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已有研究考察了建言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 然而探讨情绪影响建言的研究则是新崛起的一个方向。文章一方面从情绪影响认知信息加工最终影响建言决策的微观角度来分析情绪与建言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组织行为研究的宏观层面探讨情绪与建言关系, 并以情绪事件理论、情绪循环理论和情绪反馈理论为基础, 结合情绪研究的相关文献, 对员工情绪产生的几大来源, 员工情绪对建言决策的影响, 建言者的情绪对被建言者(建言对象)的情绪影响, 员工建言被采纳与否等几个涉及情绪的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 并构造了建言行为情绪机制模型; 系统地揭示了整个建言行为链上伴随的情绪机制, 并对恐惧、希望、心理安全、后悔等情绪对建言的影响作了示例分析。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根据情绪发生于跨期决策过程中的时间, 可以将其分为决策前情绪、决策中情绪和决策后情绪。目前关于情绪与跨期决策的研究, 尤其是决策前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研究, 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揭示现象的阶段, 较少有研究直接验证其中的影响机制。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的手段从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行为机制和神经机制, 将有助于加深对跨期决策心理机制的理解, 并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情绪以做出更满意的决策。未来研究还需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生态效度, 如考察动态情绪、日常情绪和复杂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并在情绪干预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情绪与决策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该文对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排斥情绪的影响作用,研究者们热衷于建立理性决策的数学模型;自Kahneman和Tversky提出前景理论后,产生了以预期情绪为主的后悔和失望理论,以及主观预期愉悦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可以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可以直接影响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4.
苏彦捷  马天舒 《心理科学》2014,37(4):985-992
研究通过最后通牒任务,考查孤独症儿童在公平任务中的决策,以及心理理论和识别自我/他人情绪对决策的影响。29名孤独症儿童和三组对照组儿童参加实验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在任务中面对不同分配比例的接受率(2:8、3:7)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理论能力和自我情绪识别都与决策存在相关:当处于不公平的情况下(1:9、2:8、3:7),通过心理理论任务的孤独症儿童才会拒绝接受不公平分配,儿童也会感觉到不高兴并且做出拒绝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两个模拟量刑实验,具体考察了案件无关情绪和案件相关情绪对法官量刑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案件无关情绪显著影响法官量刑。法官在悲伤情绪下所判刑期短于中性情绪,愉悦和愤怒情绪与中性情绪下刑期无显著差异。案件相关情绪显著影响法官量刑,法官同情情绪下刑期更短,厌恶和愤怒情绪下刑期更长。性别对法官量刑无显著影响,从业时间对法官量刑无显著影响。性别和从业时间对案件无关情绪和相关情绪诱发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梳理决策的情绪理论入手, 在综合几种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瞻性情绪作为社会风险信息源”的假说。前瞻性情绪是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对决策选择的预期而感受到的, 进而影响决策行为的情绪。社会环境下的风险事件具有突发和稍纵即逝的特征, 如果一个公民对这类风险事件做出反应, 其结果的概率难于量化。在这种情况下, 前瞻性情绪能够为决策者快速提供有关信息, 并形成对决策预期结果严重性和可能性的综合表征, 从而成为公众场景下风险决策的有效线索。不同前瞻性情绪的组合在面对社会性风险事件时具有针对性的作用。近年来在文化比较中对于面子、荣誉和尊严文化的划分, 也为我们研究文化的情绪特征和行为效应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拟通过四项研究和多个实验探讨前瞻性情绪如何影响公众场景下人们的风险应对行为, 并对三种文化的情绪特征进行比较, 探索情绪性决策中个人因素、群体因素、及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决定公共场景下风险决策(如亲社会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期望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晓明  谢佳 《心理学报》2012,44(12):1641-1650
本研究旨在探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在被试进行决策前, 分别采用图片和短片诱发其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偶然情绪,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选择任务, 并从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两个角度考察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 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 与正性情绪相比,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而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正性情绪,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采用更深入的加工策略, 增加了决策难度, 进而提高了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8.
情绪对个体判断和决策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金杨华 《心理科学》2004,27(3):705-707
情绪对个体判断和决策影响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情感启发式、决策情感理沦等为研究情绪对个体判断和决策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近期提出的“风险作为情感”假设为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沦框架。此外,个体差异比较、时间压力以及信息激起为研究情绪在个体判断和决策中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平  郑建君 《心理学报》2009,41(6):481-491
为探究情绪在危机情境下对决策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影片诱发实验情绪,运用实验室实验考察了以情绪变量为主导、包括性别和任务难度等在内的相关因素对危机决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随着危机决策任务难度的增加,个体用于决策的时间显著增长,且性别与情绪类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交互作用;(2)在危机情境下,男性的产生新方案率明显高于女性;(3)男性被试对危机决策过程的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且情绪与难度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显著;(4)个体对于自身危机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在性别、情绪和难度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评估倾向理论, 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特定负性情绪(愤怒)对延迟折扣的影响, 并探究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愤怒情绪对延迟折扣的影响, 结果发现, 愤怒组被试的延迟满足倾向显著强于恐惧组和控制组。实验2采用实验因果链设计考察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愤怒情绪影响个体延迟折扣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愤怒情绪可以有效增强个体的确定感和控制感(实验2a), 同时确定感和控制感能够增强个体的延迟满足倾向(实验2b)。实验3采用中介测量设计考察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愤怒情绪影响个体延迟折扣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愤怒情绪影响个体延迟折扣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进行跨期决策时, 体验到与确定感和控制感有关的偶然愤怒情绪会增强其延迟满足倾向。本研究对探究特定负性情绪对个体延迟折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决策研究领域日益重视情绪的作用,情绪的认知评估理论、道德情绪理论及动机维度模型等新兴情绪观使研究者对决策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出现了解释情绪在各类决策中作用机制的理论成果:情绪浸润模型、风险决策感知与评估双系统模型、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神经情感决策理论。未来尚需加强作用机制的验证研究,从情绪具身角度进行思考,基于知情交互的角度整合理论体系,重视神经生理机制理论及模型建构。并简要分析了理论成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66名应届或往届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何小蕾(2004)修订的情绪智力量表和信息板技术探讨了决策时限、选项数量及情绪智力对职业决策过程中线索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影响职业决策过程中各条线索的平均点击次数和平均加工时间,说明完成信息板任务过程中被试加工线索的策略会因为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情绪智力水平对职业决策中的信息搜索模式有显著影响,高情绪智力水平者倾向于采用基于选项的复杂搜索策略;(3)情绪智力的各维度对职业决策中信息加工的平均决策时间、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管理情绪、表达情绪对决策时间和搜索深度均有显著影响,理解情绪对决策时间有显著影响,利用情绪对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有显著影响,而情绪发展对决策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发稳  丁颢 《心理学探新》2011,31(3):244-248
采用自编亲社会行为决策材料,以行为决策对象的被选频次为指标,通过对65名男女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1)在阈上和阈下的"图-词"启动范式下,均存在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且实验性情绪变化明显。2)在正性图片启动下,自尊水平和情绪效价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均无显著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低自尊个体在负性情绪下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存在显著性差异;行为决策对象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与自尊水平、情绪效价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在负性图片启动下,自尊水平、情绪效价、行为决策对象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均无显著影响。3)总体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决策受自尊水平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影响,也受行为决策对象及其与自尊水平、情绪效价的三次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大伟  胡艺馨  时勘 《心理科学》2014,37(2):383-387
研究考察了先前情绪和过度自信对灾难事件后继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先前情绪的主效应显著, 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的个体在灾后风险决策时更加倾向于风险寻求;过度自信的主效应显著, 高过度自信比低过度自信个体在灾后风险决策时更加倾向于风险寻求。(2)先前情绪和过度自信水平交互影响灾难事件后继风险决策。高过度自信者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更倾向于风险寻求; 消极情绪状态下过度自信水平不同的个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博弈决策是指“在包含利益相互依存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的博弈情境中所进行的行为决策”。博弈决策自进入心理学研究后已成为决策心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述评了博弈决策的影响因素及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加强内在机制研究与综合理论模型建构、改进和完善研究范式与加强对多种范式的考察、加强相关认知及情绪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加强对语言等影响因素的跨文化与文化间比较、加强应用与训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周佳  马剑虹  何铨 《应用心理学》2011,17(2):160-168
人类的决策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理性的和认知主导的过程,因此在决策研究中,任何形式的情绪都被避免。最近,一些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情绪是人类决策中的一部分,它不可以与认知分析过程相分离,并且有些时候,情绪甚至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躯体标记假设就提供了一个情绪如何影响人们决策的神经解剖和认知的框架,其核心为决策受躯体状态(或标识信号)所影响,躯体状态来源于生物调节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过程。该文章介绍了何为躯体标记假设,躯体标记假设的实验研究,以及研究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爱荷华博弈任务(IGT)是一项检查情感性决策机制的常用实验范式。据此, Damasio等人提出了躯体标记假设(SMH)解释情绪影响决策的神经生理机制。近期, 大量研究在IGT究竟是模糊决策还是风险决策、与情绪和认知的关系、与工作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关系以及IGT的神经网络与分子遗传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结果显示, IGT加工的早期由模糊决策主导, 情绪性躯体信号对引导决策选项的偏好可能起关键作用, 后期则倾向是一种风险决策, 认知评价和预期对选项偏向逐渐占优势; IGT与工作记忆的加工成分有相互重叠, 也需陈述性记忆的参与; IGT的加工不仅依赖于杏仁核、腹内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等组成的情绪脑网络的活动, 还与背外侧前额皮层、海马、腹侧纹状体、岛叶皮层、辅助运动前区、扣带回皮层等许多脑区的活动有关; COMT和5-HTT的基因多态性会调节IGT相关的决策加工。总之, IGT是一项需要多重神经系统协同活动的决策加工任务, 且模糊与风险决策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焦虑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情绪, 对人类的决策行为能够产生显著影响。探讨决策研究的重要领域--奖赏学习,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焦虑情绪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过往研究者较少关注焦虑对奖赏学习的潜在影响, 而且已有研究在实验技术和任务范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奖赏学习概念的复杂性, 为了全面地考察个体焦虑水平与奖赏学习的关系, 本文作者建议设置不同类型的奖赏学习情境, 例如概率学习、联结学习、逆向学习和社会学习等。在上述各类不同任务中, 个体焦虑水平对奖赏学习能力的影响模式可能并不一致, 有待研究者们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5,(6):1377-1383
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框架效应作为一种决策中的非理性偏差, 其年龄差异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总体来说, 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医疗和经济决策领域中具有不同的框架效应特点, 且主要表现为强度和类型上的差异。老年人的框架效应主要受到决策情境、个体认知、情绪及认知神经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不仅要继续探讨老年人在不同领域中的框架效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还应该从老年人的其他个体特征、实验材料与设计类型、解释机制研究以及拓展应用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