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关于being的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的看法出发的。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的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的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的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些新的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的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的理解;关于"是"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的,即从being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中的being(Sein)究竟是"是"还是"存在",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主要是理解问题.探讨译文中的问题,对现有一些译文提出质疑,实际上还是在探讨应该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理解西方哲学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语言和逻辑,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讨论如何理解西方哲学,则还需要更多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研究与术语的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的基础是理解,离开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研究必然会出现问题。而正确理解原文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拒绝先入为主之见。本文以对"being"概念的翻译和讨论为例说明,学界以"存在"来翻译"being"产生了若干问题,导致对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文本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误读或过度解读。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种先入为主之见:将"being"理解为"存在"。我试图阐明这种先入为主之见产生的缘由和带来的问题,与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展开商榷和讨论,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西方哲学翻译和研究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和海德格尔哲学中,Sein一词在一般的意义上被称为Seinüberhaupt,它既可以作逻辑的(logisch)运用,充当逻辑系词Kopula,也可以作康德所说的"绝对的断定",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上的"(ontisch)运用,此时的Sein在断定一个对象的客观存在,因而与Existenz(实存)的含义相同.Sein überhaupt和作为逻辑系词Kopula的Sein都应该翻译为"是",但作绝对断定或表示存在的Sein,翻译为"存在"或"实存"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术界对于德文的Person和Personlichkeit这两个词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译法,因而导致了在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的经典文献的翻译中,涉及这两个概念的地方往往出现令人困惑的混乱局面。关键问题在于应该对Person一词最初在康德那里的准确含义进行细致的梳理,它不能被理解为一般的"人"、"人身"、"个人",而必须将其理解为"人格";相应的Personlichkeit则应为"人格性",它是人格的纯粹理知的属性。用这一理解来考察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相关论述,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Sinn"与"Bedeutung"这两个词开始得到研究和讨论。但各个译本对这两个词的翻译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者们对这一讨论的参与。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中译本翻译状况的考察,指出这两个词的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澄清不仅能够维护原文的严谨性,而且明确了"Bedeutung"在康德的真之理论中所起到的作用,此外,对康德先验哲学作某种语言哲学或符号学理解的前沿讨论也因此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苏庆辉 《世界哲学》2016,(3):106-113
在处理可知性悖论时,学者们似乎口径一致地将"可知的"理解为一个模态词"可能"加上"知识"(为讨论方便,在此省略认知主体与时间),并且以类似的方式处理模态词"可能"。不同于大部分的学者,M.法拉(M.Fara)使用能力的概念来理解"可能",并发展自己的理论。本文延续法拉的想法,但不同于法拉,采取虚拟条件句来理解"可知的",亦即"p是可知的"会被分析成"若如此这般成立,p会被知道"这样的条件句。在这样的分析下,我们可以更清楚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究竟在哪,并且理解为什么反实在论会受到可知性悖论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本文集中讨论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的翻译与理解问题.作者利用古典语文学方法详细阐述了DK-B1的若干文本问题,在总结西方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 (logo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表示赫拉克利特个人的"叙述"或"教义",而且表示超越的"理性"或"法则".赫拉克利特呼吁人们理解 ,洞察存在者之本性和真相,追求智慧而脱离愚昧,这是真正哲学式的召唤.  相似文献   

9.
本文集中讨论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的翻译与理解问题。作者利用古典语文学方法详细阐述了DK-B1的若干文本问题,在总结西方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Λγο(logo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表示赫拉克利特个人的"叙述"或"教义",而且表示超越的"理性"或"法则"。赫拉克利特呼吁人们理解Λγο,洞察存在者之本性和真相,追求智慧而脱离愚昧,这是真正哲学式的召唤。  相似文献   

10.
"实存"一词是"existence"或"Existenz"的翻译,前者可追遡到有关"existentia"(存在)与"essentia"(本质)等讨论,后者是20世纪欧陆哲学最重要的关键词,如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等的"Existenzphilosophie"(实存哲学)及后来萨特的"existentialisme"。有学者把"existence"译作"存活",强调人的"活生生""活着"或"活动"等意味,颇有创意。但在汉语里,"存活"一般解作生物学的生存,如禽畜的"存活率"或癌病患者的"存活率"等,把"Existenz"译作"存活"恐怕未见其利先见其弊。本文的主要目的并非探讨海德格尔哲学翻译问题,而是探讨"实存"这个日韩哲学界定译背后的思想,特别是九鬼周造的实存哲学。九鬼是"实存"这个译语的创造者,并著有《实存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等论文。九鬼的哲学可以让我们重温欧陆哲学在东亚的发展,亦可以让我们反思"实存哲学"。  相似文献   

11.
李哲 《宗教学研究》2012,(3):183-190
"X-■"结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固定短语结构,它由■,即"女儿"(daugh-ter)一词与其它名词(多为专有名词)或复合名词叠加而构成。对于这一希伯文短语的语法分析,学界的观点从最初的"从属关系",到"同位结构关系",再到"性质描述关系",前后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而,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圣经》对该结构的翻译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该希伯来文短语的语法结构着手,详细分析该短语在整个语句中的含义,试阐发其语法关系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学特征及其神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法无自性"自相矛盾,致使此命题不能成立.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实践哲学语境中,尤其是在现代政治哲学、法哲学语境中,Legalitt与Legitimitt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处理Legalitt与Legitimitt的关系问题,既是理解现代政治问题的关键,又是理解现代政治哲学、法哲学问题的关键。因而,深入讨论Legalitt与Legitimitt的翻译和理解问题,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国内学术界,关于Legalitt与Legitimitt有着不同的翻译(例如:合法性与正当性、正当性与合法性、合法律性与合法性),从而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合法性=合法律性、合法性=合理性≠合法律性、合法性→合法律性)。在综合分析从M.韦伯到C.施米特、从基希海默到哈贝马斯关于Legalitt与Legitimitt的关系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1)Legalitt与Legitimitt最好译为"合法律性与合法性"——这既有词源学依据,又有文本学依据;(2)"合法律性"(Legalitt)是"合法性"(Legitimitt)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3)即使"合法性"被称为"合法律性"时,"合法性"(Legitimitt)与"合法律性"(Legalitt)既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的传统的核心和基础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Being(希腊文的动词einai及其动名词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动词不定式to be和动名词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etre),是西方哲学的中心范畴.从古到今的西方哲学充满了Being的意义的辨析和改变.在西方哲学史上,Being有各种不同的意义,任何固定的意义都被颠覆,被颠覆的意义又被更正和修改.Being的意义的每一次变动都伴随着形而上学体系的新旧交替.由于Being的意义的复杂性,西方哲学界多次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其中也包括如何用现代西文翻译希腊哲学中与einai相关的术语的问题,但至今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人的知觉来实现的。人们活在世界上会接触或看到各种事物,理解的,不理解的,都存在他们自身的美。这些事物需要人们发现他们的美。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含义,就不能理解它们,欣赏它们。所以,在艺术创造中,要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发现并理解作品中的美。  相似文献   

16.
在希腊哲学里,"凯洛斯"(Kairos)一词具有特殊的时间含义,这种含义被后来的基督教神学运用到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中。而在中国哲学里,与"凯洛斯"可以约略对等的汉语词汇是"几"。宋儒周敦颐释"几"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这一词也构成了中国许多神秘学,譬如星象、占卜、堪舆等学问的核心概念。牟宗三把它等同于佛家的"缘起"(Pratitya-sa-mutpada),其实在印度,的确有构成缘起关系的"显现者"(Sambhuti)与"非显现者"(Asambhuti)的概念,而印度教的"瑜伽"就具有联结人与神圣者的功能,从而获得解脱,而其"妙机入微"所借助的正是"凯洛斯",或曰"几"。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广义的物活论者(Animist),与其他物活论者不一样,他不认为灵魂存在于万物中,而认为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活的事物中.他的灵魂概念与我们现在的观点也不一样,他认为植物是有灵魂的.灵魂(soul)在希腊语中是"psyche",即生命的原则或生命的原理,在拉丁语中被转译为"anima',它是使活的事物与非活的事物相区别的东西.他又把它叫做"生命的原理"(entelechy).  相似文献   

18.
在海德格尔之《存在与时间》中,"缘在"(Dasein)的"真理"(本真状态)与"非真理"(非本真状态)乃是两个关键性的词语。但是,关于它们的确切含义及其思想意义,海德格尔自己在该书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交代,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迷雾重重。本文试图借助于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它的"前理论"和"动荡"这两个基本特征),来澄清如何理解《存在与时间》中"缘在"的"真理"与"非真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术语:endliche heilige Wesen。按照流行的译解,这是指与"无限的神圣存在者"(神)相对的"有限的神圣存在者"。关于该术语,国内学者有如下几种理解: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所有人;达到最高道德阶段的智者或圣人;康德宗教学著作中的耶稣或圣人理想;人和天使;天使。但是,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偏离了康德的比较框架,未能准确把握endliche heilige Wesen在道德状态上的超人性,以及相对于人类道德进步的终极意义。笔者认为这个术语应该被翻译和理解为"终极的神圣存在者"。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郭象哲学中极为重要而又内涵复杂的一个概念。它在不同的话语场合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需要区分语境进行解析。透过含义的多样性,也可发现郭象有一根本理解,即"自然"作为事物活动的普遍形式,意味着事物的活动既非由于他者作用,亦非出于自我故意,而是自发地由其本然在发展。这反映了郭象对万物生成及其存在发展的基本看法,由此可对其他重要概念,诸如"自生""独化""玄冥"等作出更充分的理解。郭象经常在"天""人"语境中阐述"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一些通常属于"人为"的情况却被归为"自然"。问题在于,"自然"的尺度本来是模糊的,郭象利用了这一模糊性,拔高"自然"的尺度以涵括更多的人事。由此来看"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更充分地发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