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在他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小王子的时候,曾被送到一所海军军官学校读书。有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巡察时,发现这位小王子正伏床哭泣。这位军官上前问他为什么哭,开始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肯说,后来迫不得已,才说出有几个军校的同学竞无端地轮流踢他的屁股。海军军官就把这几个学生召集过来,对他们说:“尽管小王子并没有主动告状,但我依然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虐待王子。”  相似文献   

2.
索引表达式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常常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具有同语言行为发生时的语境状况直接相关的特殊语法特征。如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人称代词“你”、“我”、“他”,时态词,时间和地点副词等等。对于这样的表达式,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被使用的语境情况,就不知道它们的确切意义,例如,某人门上贴有字条“将在1小时内回来。”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也就不知道笔者究竟何时回来。又如语句“我是中国人。”我们不知道谁是说话人就无法断定它的真值。正因为对索引表达式的分析研究同表达式的运用密切相关,索引表达式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索引表达式有不同类型的范畴。例如人称索引就因人物在言语活动中的角色不同而有区别。第一  相似文献   

3.
书报杂志上曾经出现过“劳改释放犯”这样的称呼。有同志认为这是说不通的,和党的政策不相符;也有人认为这样说谁都能理解,没有什么不对。究竟能不能这样说呢?只要用有关的逻辑知识分析一下,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劳改释放犯”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犯(人)”,“劳改释放”则是定语。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有个特点,即它总是从属于中心词所表示的那个概念,这是它的本质;此外它还具有定语(或状语)所表示的特点,这二者结合起来,构成这个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例如,“红的花”是一个偏正词组,按以上的分析,可知:红的花也是花,红的花是红的。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4.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所以,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是非常必要的,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职责。  相似文献   

5.
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示“说”的词语就有“白、启、告、谓、说、云、语、言、言谈、举言、交语”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呢? 它能使人看出说话人的身份,说话时的情态,同时还避免了用词单调重复的缺点。一、用“白、启、告等”,是表示下对上说话,都有“禀告、禀白”的意思。 (一)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是  相似文献   

6.
镜子里外     
有位朋友说起:一位导游指着横额“天洞有别“对游客说:“天上与山洞是有区别的。“听完后我不由大笑。明明是“别有洞天“,怎么能够这样读这样解释?想来是导游不知道古代横写的顺序是从右到左,和今天不同的缘故。它应该这样解释:“这里的景色美得就像在另外一个天堂。“  相似文献   

7.
您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心理结了个无法解开的结,从那时候开始生活似乎就失去了光彩。每天我似乎在与自己和别人抗争,明知道不该这样,却无法摆脱。  相似文献   

8.
判断按质分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类。肯定判断通常用联项“是”表示,否定判断通常用联项“不是”表示。照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已经是泾渭分明的了。但是,很有些时候、很有些场合,为了某些特别需要,肯定判断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这样一来,某个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就不是那么瓜清水白,丁丁卯卯的了。鲁迅的著名作品《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便是  相似文献   

9.
0、“呢”是个语气词,有时也被称为语气助词。研究“呢”的论著已经相当不少,这些研究的结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数点: (1)用在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中。 (2)用在陈述句中,表示持续的状态。 (3)用来表示说话人的夸张的语气。“呢”是个用法很灵活的词,除了上述三点外,还有进一步深入发掘的地方。本文要通过对“没(有)…呢”句的分析,试图对“呢”的语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没(有)…呢”句就是用“没(有)”否定的结构附着“呢”的句子,下面为了简便,就用“F呢”  相似文献   

10.
一、西方传统的自我和儒家传统的自我在西方,传统上所持有的以及今天仍高度评价的自我概念是什么呢?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牛津英语词典》给出了自我的最重要含义的解释,即:“在一个人中真实地、内在地是“他”的东西(与偶然的相对);我(通常与灵魂或心灵相等同而与身体相对立);一个处于连续变化的意识状态的永恒主体。”在《哲学百科全书》中,“个人的同一性”的作者作了这样的解释:“‘自我’一词有时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有的内在精神状态,有时,从更严格意义上讲,它指的是精神性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弗雷格-盖奇问题”对元伦理学中的表示论者所试图捍卫的准实在论立场提出了挑战。为了化解自身的压力,布莱克本先后采取了两个解决方案,以便处理“道德假言推理是否可以合法使用类似于逻辑有效性那样的规则”这样一个问题。但是,这两个方案都是不成功的。布莱克本因此就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之中。表示论者要想走出这个困境,或许就必须避免步入“弗雷格-盖奇问题”所预设的理论圈套,转而赋予人类心理本身以某种解释上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2.
轻装上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出远门,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儿子从家里带走了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一路上,儿子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全都往包里装,没走多远,包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儿子累得实在走不动了,求父亲停下来休息,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停,走了几天几夜,他们离出发的地点依然很近。这时候,一直一言不发的父亲说话了:“儿子,你不要忘了我们出行的目的,如果你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难以割舍,全都要带走,你永远也不能到达要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谈到连绵词,往往有人把双声迭韵看作它的一个特点。如河南师范大学贾传棠同志编制的《现代汉语语法简表》,在联绵词的“特点及功能”栏内就这样写道:“大多是古今汉语通用,非双声则迭韵,或由双声迭韵变音而来,有增强语言音乐美、节奏感的作用。”有的人甚至把双声迭韵看作联绵词的标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六年制重点中学编的《文言读本》,在《通义训》这篇知识短文中就这样写道:“不要把双声迭韵词分开解释”,因为“这些词虽然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但是,它的词义只是由这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而不是两  相似文献   

14.
专题二:宽容原则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宽容原则的解释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 ,宽容原则认为 ,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 ,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 :他们是理性的存在 ,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否则 ,如果我们固守信念或只进行概念的论述 ,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戴维森在他最近有关解释的著述中指出 ,他以前倾向于用“最大化”一致信念这样的字眼来解释“宽容” ,而在他的思想中与这个论点相关的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论点是应当“尽量完善”一致的信念。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大多数”的一致性、而是“正当的”一致性来理解他人。而在认识到不仅应当尽…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感悟     
当有人问我,是什么支撑着你这样拼命地工作?而且不止一个人这样问我的时候,我不得不陷入沉思……工作着、辛苦着、快乐着!当这样一句座右铭出现在我的办公室的墙上,不知道又有几个人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仁者人也”,据我看,是孔子自己对其思想核心的仁字所作的正确的解释.此义详见《中庸》“哀公问政”章.当然从古文字来看,仁字有几种写法,造字时取义都是什么?可能有人知道,至少,我不知道.但是,《说文·人部》的仁字,我敢断言,一定是孔子使用过的仁字.许慎在仁下说“亲也,从人二.”我看许慎的解释与孔子的说法完全一致.为什么呢?因为《说文》仁字构形为“人二”,即两个人.这两个人,其一是表示自己,其二是表示与自己面对面的那个人.当然,面对的那个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代表集体,或者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亲也”则表示人对人应当亲爱,不亲爱就不是人.从字形来看是如此,从字音来看,与人正同.实际上,这个仁字的形和音,已表明它的意义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心部恕下说:“仁也”,无疑就是依此取义.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一个朋友,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不管多忙,每个月一定要跟两个最好的朋友吃顿饭。菜品怎么简单都好,哪怕只是一碗炸酱面。其实,要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约着见一面,吃顿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跟几个朋友约吃饭,每次微信上都说,什么时候约着一起去啊。对方回,好啊好啊。可"什么时候"真的就成了一个未知数。有那么一天,订好了桌子,信誓旦旦地要去赴约了,碰巧领导临时让你加班,说好的聚餐就  相似文献   

18.
说起最后晚餐的意义谁都知道,不就是建立圣体圣血圣事吗。可是你知道吗,耶稣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建立的圣体圣血圣事?有谁为证?她的内涵是什么?你可能就略知一二了。第一个问题是何时举  相似文献   

19.
(三)讨论“人不信神,就会为所欲为,什么坏事都敢干”的观点“法轮大法”除了如上所述谈了许多神的问题外,还从道德的角度谈了一个信神的观点,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也非常容易得人心。摘录其中两段:“人之所以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人知道,做不好的事去不了天国还要下地狱会遭报应。人在约束自己不做坏事,维护人类的道德。……人不相信神的时候,大家想一想,就非常的可怕!人什么坏事都敢干,他认为谁也看不见,就干坏事……”“人不相信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人在毁灭着人的道德。人相信业力轮报,相信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恶报,人干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20.
我常这样想,社会人生中,性也好,爱也好,都是很纯洁、很美丽的,可怎么在我们的一些报刊宣传中,硬是表现的那样令人作呕而不可思议。不要说对“爱情故事”的扭曲,即使是“性”与“爱”这两个圣灵的字眼都给玷污了,更可恶的是毒化了人文环境与空气,毁坏了一个又一个的梁上君子。在我看来,所谓真正的性爱无外乎两个内核:一是给人以生活乐趣与丰实;二是给人以追求与力量。性爱是一种动力与鼓舞,性爱是一种约束与激励,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用这个字眼一点也不为过)报刊,在许多的时候登载了许多相反的内容:什么被人强奸却感到从没有过的快感与亢奋,什么办公室里男男女女奸情ABC,什么见面两小时就上床、悔恨爱来得晚了,什么“公媳情”、“叔嫂情”、“一夜情”……人们都在咒说世风日下,又都在诉苦这来自于制度渊源。我却认为,这里面应该有制度的原因,但我们的报刊媒体就没有责任了吗?责任就在于胡编乱造不负责任,肆意污染不计后果。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报刊要宣传主旋律,要弘扬正气,我们的一些报刊做到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