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颂 《哲学动态》2023,(9):95-102
对“无穷过”的讨论广见于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哲学传统。在本体论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推导第一因;在具体概念和命题的讨论中,它常被用来作归谬论证。中、印哲学家如庄子、郭象、龙树、世亲等人都探讨过无穷过问题,脉络清晰。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学家如智俨、法藏等人将两大传统熔于一炉,提出“无尽缘起”说。近代哲学家章太炎基于其“齐物哲学”立场对此有所回应,提出了不同看法。无穷过问题在佛教中具有两重面向:在本体论上,因佛教无需建立第一因,故不存在无穷过问题;在具体概念辨析中,印度佛学运用“俱生相待的闭环”的论证方法来解决它,而华严宗则以“无尽缘起说”对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正> 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哲学是尘世的在对中国哲学所作的许许多多的概括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哲学更注重此生此世而不像印度哲学那样富于思辨。假如我们问,中国哲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是尘世的,人们可能告诉我们,它首先是人道的、以人为中心,它研究人的道德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当听到或读到这类概括时,具有批判性思想方式的人,就立即会提出反驳,或至少作出一些澄清。例如,就上述的概括来看,人们可以反驳说,印度哲学同样也是以人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3.
蒋劲松 《法音》2000,(5):34-40
“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就是佛教传到了西方。”──英国历史学家阿尔诺德·汤因比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应用美学研究中心成员、神经生物学家弗朗西斯科·瓦莱拉曾说过,“我们认为,对于亚洲哲学,尤其是对于佛教传统的再发现,乃是西方文化 中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它的冲击将会与在欧洲文艺复兴时对希腊思想 的再发现同等重要。我们哲学的现代历史对于印度思想一无所知,这是不 自然的,因为印度和希腊 不仅与我们共享印欧语 言遗产,还共享许多文化的和哲学的关怀。”[1] 在尼泊尔临近加德满都宁…  相似文献   

4.
"哲学"译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伟 《世界哲学》2001,1(3):60-68
中国之有哲学与西方同古。但是在历史上 ,中国人并不曾创造出一个可以统括上下古今各家各派哲学的总的哲学名称 ,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远自希腊以来 ,两千余年间 ,无论各家各派哲学学说如何不同 ,也无论各个哲学家对哲学的界说如何歧异 ,却始终以“哲学”(西方诸文字的“哲学”一词皆源出希腊文φιλοσοφι′α ,字义为爱智 )为其总称或通名。诚然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些名称如“玄学”、“理学”、“道学”等等 ,其思想内容确属哲学 ,与西方所谓哲学或哲学的某些方面是相近的。但是 ,如果说理学与道学或可谓同指而异名 ,而玄学与理学或道学…  相似文献   

5.
“人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处于中心地位的无非是两个问题,即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本质回答的是人是什么的问题,人的价值主要回答人生的意义,这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古代阿拉伯哲学并没有自觉地、系统地把人的问题区分为这两个方面,但阿拉伯哲学家只要论述人的问题,仍然是围绕着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的。阿拉伯哲学从其产生、发展就深受希腊哲学、东方古波斯、印度哲学的影响,因而,它的“人论”思想,也同时具备东西方的特点。一般说来,古代东方哲学着重探讨人生的意义,具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企图将哲学和其它科学区别开来,使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人。他认为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本文作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求知是人的本性” 大家都知道,古代希腊哲学以讨论本体论的问题为主,认识论所占的地位并不象在近代哲学中那么显著。但是,哲学既然是一门知识,要讨论它就不能不牵涉到认识的问题;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思想史杂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篇讲演稿中,作者谈到了中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一、中国的理性是确立人际关系的实用理性。中国的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有很大不同,希腊哲学对自然的思辨很突出,而中国哲学主要是政治论的社会哲学。孔子的儒学是氏族社会的政治产物;儒家讲的“修身齐  相似文献   

8.
日本,从事印度哲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简略的回顾。日本过去的印度哲学研究 1892年12月25日,原坦山(1913—1892)在东京大学日本中国文学系首先开了一门“佛典讲座”的课程;日本近代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但是,在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则是在20多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今日哲学应如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或印度哲学的人必须从固有的束缚中挣扎出来。我们提议 ,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认识应从孔子不思、不研究、故意或被迫留出的空白处开始 ;从孔子的下意识开始。孔子再生于今日肯定也是舍此路而无从。只有从这条路开始 ,我们才会了解为什么我们是那么地被孔子实践的“仁”、孟子的“义”所感动 ,和“行”、“义”的真正内容。它决不是几个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修、齐、治、平”的观念能够说清楚的。它能用在中国 ,同样能用在西方。西方哲学的束缚其实并不比中国古代哲…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似乎是个一般性的常识。然而,最近几年来的中国哲学界,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某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却试图对这个所谓的常识性观点发起挑战,倡导哲学应回归到它的本来含义,将爱智慧视作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即是智慧之学”,哲学教学的目的应是“转识成智”,即将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尽管在时下的中国哲学界,这还只是部分人的声音,但它具有渐趋增强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关涉的只…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圣教论》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白慧教授由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又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吠檀多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似较陌生,而对它的根本经典《圣教论》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版,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吠檀多”进行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中西皆有,不过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就早期历史发展言,西方的科学和人文原本是一家。早期希腊人以科学的态度来看人文的问题。希腊的哲学是科学的形态,其中包括了对人文问题的思想,也是科学性的。古代希腊人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自然”,也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人”。“哲学”是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这是“哲学”的“古典”传统。西方哲学的古典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黑格尔仍是如此:哲学以科学的形态对“自然”和“人”的各个领域,有一个理论性的思想体系,成为“知识”(科学)的“最高形态”。这个…  相似文献   

13.
“哲学”在鲁汶大学是很重要的一门课:新生入学,都要求选修一门“哲学概论”。尽管名为“概论”,但这门课事实上将所有非西方文化的内容都排除在外。虽然这门课并没有被称为“西方”哲学概论,但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哲学就是西方的东西。因为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无须任何进一步的解释。然而毋庸置疑,中国是从完全不同的预设出发的:许多大学的哲学系都有一个分科,主要研究中国哲学,类似于那些讲授西方哲学甚至讲授印度哲学的分科。没有一个中国的大学仅仅讲授中国哲学而不讲授其他哲学,更不必说在“哲学概论”的名称之下了。这种情况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一词对中国学人来说,是舶来之语。哲学这一学科也是在近代中、西学术的冲突与交融中逐渐构建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学人对哲学的理解与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外来术语,到理解诠释,再到确立自身的哲学体系的过程。追溯中国学人对哲学的认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中国近代哲学学科的建设思路及其某些特点,对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印度的宗教五花八门 ,思想错综复杂。印度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阿特曼”作为印度思想信仰的一种 ,是奠定印度有神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思想来源。它既是宗教的立宗之本 ,也是哲学交锋的焦点所在。历史上除了顺世论及佛教等少数几种宗教哲学外 ,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或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古往今来 ,印度的思想界斗争异常激烈 ,人们对“阿特曼”的认识 ,总…  相似文献   

16.
希腊人的空间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概念上的准备1.空间经验与空间概念空间经验是人类普遍都具有的,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具体的空间关系的意识,比如方位的经验: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内在外等等;再比如距离的经验:远近高低等等。当我们说“希腊人也是人,当然也有空问概念”时,我们其实想说的是,“希腊人既是人,当然就有空间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 “春雨贵如油”。读了紫竹编、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纵横谈》,心田里真感到淋了一场春雨。雨并不算大,但它是春天的雨,带来生机的雨,催青换柳的雨,令人酣畅沁心。一最使我感奋的是“序”。序的一开头就说:“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和人组成的社会,它反复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人生理想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理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压倒一切的。因此,人生哲学就构成中国传统哲学中内容最丰富、思想最深邃的核心部分,其他问题都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中国哲学的特点在这里,它的优点也在这里。以往的许多哲学史著作,习惯于拿西方哲学的框架和范畴来割取中国哲学史史料,往往冷落了人生哲学,使中国哲学的特色和重心隐埋不显,这是教条主义给  相似文献   

18.
勿庸置疑,阿拉伯哲学有多种来源,其中有希腊的,波斯的,印度的,叙利亚的……。但在我们看来,在这些来源中有两个是最重要的,即希腊的和伊斯兰教的。我们将在本书的第三章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如何翻译成阿拉伯文的,最重要的译著是什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谁。一、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理智阿拉伯人在他们与希腊文明接触以前,没有专门的哲学,甚至没有哲学的概念。这就说明,阿拉伯哲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写唐三藏上“西天”,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而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唐三藏还是位逻辑学家,这就很少为人所知了。从历史来看,逻辑学有三大源流:印度的因明、中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唐三奘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正是与佛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印度古典逻辑——因明学。一、从“西天”取来因明之学  相似文献   

20.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知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说过: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他自己就是坚定的、毫不妥协的、酷爱真理的人,无私无畏地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作,忍受痛苦”。这位真理的“献身者”一心为大家讲述真理,而这就是他在达到耶拿以前业已醖酿成熟的知识学。费希特把他的哲学叫做“知识学”。赖因霍尔德试图对康德体系作某些修正,但正如费希特指出的,他的哲学“没有别名”,没有留下明显的印记。重要的是找到名称!“知识学”表现这样一个含义,即康德的不幸在于缺乏严格的、系统的科学性。“知识学”排除这个缺点,它把哲学变成“一切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