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馨 《福建宗教》2002,(4):27-28
福建是一个民间诸神信仰相当多而且杂的地方。在福建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中,佛教高僧信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高僧信仰不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影响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形成十分引人注目的信仰文化现象。本文试就此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间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是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大宗教”的角度看,我国无疑是一个“宗教大国”,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中,儒学与民间信仰经常处于互动过程中,其间儒家知识分子因其社会地位、影响甚至个人经历兴趣等,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如确定民间信仰的边际、参与利用民间信仰并引导改造民间信仰等。儒家知识分子对民间信仰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民间信仰的内涵、形态及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好民间信仰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事。要正确处理好民间信仰问题,首先必须对民间信仰的现状有个正确的估计和了解。为此,我们到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进行了专门调查。一、北盛镇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我们主要对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民间信仰者的关系及组织状况、民众参加民间信仰的活动情况、民众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目的、民众在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方面的开支、民众对民间信仰的基本看法与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结构式问卷和走访调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于民间信仰中女神信仰的研究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日益增多,以女性神癨众多的闽台地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而广府地区的女神信仰历来比较兴盛,且颇具地方特色,如女神大多与水、婚姻生育、刺绣之类的行业相关。然而,相关学术研究却远不及闽台地区之盛。对包括女神在内的民间信仰研究关系到当代社会新型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在普通民众生活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文化传承的强大惯性。本文从民间信仰的概念、现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并就民间信仰研究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思考,认为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都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复兴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社会事实。对于该社会事实之形成原因,学界已有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因果解释。为了全面、深入地把握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首先纳入一种历时性维度,将信仰传承的惯习作为一种孕育着民间信仰复兴的基本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立足于现时性维度进行探讨,即把信仰结构的供与需两方面因素作为促成民间信仰复兴的重要原因来展开讨论;最后还将辅以一种动态性维度,即把灵验机制作为维系民间信仰复兴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此分析框架称为"三维模型",至于该模型的解释力尚需更多实证研究予以检验。  相似文献   

8.
儒家通过人的神化和神的道德化两个方面的造神运动实现了对民间神格塑造的影响。在鬼神信仰上的宗教伦理理性的价值取向是儒学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思想渊源,国家机器的神道设教和知识分子推动是这一影响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夷坚志》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祗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祗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民间社会权威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之仪式专家可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大类,前者以传统儒生为主,同时是民间信仰的总领或组织者;后者则直接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主持人或主祭者。本文试图从固有的研究论著中梳理出民间权威与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的内在关系,重点关注民间信仰三类仪式专家的身份及其神圣性即卡里斯玛的来源,用比较的方法梳理不同仪式专家如礼生、香花和尚、火居道士以及萨满等仪式专家之间的异同,进一步讨论他们与民间社会权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1979—1989年闽南民间信仰的复兴历程。透过文献资料的爬梳以及田野调查,笔者发现侨乡网络与两岸互动的深层影响。换言之,闽南民间信仰的复兴,主要是基于民间自发行为,以及地方当局基于诸多考量对此采取较为灵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浙东沿海岛屿民间宫庙信仰活动有其较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其中部分岛屿民间宫庙信仰活动发展及管理现状的调研。揭示浙东沿海岛屿民间宫庙及信仰活动的发展现状、社会历史原因,以及面对民间宫庙信仰活动迅猛发展的状况下.政府在管理上所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时期做好对乡村民间宫庙信仰活动的管理.引导民间信仰活动与社会主义相和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与佛道教发展息息相关却又独具特性,民间信仰的区域化既是民间信仰地域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更是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主题。本文以我国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福建为中心展开研究。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民间神明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南宋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佛道教信仰式微,民间信仰取而代之,并在民间神明的敕封总量与信仰取向上与内陆趋向分异。沿海神明信仰的区域化进程相应展开,明清时期尤为显著,进一步形成与内陆分散化态势明显不同的体系化格局,而这一体系化又是在"高层—低层"之间形成地域层级的转换中逐步实现的。这不仅是地域社会变迁的深层反映,更隐含着地域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内在关联中经常被忽视却又是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上海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与民间信仰、黄道婆信仰与上海的海派精神两个专题的探索,论述了下列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我国民间信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因为前者的使命就是保护与传承对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一部分的传统文化正寓含在民间信仰中。因此,我们研究保护与传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略研究其民间信仰的源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明初扶持正统宗教与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政策使庐山传统佛教信仰中心——东林寺由修复走向没落。而帝王在庐山的神灵塑造活动使天池寺骤然兴起,地方信仰在此基础上得到重构。明中后期,庐山天池寺的国家祭祀活动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天池寺成为新的地方佛教信仰中心。这一个案说明明初宗教依附于政治,神权从属于皇权的政教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强化宗教控制的过程中,庐山佛教信仰中心的空间转换与信仰重构使地方信仰成功纳入新兴王朝规制之中,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宗教及地方社会的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根植于民间,又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日益成为新渔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2009年5月,浙江省舟山市民宗局组织力量对全市民间信仰场所开展专题调研,重点选取了民间信仰场所较为集中、发展相对较快的新城临城街道和定海区城东街道为样本,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是土家族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自潘光旦先生以降,学者着力甚多,成就斐然;就研究范式而言,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大体上遵循着"信仰—事象"范式、"文化—象征"范式到"国家—社会"范式的嬗递路径。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既有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借鉴,使得研究流于表象,甚而不乏舛误;2.对土家族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忽视;3.社会与文化整体理念的缺失;4.对民众主位知识的遮蔽;5.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社会发展功能的缺位。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我省民间信仰历史悠久。仅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总数当数以十万计,在群众中的影响也超过现有的五大宗教。其宫庙及信众之多,覆盖面之广,为各省所仅见。我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主要分布在闽南的农村、集镇和沿海的山区。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社会现象,它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民间信仰是一个应予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被20世纪现代性话语否定的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其实内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因素,例如信众的主体性、理性及其信仰的世俗性等。在当代民间信仰的复兴与演变中,这些因素更逐渐增长、日趋强化。经由适当引导下的调整与变革,民间信仰能够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并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供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