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傅安球 《心理科学》1999,(6):492-495
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异常不仅是指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心理障碍”以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大量的还是指一般心理问题。本文就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以及各种主要一般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作了有益的探索,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代谢控制的行为医学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体看作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有机体。糖尿病(DM)可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会影响DM的代谢控制。尽管DM患者心理障碍的现患率很高,但至今尚没有学者将“心理问题”作为一种并发症提出,或者像对其它并发...  相似文献   

3.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请问有心理障碍的人在暂时得不到治疗时应该怎么办? 山东 小李 小李朋友: 你好!首先我应向你说明的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心理困惑或烦恼,但这并不能证明每个人都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正常的心态是顺其自然。过分注意自己的不良  相似文献   

4.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自己难以解决。而有了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忍耐、硬撑。长此下去,某一心理问题就会形成一种症结——心病。医学专家指出,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非常重要,应该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去找心理医生。所以,不要以为只有“有心病”的人才能去看心理医生,正常人也应该有规律地做心理咨询,以保证心态健康、平和。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一定要看心理医生?在看心理医生之前、之中、之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正确地看心理医生?请看本文。一、…  相似文献   

5.
据说,有位大师有“运气帷幄,治病千里”奇功——他可以通过自己强大无比的意念,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而且居然能“意到病除”,也不管患者患的是什么顽疾绝症。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心理按摩”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奇效。什么是“心理按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手法”,对那些出现“心理疲劳”、“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暗示、开导、说服和矫正,以让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医科大学的本科生,并获医学“学士”学位,现从事医学临床工作已有10年。可一年前因生活、工作上的不良刺激,导致心理调节失衡,竟糊里糊涂地患上了“抑郁症”,作为医生却陷入“心理障碍”的泥潭不能自拔,令许多人费解。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国外俗称“心理感冒”,尤其发达国家此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在我国“心理障碍”类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抑郁症”多发于性格内向、对自己要  相似文献   

7.
试论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是笔者创立的"不无自我"心理疗法的三项发现之一,逆反性规律是指事物具有朝着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客观世界的逆反性规律,是因为世界的圆周运动,人类认识论上的逆反性规律,是因为主客体的对立.逆反性规律<周易>称为"逆",<老子>称为"反",中医称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唯物辩证法称为"物极必反",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医和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认知心理障碍的逆反性,应对心理事件的逆反性,排解心理障碍的逆反性,消除症状的逆反性.  相似文献   

8.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是说因情志过度、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必须运用说理开导、七情反制、假药真用的心理疗法来给于治疗,其他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因此,运用“心药”治“心病”,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曾留下不少传闻趣谈,今略举数例,以说明心理疗法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已有很久的渊源了。  相似文献   

9.
<正>案例背景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的确,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一些学生行为表现中的种种异常,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挑战和要求。班主任不仅要认真做  相似文献   

10.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求助于心理学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类事情出现在大约一百年前,这就是说,心理学用到人的生活实践中,只有一百年历史。在这之前,人类在生活中,不是不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只不过那时有了心理问题之后,常常求助于牧师,神父或巫师等等。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事实表明,心理疾病也同样具有“传染性”,而且由于孩子年龄小,心理发展还很不稳定,他们的心理更具有易感染性;孩子的许多心理疾病是由我们家长“传染”给孩子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既懂得现代科技知识又有健康人格的“全人”。为了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我们就“自信心”这一专题对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同某些躯体疾病的周期性发作一样,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在春秋两季,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所以,这个时期尤其不要忽略对心理疾患症状的观察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哲学本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病理性攻击行为主要指心理、社会与生物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产生的对他人、物体与社会规范的侵犯行为.病理性攻击行为的病理基础是心理疾病(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心理基础是主体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以及自我意识障碍,而病理性攻击行为的哲学本质是价值内容的紊乱和价值结构的整体性破坏.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师自我概念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荣 《心理科学》2006,29(2):437-439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自我概念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中学教师自我概念问卷”对448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初高中教师自我概念水平基本相同,重点高中教师的工作自我高于普通高中教师,生理自我低于普通高中教师。(2)中学男教师社会心理自我和生理自我高于女教师,道德自我低于女教师。(3)中学乡镇教师工作自我高于城市教师。(4)中学教师在社会心理自我、工作自我、生理自我方面表现出教龄的差异性,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随着教龄的增长,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先下降,然后逐步回升。  相似文献   

16.
认知失调理论与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人们的健康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单纯注重身体(生理)健康转变为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医学模式也相应地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医学模式转化。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1]。并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心理治疗的实践表明,许多心理疾病的起因常常是认知偏差。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对认知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7.
网恋背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于是,网络时代的网恋(也称第五类情感),便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浪潮。网恋给人心灵的最大冲击是它对爱情过程的浓缩,一场历时几年的传统爱情,在网络上几天之内可以完成它的产生、升华、死亡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准备,是极易受到伤害的,这种伤害被专家称为是急性心理疾病“网恋爆发性心理障碍”。虚幻网恋——超越型心理超越型心理者幻想在网络上能够有超越一切的纯爱情。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上坠入爱河,不能自拔。而他们所拥有的网恋是虚幻网恋,这种网恋的美丽之处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之菲 《心理科学》2005,28(3):723-726
本研究是在了解新课程背景所倡导的教师角色的基础上,对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教师在职业角色认同上可以分两个组:“高认同组”和“一般认同组”。在调查的十个教师职业角色中,“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处于角色认同排序的前三位,“教师是专家”、“教师是教育家”、“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处于排序的后三位,其余“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学生的心理顾问”;“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和“教师是学者”居中。教师所处的学校类型、教师性别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在职业角色认同上有非常显著和显著的差异。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认同要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又高于高中教师。女教师的职业角色认同要高于男教师。学校行政领导的职业角色认同要高于普通教师。  相似文献   

19.
心理疾病是由于人的正常心理程序被打破,心理失衡导致的一种反常行为或习惯。产生心理疾病或障碍的原因不仅包括遗传、生活环境、教育,更重要的还包括青少年的好奇、生理需要、自我保护以及内心紧张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突出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迫切感到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目前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寻求各种积极措施,通过“克服自卑——改变性格——正确评价——家校结合”的模式,对其施加良好的心理影响,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健康心理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增进身残学生的群体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