献   

2.
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最新文献和实践经验,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分析脑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史、诊断和治疗选择。就显微手术、血管内治疗及放射外科治疗三种手段的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概括自然科学史,是提高我们的哲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列宁指出,包括各门科学的历史在内的整个认识史,是“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瓴域”;列宁在提出哲学研究的任务时还写道:“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结合最新文献和实践经验,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分析脑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史、诊断和治疗选择.就显微手术、血管内治疗及放射外科治疗三种手段的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佐斌  张陆  叶娜 《心理学探新》2009,29(2):57-61
内隐态度,又称为间接测量态度或自动加工态度。很多学者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需要通过间接测量来获得。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没有研究可以证明内隐态度内容的无意识性,并且认为内隐态度也并非一定要用间接测量来获得。探讨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对于更好地理解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体系,应当完成两次辩证转换。一是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实体的辩证转换;二是由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转换。与此相联系,个人主义便具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即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伦理性是集体中的否定因素,只有将集体发展为实体,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集体上升为实体的必要条件是精神,准确地说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由实体上升为主体的真义,是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行动,从而不仅具有实体的伦理性,而且具有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7.
今年五月,四川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四川分会在四川大学举办了“西方哲学史讲座”。贺麟、汪子嵩等学者应邀作演讲。贺麟教授讲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新理解”。他认为:逻辑和哲学史均始于概念,这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最后达到了“全体”、“大全”,有如“导淮入海”;理念“萃面盎背”而外化为“自然”,自然又有自己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后达到“全”的对立统  相似文献   

8.
辩证思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水平在近几十年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SAP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这类患者的病情复杂,需要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救治。从多种治疗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合理的治疗很难准确把握,需要我们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胰腺炎的诊治,辩证地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知性思维的合理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旷三平 《现代哲学》2003,1(3):16-21,26
本文认为,知性思维尽管是一种“呆板”的、“教条”的思维范式,可它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的范围和根据的。它同辩证思维一样都是人的生存方式和需要的产物,都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是人的认识过程的环节。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知性思维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划上等号。我们既要防止知性思维的不合理越界,即用它来反对、否定,甚至取代辩证思维的意义,也要防止辩证思维的不合理越界,即用它来贬低、消解,甚至取代知性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1.
矛盾问题可说是逻辑学者与辩证法学者所关心的“永恒的主题”,但两者的着眼点却截然不同。形式逻辑学者视“(不)矛盾律”为命根子,不遗余力地排除自相矛盾,相反,辩证法学者却从对辩证矛盾的分析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因为把握住“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就等于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那么,这两种观点真是势不两立的吗?  相似文献   

1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水平在近几十年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SAP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这类惠者的病情复杂,需要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救治.从多种治疗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合理的治疗很难准确把握,需要我们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胰腺炎的诊治,辩证地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炙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辩证的角度阐述了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认为品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从而引起我们思考,关注德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儒家内圣之学与应用伦理学[香港]罗秉祥一、儒家伦理学之核心是内圣之学所谓内圣之学,就是“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荀子·劝学》),也是“修己”之学(《论语·宪问》)。(参刘述先,1987;Tu,1979:17-34...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韩国学术文化宗匠金正喜与清代乾嘉学界名流联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乾嘉学者桴鼓相应,且具有独特之处的学术思想,《实事求是说》是反映其接受、发扬乾嘉学者经学思想的精要文献.清儒标举的“实事求是”,以汉儒训诂为典范,认为这是学者应当恪守的原则,舍此不能探求儒学真谛,在这方面,金正喜是乾嘉汉学的忠实追随者.金正喜尊信汉学家先通训诂、再明义理的路径,认为这是推求圣道的正途.他还着眼于以学经世,并赋予“实事求是”思想更博赡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以德去刑”与“以刑去刑”作为儒法之争的焦点,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这种传统的“德治”与“法治”思想有其合理的内涵,应当辩证吸收。鉴古知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实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从总体上看,董仲舒哲学是辩证法而不是形而上学。董仲舒不仅认为客观世界“常动而不滞”,而且认为它及反映它的思维,概念成范畴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他比较辩证地解决了常与变、经与权的关系,而他的“百物皆有合偶”和“合而为一”的论断具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间,我国学术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这种观点有的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某些论点作为依据的。这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列宁的反映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呢?在这篇论文中,我试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卦意、卦象、卦理等方面对《周易》谦卦的卦辞、爻辞重新进行了解说。认为:卦辞和九三爻的“君子有终”,应是君子有始有终,意即君子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谦虚;六二和上六的“鸣谦”,通常均释为有名而谦,我们认为前者为响应谦虚,后者才是有名而谦;九三的“劳谦”,不应是有功劳而不夸耀,而应当是辛劳而谦,也即任劳任怨;六四的“无不利,撝谦”,有人认为前后句顺序颠倒了,我们认为作者先说结果以强调,后说方式用以感叹激励,正是行文高明之处;对六五和上六的解说,一般均认为是肯定战争,我们认为正相反,六五是用否定.的方式告诫不要害红眼病,应虚心学习。上六则以比喻阐释宣传谦虚可像用军队征伐一样,由于以德服人,自然望风披靡,并非真正运用战争手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经典解释,我要嘱托三件事。 一、不要试图洞彻启示的全部,这是我通篇想要表明的目的。因为那是不可企图的。人们应当记诵真主的这一言辞:“你们只被赐予了很少的知识。”(15:85)不应该认为经典中的一些奥秘不会对伟大的学者们遮蔽,遑论普通学者。人们应当知道,宣称洞悉了先知所有传述的本义的学者,他的宣称是出于理智短浅而非深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