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10,(5):20-27
<正>一、在过堂中培养随众习惯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可以实践。例如佛法跟我们过堂吃饭就有关系。什么叫过堂呢?从表面行相上来说,"过堂"就是佛教寺院里,大家  相似文献   

2.
广霖 《法音》2012,(8):44-48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  相似文献   

3.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世间呢?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  相似文献   

4.
我想佛法其实不同于其他的宗教,而是一种智慧的信仰。而且这种智慧也不同于世间的这种思想和知识,佛法绝对不是一种知识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我们能够开启这种智慧就能够明心见性、就能够超出轮回。如果我们好像在世间读书一样,只是运用,只是去积累很多知识,那么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因为,解脱不是积累知识可以达到的,不是说好像我记忆了很多佛教的名词,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就开悟了,不会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上期本栏发表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六祖《坛经》中的一偈。这是慧能大师对佛祖释迦牟尼“世间出世间法不二”这一法意生动的阐述。佛陀曾多次说到“世间法即出世间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应当明白这一道理,在世间证得佛法,并弘扬佛法于世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是不太理解的。对于佛教的经论有人以为太深奥而不愿问津;有的则以为它是让人逃避现实的理论;也有些人根本未接触过便视为迷信。其实,佛陀成道于世间,他对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是深刻理解的,而他所创立的佛教正是为了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获得大解脱。佛经除因古人用古文翻译需要作些注解外,含意都极为鲜明,且能直接启迪人生的智慧,利于我们的言行。本期我们从佛陀的《遗教经》中撷取一叶,希望读者能得到受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初学佛的人,应该怎样学习佛法、怎样跟上国家的形势、怎样做好一个佛教徒,是每个初入佛门的人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我觉得学佛就应以佛陀教导的信愿行作为自己信仰生活的重要基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原则为指导,世法与佛法融为一体,把爱国爱教的宗旨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7.
秦萌 《法音》2014,(3):24-26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家人无论是了生脱死,还是弘法利生都要立足于世间,以此为起点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所以,当和尚遭遇革命洪流的时候,心灵的泰然自若不能代替行动上的种种努力以应对世事无常,保证佛教在世间的生存和发展,对革命积极或消极的"参与"也就在所难免。今天,我们来重新倾听那些被抛入革命大潮中,甚至要被革命潮流"必然"  相似文献   

8.
话说四依法     
<正> 四依法分别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真理的意思。在我们坚定而固执地认为有相事物为唯一全部的时候,在佛法的视角里这是"世谛"。所谓"世谛"就是世间的真  相似文献   

9.
二、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 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 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 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2,(10):90
多年来,广东省佛教协会秉承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思想,弘扬"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优良传统,将慈善视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佛教自身的独特优势,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对多个公益慈善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12.
冰佛     
正为这篇寄语踌躇时,接到一位作者朋友的电话,告诉我他正拟写一文,叫“人在佛门外,心在佛法中”,说这是观察身边众生的结果——许多人未闻佛法,而其行却证于佛法。放下电话,心中便有些朗然之意。 常想生命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问不得的。六祖当年早就棒喝过:“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原来善追不得,恶亦逐不了。但善恶不思的本然自性到底是何情何景呢?  相似文献   

13.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佛法沉思录之二)胡晓光中道义是佛法的根本义,佛法于一切法都作中道观。所谓中道者,就是不落两边,但行于中,是为中道。中道义在逻辑上是一种辩证法,但它与世间哲学辩证法还有本质区别。世间哲学的辩证法尚属一种思辩,并且它没有脱离本体发生...  相似文献   

15.
佛法重实践而不偏于理论。佛法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空间是无边无际。佛法否认构成宇宙人生的第一因,所以它不主张探讨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最根本的原素。佛法是要解决世界人生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佛说过一则《箭喻经》:有一比丘名叫摩罗鸠摩罗,因佛不回答世间有常无常、有边无边等问题,就不想从佛修行而要离去。佛就对他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中毒箭,请来了除毒箭的医师。病人却问:医师姓甚名谁,身形长短,住在哪里,从何方来?毒箭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2,(7):6
藏传佛教界广大僧尼:藏传佛教素有护国利民、慈济众生的优良传统。前辈高僧大德"弘扬佛法度众生,无私奉献为祖国",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五世热振活佛、十世班禅大师等堪称楷模。藏传佛教以崇尚和谐,维护和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享誉世间。作为生活在当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藏传佛教僧尼,我们既是佛门弟子,也是国家公民,理当护国利民,一心持戒,潜心修行,弘扬佛法,服务信众。在此,我们倡议,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藏传佛教寺庙开展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希望广大僧尼积极参与,继承和弘扬藏传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1,(2)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佛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和果法,体现于文字记录即为经、律、论三藏。广义地说,凡与释尊本教不相违碍的善法皆可称为佛法,故历代祖师大德的言教及其它“世间微妙善语”也是佛法。世尊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又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增一阿含经》)至于是否是佛法,可以用法印来鉴定。但一般所说的佛法,只指由  相似文献   

18.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值此金秋时节,我很荣幸参加第二届中美加佛教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觉悟在人间"。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观音菩萨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当下,我们倡导佛教众生平等、慈悲圆融、中道和平的理念,弘扬观音精神,践行观音信仰,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甘露,化解人类生存与道德信仰的危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可谓责无旁贷,迫在眉睫。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11)
正公元2016年10月12日(佛历2560年),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代表齐聚东南佛国圣地宁波召开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会议围绕"法乳千秋,一脉相承"的主题,三国代表共同回顾了一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展望三国友好发展的美好明天!佛法之源,肇始天竺。释迦太子因见世间生老病死诸苦丛集而愿心悲切,志存超拔,苦修悟道,弘法利生,度人无数。释尊灭后五百载,佛法东传,依海陆"丝绸之路"而传入震旦。震旦佛法始  相似文献   

20.
佛陀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然而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体而设定的义理层次,经过世间的实践就发展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