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与他的人学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纵观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其中的确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我不同意张奎良先生在《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把这三个阶段分别界定为理想的人、现实的人、人学理论的新升华的观点。在我看来,张文忽略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内在的逻辑结构、把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动力和过程简单化了,并因此在马克思中期、晚期人学思想的理解上出现了一点偏差。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药观点,并以此与张奎良先生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完成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影响深远。和辻哲郎建构起"人间伦理学"思想体系,即是日本近代伦理学接受和转化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典型例证。和辻伦理学完成了日本近代伦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即由以往对个体道德意识的研究转变为对形成那些意识的人的社会存在状况的研究;其核心基本概念"人间"和"间柄"所表达的人观即是:现实的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交往关系的多样性决定着现实中人的存在与行为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等著评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一○○○九一(一)近年我国兴起的人学研究思潮,其主旨在于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并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核心的哲学理念。为此,我国许多学者开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体...  相似文献   

4.
兹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作一简介。一、关于人的本质命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并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一种在国内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那里常见的看法,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本主义色彩较浓,后期(特别是《资本论》中)则陷入了普遍主义,取消了人(个人)的地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表面的。在我看来,马克思早期和后期没有根本的改变,一直是以人作为他研究的中心,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学,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他的早期手稿一样,是“经济学—哲学”著作〔1〕。所以,正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都是哲学著作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真正…  相似文献   

6.
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辉明 《学海》2002,(2):16-20
人道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源渊流长 ,其影响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深刻。可以说 ,除马克思主义之外 ,它是最具影响的一种社会学说。在当代 ,一些左翼政党和学者提出 ,要挖掘马克思学说中的人文因素。这里所说的马克思学说中的人文因素 ,是指马克思关于人、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自由平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这些重要思想。概括地讲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即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的学说的主要理论形态是人道主义。因此 ,我们今天研究人学必须深刻理解人道主义 ,包括历史上…  相似文献   

7.
<正>就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维度来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试图用人本主义的主体性话语来批判斯密、李嘉图所肯定的社会经济现实,这是一种人学现象学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8.
高清海提出人之"类"(Gattung)规定的土壤是德国古典哲学,因此对他的"类哲学"的考察需要将"类"概念纳入到从费尔巴哈、施蒂纳再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中,从这一思想脉络中去说明"类"概念作为人之规定的意义。同时,马克思和高清海的"类"规定的核心,在于从个别性出发去说明与普遍性的统一以及从个体出发去解释"类"的生成,这是他们在人之"类"规定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其中,黑格尔的人的自我形成思想对他们以劳动实践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高清海的"类哲学"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入人学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中心,向来注重对人的研究探讨,因此虽无完整形态的人学,但人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关于人的理论也异说纷呈。本文试对法家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演变轮廓,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艺术思想以文学创作、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三条主线构建起科学无神论反思的艺术批判逻辑。诗歌等文学创作表达出马克思对神、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情感的认知,其中自觉的神性批判展现了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早期萌芽。从哲学性、实践性、社会性等属性出发,马克思基于理论层面的科学阐释规定了艺术的“去神性化”本质,以此为基础使艺术从神性复归到人性。同时,马克思通过艺术生产为艺术与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建立联系,艺术生产的实践批判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剥削本质,借此表明艺术作为人的生产方式而非神的工具的科学无神论立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完成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民本观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学观。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入人学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中心,向来注重对人的研究探讨,因此虽无完整形态的人学,但人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关于人的理论也异说纷呈。本文试对法家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演变轮廓,作一初步的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兴起法家是战国末期的重要学派,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人,是法家思想的先驱。战国初期的李俚,是法家思想的实际创始者。吴起、商秧、…  相似文献   

13.
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关于人性、人的本质和人道主义的讨论 ,到 80年代中后期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再到 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所谓“人学”热 ,中国哲学界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基本的共识是 :人也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哲学中 ,并不存在所谓“人学的空场”。不过 ,上述研究基本上还只是看到了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对象意义 ,还没有把它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内在理论维度去理解和确认。俞吾金教授在《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光明日报》2 0 0 1年 2月 6日。以下简称“《俞文》”)中提…  相似文献   

14.
全国报刊部分哲学论文索引(1992年11月26日至同年12月30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刘吉/文汇报.1992,12·11马克思异化思想之正本清源/毛毕华/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2,4.139—147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实现观/袁祖社//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西安).1992,4.8—14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考/熊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贵阳).1992,4.20-33马克思论宗教掌握世界的方式/宋百成/五台山研究(太原).1992,4.3—6论马克思的宗教理论/贾海英//社会科学辑刊〔沈阳).1992,6.13—15论新、旧唯物主义与人的本质两种异化的关系/$宝信,肖新生//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5.20—25恩格斯1844年的人学观:兼评人道主义的马克已与科学主义的恩格斯的对立说/祝大征//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西安).1992,4.3—7毛泽东为民族的“人和”精神/陈金龙斤毛泽东己想研究(成都).1992,4.48—52毛泽东应用哲学的本质内涵及其意义/唐志龙V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武昌).1992,三.豆13一117试论毛泽东的道德哲学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社会交往的作用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说明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一、社会交往是人的类本质形成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重要论断,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  相似文献   

16.
李鹏 《学海》2006,2(1):137-142
马克思哲学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的思辨现象学思想的互释表明:思辨现象学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回归实践的倾向,但在现实意义上却没有实现这种指归;思辨现象学在纲领、直观、世界、实践等方面脱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理式地指向哲学逻辑的根据;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实践还原与实践直观对哲学逻辑的前提发问的根本转换而扬弃了思辨现象学的缺陷,赋予现象学以现实的存在学和历史学的纬度,确立了一种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具有本真“同一性”的科学实践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唐正东同志《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徐亦让同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人为本”》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张奎良同志《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张奎良同志又以《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作了针锋相对的驳辩,形成了去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讨论的一个小小的高潮,颇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康正东指出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期”和“晚期”的区分,误导读者以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正确的。但是,唐文以“面向现实”、“面向理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剖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整个哲学时说过,《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如果联系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研读、评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的《精神现象学》,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哲学革命变革的起源,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容和本质的一把钥匙。这是  相似文献   

19.
(一)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传统观点存在这样一种理论倾向,即为了维护历史的客观性形象,对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等社会存在的基础性构成因素做了物化的非主体性的理解,历史规律也被视为纯客观的、脱离主体而孤立存在的东西。这种历史观念,缺乏人学底蕴。实际上,马克思自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是立足于人本身来理解历史的。他曾明确指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本质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蕴含着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唯物史观的真正前提…  相似文献   

20.
任剑涛 《孔子研究》2023,(5):5-20+157
儒家人学旨在对“人是什么”做出回答。这一回答,循宗教与世俗两个向度展开。以前者论,神(天)人关系构成一条主轴;以后者言,人的德性本质构成另一条主线。理解儒家人学,需要同时沿循双线索进行交错观察。从总体上讲,儒家人学起自宗教溃败与政治勃兴之际的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危机。因此,神(天)人关系成为儒家人学的一贯主题。由于儒家人学形成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让其成为政治失序的一种人学反应结果。儒家人学由此充分呈现出积极作为的人,如何应对“天不言”情况下的行为主动性建构的特质。直到政治失序危机过去,神(天)人关系再次成为关于人是什么的平衡性主题的时候,儒家人学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方才水落石出。如此,儒家人学在天何言哉、天人相分与天人之际的三个复调主题上,呈现其完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