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将“养性”与“延命”对举,在辑录前人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人因其“生”而最为天下贵,人必须善养其“生”;养“生”既要养“性”,又要延“命”,二者不可偏废;养“性”就是涵养和丰富精神生命,延“命”就是保全和延长肉体生命;养“性”与延“命”统一于养“生”实践。作为精神生命的“性”与作为肉体生命的“命”统一于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生”。正因“性”“命”相即不离,故须“性”“命”双修共养。  相似文献   

2.
传统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充实和完善 ,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养生之义在于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 ,通过祛病防疾、修身养生 ,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在诸多的养生内容中 ,传统运动养生亦形成了以动静观为核心的理论、方法和运动形式。1 形神兼养为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1.1 神为形之主 ,养生首重养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 ,在人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调控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 ,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 ,产…  相似文献   

3.
"养生",就狭义而言,在于保养人的身体,以至延年益寿.因此,就有了养生学、医药学之类.但是,人是物质肉体与精神性情的结合体,而且,二者既为结合体,就必然相互影响,人的性情一定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因此,要保养身体,就需要有良好的性情.人有良好的性情,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高尚的性情对于保养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养生"除了在物质方面保养人的身体之外,还包括在精神方面的性情修养,即"养性".  相似文献   

4.
《摄生秘剖》是明末儒医洪基所撰的一部融合诸家养生心理思想的专著。“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精、气、神、形紧密联系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机理。养生健体的关键是“保养精神”,神形共养便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生的主要方法有:药疗(按症处方),体疗(运动身体),心疗(治心养神),三者结合才有全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管子》养生思想是以其哲学世界观及其主导下形成的生命观和人体观为基础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管子》的养生思想以“天精地形合为人”的生命观与“气者身之充”的身体观为基础,以“顺天之道”为养生原则,以“时动静”的养形论和“抟气”的精气修炼论与“修心静意”的养神论为核心内容,以“为身”、“长寿”及“为国”、“为天下”的体育目的论为旨归的完整体系。这样的养生体育形式强调精气神的修炼为强身健体之本,重视精神意识和内在生命力的精气在身心锻炼中的中心价值,更符合人作为形神合一统一体的生命本性。这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对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积极的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教养生思想十分丰富,以德养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德养生强调内功外行,德性修养乃修道致仙、养生寿老的基石和要旨。以德养生是中华养生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历代道教名士和道籍经典对此多有阐述,形成富有特色的道教以德养生同以术养生互补的思想。人类已迈入21世纪,在国家倡导以德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氛围中,道教以德养生思想更加凸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道”与“德”是道教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护养、保养性命既要修道也要修德,道养与德养并重是老子养生思想的一大特色。通过德性修养可以达到清静怡神以保形体…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养生体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一词 ,原是广义的。《吕氏春秋·节丧》说 :“知生也者 ,不以害生 ,养生之谓也”[1] 。养生 ,又称摄生 ,就是保养生命 ,保是护利御害 ,养生是扶正祛邪 ,也就是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均和适应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国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 ,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而不断充实和完善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 ,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养生涉及许多方面 ,如饮食、起居、劳逸、导引、情绪等等 ,包括了全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金符 《管子学刊》2005,(3):85-88,119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关于生命的认识基础上.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高度观照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化的产物,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运化具有相同的节律,与此相应,传统养生观要求顺应自然大化,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运化节律调养身心;传统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形体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因此,在养生观上主张养神与养形相结合,提出了静以养神,动以养形的养生法则.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养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人的身体也是由道的引导孕育发展的。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使阴阳二气调和,与天地万物为一,处于自然的生存状态,才能符合身体本原的需要,从而达到身体与精神都和谐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0.
养生不仅仅是"养身",更是"养德"。德行、心性的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这是《周易》留给我们现代人的养生学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现代人常常忽视的内容。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从广义上来说,养生包括养心、养神、养性、养德、养气、养身等等。所谓"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圣人考虑天下的事情,认为  相似文献   

11.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从宗教与医学的本质来看,道教与中医学对养生与祛病的共同追求,使它们彼此多有借鉴和融汇。除了具体养生方法与医药的使用,就身体观而言,道教内丹术对生命本原的阐发促进了中医学命门学说的形成,中医学对生命本原的阐发至此也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养生方术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但多而不乱,多中有一,它们又有一些共同遵循的炼养原则:一是养神与养形相结合,以达至形神俱济、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是"中和"的养生原则,先秦儒道两家都讲"中和"思想,并把"中和"原则当作宇宙万物的法则;三是养生与修德相结合的思想,即要把炼养生命与修养  相似文献   

14.
李洪志及其邪教组织“法轮功”剽窃道教名词术语,炮制所谓“法轮大法”,迷惑民众,骗取钱财,毁人生命,破坏社会秩序。为了正本清源,现从道教的角度,对有些相关名词术语进行正确的诠释。进一步揭露“法轮功”邪教组织歪曲真理,欺世盗名的邪教本质。1性命双修李洪志吹嘘“法轮功”是“真正属于性命双修的功法”。道教修炼讲“性命双修”,强调的是心性和身体两方面的修持修炼。讲究的是“尽性而至命”。所谓性,是指心性德行;所谓命,则是身形生命。性命双修就是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品德,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道书中说:性是神…  相似文献   

15.
身体美学是一门致力于改善生命、提升身体能力的新兴学科,实践和实用是它体系建构努力要完成的两个方面。可是,由于缺乏一个把各种身体实践的方法整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目前身体美学仍处于前学科状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基于医学的独特视角,对如何实现身体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和实用上的解答。其建构了"营卫和谐、形神合一"的理想身体标准,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身体判定方法,确立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形劳不倦""调畅情志""避其邪气"这些有助于理想身体达成的养生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庞大养生体系。人们在营卫和谐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养生系统中种种方法的选择和实践,最终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身体境界。  相似文献   

16.
论净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净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不仅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而且是道教基本目标催动下的一种成果。净明道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宗教,其身心健康思想首先在于确立“既净且明”的生命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净明道的理论家们提出了身心健康修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二字。该道派把“忠孝”既当作生活实践的道德指南,也作为修道养生方法,它把养形与养神结合起来,强调“道”、“法”、“术”相一致的养生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净明道的理论也包含着许多不合时宜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其身心健康的精神依然占居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重生""乐生",呈现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美学精神。"生",意指生命、生存。就语义学看,"重生""乐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则为衍生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生""生生","人"之生存,生生相续,乃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德"。"大德"就是"生"。由此,中国美学要求诗歌审美创作"陶写性灵""发抒性灵""真有性灵",因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独具特色。"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抒发。就某种意义看,所谓"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其实庄子所持为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的养生理念。生命之善境,就是要身、心自由,形、神清畅。"养生主"三字,就是讲养生的这一主旨。历代对《庄子·养生主》篇之文本、义理、文化、艺术阐释者甚夥,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不少精彩之论,也有不少疑点。本文就其所涉之解题、警句、寓言、结构及相关之文化艺术问题加以梳理、辨析与评议,希望能进一步深化此篇之探究。"养生主"如何解"养生主"三字应作何理解?主要有两说。  相似文献   

20.
道教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重人贵生”的宗教 ,其论涉“生命”的义理极为丰富多彩 ,是道教学中最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成就 ,是人类“生命学”园地的奇葩。从道祖老子著《道德经》 ,揭示宇宙生存论及长生久视之道 ,尔后历代道教祖师 ,皆宗仰而阐发之 ,成就了道教“重人贵生”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生命学体系 ,或曰养生文化。代代传承发扬 ,成为有东方智慧之光的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一、道教如何认识生命 ,亦即何谓生命 ?这里所说的“生命” ,不是泛指一切生物体 ,而仅指人体生命。据我所知 ,历来“对生命”的解释 ,有着不少说法。如 :具有肉体、精神、灵魂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