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5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后,我对该文就《辩证逻辑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的批评有不同意见。现将有些意见简述如下: 1 “诸葛文”认为:“逻辑仅仅是思维形式学”,并且思维形式又仅为命题形式与推理形式。据此,它批评“教程”说:“‘教程’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辩证思维规律,第二编辩证思维方法,都没有讨论思维形式,与逻辑无涉。”我们认为,根据这种说法,岂不是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中有关矛盾律、排中律的论述也与逻辑无涉了吗?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现行逻辑著作中有关概念、假说以及寻求因果关系乃至论证的内容,岂不都要排除于逻辑科学之外吗?更有甚者,按照这种观点,我国古代岂不是就很难找到逻辑著作了吗?这难道不是十分荒唐的吗?  相似文献   

2.
一、对立统一规律能归结为“A是A又不是A”吗?黑格尔提出思辨逻辑的确是对传统逻辑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一种否定。他把形式逻辑混同于形而上学但没有加以全盘否定。他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第一,是否一切辩证矛盾(对立统一)都是逻辑矛盾(一命题及其否定的合取)?例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统一,能归结为逻辑矛盾吗?第二,是否一切逻辑矛盾都是辩证矛盾?例如,设想写一部书,其中每一句话都是黑格尔《大逻辑})或树。逻辑》中的话的逻辑否定;反之亦然。黑格尔的著作与这本想像中的著作都是片面的,只有这两部著作合在一…  相似文献   

3.
拙文《“A是A又不是A”与辩证逻辑》(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提到位移,谨补充如后。拙文说:“a的位移是时间对空间的函数,,并且,如果,则”其中“”为“”之误。什么是位移?这是数学、力学问题,不是哲学、逻辑问题。位移的数学表示合乎形式逻辑,它不是逻辑矛盾,也不隐含逻辑矛盾。轨迹是a历时的位移所生成的结果。位移本身是向量(矢量),不是线段于时点在位置,仅此不足以说明a在“动”;还要加上速度和方向,才能表明a于在“动”,这就涉及其它时点和位置。a的“动”不能仅用一个时点、一个位置来刻画。以上述情况否…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史和逻辑史上来看,矛盾就是矛盾,本来无所谓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矛盾律在传统逻辑里公式化的表述之一是“A不是非A”。黑格尔把他的辩证哲学也起名逻辑,他认为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A是A”是形而上学原则。他主张同一律及其否定的合取“A是A又是非A”(“A是A又是非A”与“A是A又不是A”在某些欧洲  相似文献   

5.
诸葛殷同先生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一文(见本刊1991年第5期第34—37页,以下引文只注页码),形式上只是对两部高校辩证逻辑教材提出批评意见,实际上是对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辩证逻辑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对一系列学术观点,提出了批评。在当前的辩证逻辑原理的叙述中,在一些问题上,的确没有准确地把握辩证法,例如,无条件地讲“既是…又不是…”,把“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并列起来,等等。诸葛殷同先生对这些问题的批评,无疑是正确的。 有人说,诸葛殷同先生是辩证逻辑的反对者,其实不然。不能肯定地说诸葛殷同先生是不赞成有辩证逻辑的,但是,他认为现行的所谓辩证逻辑并不是逻辑。他反对把“逻辑”一  相似文献   

6.
赵总宽同志《略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问题》一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是深刻的、有益的,但其中个别观点,是不能令人同意的。 这篇文章说:“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中,所谓逻辑矛盾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而出现在思维过程中的思想矛盾,”“思维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辩证法,后经马克思的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曾经使用过“辩证逻辑”这个概念,用它来称谓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此,辩证法与“辩证逻辑”一定关系密切。我国学术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许多研究哲学的人都注重辩证法,而不怎么重视辩证逻辑;倒是逻辑界有一些人一直在研究辩证逻辑,但是他们却不注重辩证法。近年来,在我国辩证逻辑的研究中,除了依然像过去那样研究以外,出现两种比较显著的现象,一种是把辩证逻辑的研究纳入科学方法论的范围,甚至不再称其为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8.
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的科学,辩证逻辑推理与形式逻辑推理有什么区别?有的讲到以下两点:第一,辩证逻辑是“动态”的逻辑,它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看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形式逻辑是“静态”的逻辑,它用相对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辩证逻辑是“内容”的逻辑,推理是内容的推理;形式逻辑是“形式”的逻辑,推理是撇开了思维具体内容的推理。按照以上两点,能否区分辩证逻辑推理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是讨论形式逻辑不矛盾律与辩证矛盾规律的关系问题的。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既不在于形而上学地否认辩证逻辑,也不在于诡辩论地抛弃形式逻辑,更不在于两种逻辑之折衷主义的混合,而是在于两种逻辑的相互过渡。作者认为,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上,我们描述本质的各个表现形式并把它们中的每一个归结为抽象的同一性,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且充分的;在第二个阶段上,我们深入地分析本质,认识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依据对本质所作的辩证分析,从本质推演出各式各样的现象,这时不矛盾律也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作者认为,反映现象的内在同一性的思维必须按照不矛盾律来进行,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对立统一的思维则必须按照辩证逻辑规律来进行。辩证逻辑规律包含了形式逻辑规律,而把它作为自己的从属环节,正如相对论力学规律包含了古典力学规律、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包含了价值规律一样。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是阐明不矛盾律过渡到辩证矛盾规律的联结性环节,正如洛仑茨转换是阐明古典力学规律过渡到相对论力学规律、劳动力的二重性是阐明价值规律过渡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联结性环节一样。切尔尼克批评了一些修正主义哲学家(沙夫、巴特斯、柯尔曼)在“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面前退却”,他们“责难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某些场合使用了‘逻辑矛盾的’陈述”。作者讨论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列宁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中的三个辩证逻辑矛盾的表述方式,说明在思维中有两类逻辑矛盾,一类是正确思维中不应有的形式逻辑矛盾,一类是反映客观矛盾的辩证逻辑矛盾,而这类逻辑矛盾在正确的思维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符合于真理的思维的必要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不打算一般地谈论逻辑范畴系统,旨在表达这样一种观点:逻辑范畴系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人们一般并不忽视逻辑范畴系统的研究,但把它作为辩证逻辑独特的思维形式来考察,则是曾被忽视的。在一段时期里,一些逻辑工作者是以包含了辩证矛盾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了辩证逻辑自身的思维形式,认为这就可以跟排斥矛盾的、相互之间是并列关系的形式逻辑的抽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区别。后来,人们逐渐觉察到这种见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逻辑学会于4月28日召开了一次辩证逻辑问题讨论会,与会的逻辑工作者30人。讨论会以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辩证逻辑(初稿)》修改大纲为基础,讨论了下述问题:1、到底有没有辩证逻辑? 2、辩证逻辑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3、辩证逻辑是哲学还是逻辑,或者既是哲学又是逻辑? 4、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关系是怎样的? 5、辩证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逻辑问题需要探讨。弄清这些逻辑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一、哲学教学必须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一切正常的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守思维规律,否则就不能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教学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需要辩证思维,因而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可以完全置之度外,这是极大的误解。以“不矛盾律”为例。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要求排除思维中的逻辑矛盾,而在辩证哲学看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似乎这两者是截然对立的。其实,“不矛盾律”要求排除思维中的逻辑矛盾,但并不排斥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完全符合“不矛盾律”的。列宁说:“‘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五年第二期《哲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该杂志编委之一、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И.С.纳尔斯基写的这篇总结性的文章。他把从一九六二年以来围绕如何理解机械运动的矛盾问题在这本杂志上进行的争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对已发表了的有关文章重点地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四点结论,并认为如不考虑这些结论,以后对这个问题的任何争论都不能成功地展开。作者指出,静止和运动、间断和连续、有限和无限等等的矛盾问题,今天已经从抽象的思考变为现代物理学、数学及其它科学的迫切的和极为具体的问题。所以逻辑学家、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大大增加了。解决这个问题必将有助于解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问题。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四点结论是:①机械运动是辩证矛盾的过程。离开反映论的范围来全面分析机械运动的辩证矛盾是不可能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同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观点等同起来是错误的。②按照“有与没有”公式建立起来的充满矛盾的议论或者是错误的论断,或者是需要通过精确化过程而加以解决的任务的表述。辩证法不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理论认识的一切阶段上起作用,但形式逻辑是辩证逻辑的从属方面。③辩证矛盾为了以理论判断形式表现自己,并不要求在这些判断中具有意义上相同的、同时既肯定又否定的谓词。④争论表明可以用不同的、包括用不矛盾的方式来描写机械运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在认识上“把握”它。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辩证矛盾的类型学。  相似文献   

14.
逻辑──哲学的方法与工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逻辑——哲学的方法与工具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0732)近年来我在讲学的时候,常常听到一些不懂现代逻辑的人提出类似于“现代逻辑有什么用”和“不学现代逻辑行不行”这样的问题,以及一些所谓关于现代逻辑的局限性的批评。我认为,这样的问题是应该认...  相似文献   

15.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6.
辩证逻辑的推理论,是目前国內辩证逻辑论著中论述得较不充分的部分,其理论内容较为单薄。现将近年来有关论著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一综述。一辩证逻辑推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种看法是,对推理的辩证法的研究,构成了辩证逻辑推理论的基本內容。持此观点者认为,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区分为“辩证的”与“非辩证的’,是不妥当的。思维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作为一门科学的辩证逻辑则不能去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是其他科学的对象。同时,辩证逻辑也不必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形式的结构,不管是否形似“辩证的”或“非辩证的”,都由形式逻辑去  相似文献   

17.
拙文《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有幸得到了唐正东和徐亦让同志的专文教正(见《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人为本》,分别载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8、9期。以下简称唐文和徐文)。感谢之余,不能不遗憾地指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相近,都对马克思哲学作了思辨的抽象化的理解,否定了唯物史观的深刻的人学内涵及其历史发展的真实逻辑,抹煞了马克思一生特别是中期和晚期的巨大的哲学贡献。徐文和唐文还涉及到某些引文和具体细节的理解问题,由于无关宏旨,恕不…  相似文献   

18.
非形式对策论的“矛盾逻辑”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实际上提出并贯彻着一种新的研究纲领,即结合具体科学(如对策论,或译博弈论)来研究辩证逻辑。文中采用解释学观点,使对策论与辩证逻辑互为文本与解读者。一方面是,辩证逻辑学者用矛盾分析的眼光来理解对策论文本,从而开发出文本原作者本来未意识到的潜在的辩证内涵;同时在另一方面,还包含着反过来用对策论眼光来解读矛盾分析法,使其分析程序变得更具体化、形式化和类型化,也即因对策论各类型的结构模型而变得更有可操作性,从而使经过重新解释和理解的对策论成为辩证逻辑的一个新类型。这样,对策论学者与辩证逻辑学者,通过…  相似文献   

19.
刘永川同志的《一个辩证命题的形式化》(简称《化》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对我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简称《矛》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进行商榷。《矛》、《化》二文均以将辩证命题“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Ω)”形式化为宗旨。围绕此宗  相似文献   

20.
“否定(negative)”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再次兴起热潮,这方面的文献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领域。本文试图从逻辑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否定”概念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一番分析。1.传统逻辑的否定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是以排中律的普适性为特征的。它断定某个命题或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真与假构成一对否定概念,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对“真”的否定得到的是“假”,对“假”的否定得到的是“真”。在传统逻辑的公理系统中,否定是一个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