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形推理任务中儿童策略获得的发展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宏  沃建中 《心理科学》2005,28(2):314-317
运用微观发生学设计对30名6岁儿童在矩阵填充任务中策略获得的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从策略获得点前的错误类型分析,这个阶段主要是元认知机制起决定作用,图形推理的策略获得是一个渐进过程;(2)从反应时的变化趋势分析,元认知机制仍起决定作用,而在策略获得后期,联结机制代替元认知机制起决定性作用;(3)从自我解释中提到的维度分析,也表明元认知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联结机制在某些题目维度上已经逐渐“竞争”超过了元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2.
不同推理水平儿童在图形推理任务中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矩阵填充任务为材料,以眼动仪为研究工具,以3~6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图形推理中儿童推理过程的特征和策略使用的差异,以及推理能力高低组儿童完成图形推理任务的眼动模式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8岁以上儿童已经具备解决矩阵填充任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高低水平组儿童在解决任务的能力水平上存在差异,高水平儿童的反应时较快、正确率较高;(2)在儿童推理的过程中,不同维度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层次:对形状、颜色维度的识别最容易,对大小维度的识别次之,对方向维度的识别最难;(3)高低水平组儿童获得策略的时间进程不同,差异主要产生在推理开始后的5~11秒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水平组儿童对方向这一较难维度的识别和正确答案的识别都快于低水平组儿童,体现了高水平组儿童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个体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一至六年级儿童145名为对象,根据项目中图形关系的规则,把瑞文测验的项目分成6类,选择出14道题目为实验材料,探讨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的个体差异.结果发现,数学能力不同的小学生在解决简单图形推理问题时,基本上使用知觉算法策略,没有表现出差异.但在较难图形推理问题时差异显著,中高数学水平儿童主要使用分析策略和知觉分析策略;而低数学水平儿童基本上使用知觉匹配策略;除了格式塔类型的题目以外,推理水平高的儿童在解决这五类题目时主要使用分析策略和知觉分析策略,而推理水平低的儿童主要使用知觉匹配策略;推理水平高的儿童在解决较为简单的图形推理问题时的策略使用很集中,随着题目难度的加大,策略变得越来越分散,而推理水平低的儿童则无论题目难易如何变化,他们的策略主要使用知觉匹配策略,而且表现出随机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我们修订的瑞文推理为材料,对145名儿童图形推理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在解决图形推理问题时使用六种策略,它们分别是分析策略、不完全分析策略、知觉分析策略、知觉匹配策略、格式塔策略和自主想象策略;不同年龄儿童在解决不同类型题目时的策略使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决数量规则题中,知觉分析策略在整个小学儿童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在解决加减规则题中,分析策略占主导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小学二年级开始出现图形推理能力发展的飞跃,二年级儿童开始能够同时观察到两种规则,五六年级儿童更能够不受题目形式的影响.而是从本质上把握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5.
儿童最初词汇的获得及其过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萍  许政援 《心理学报》1993,26(2):85-92
本文追踪研究了两名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过程。结果表明:在儿童最初语音发展过程中,所发出的音节日益丰富、分化,产生了连续音节,随意性和指向性逐渐增强。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过程,是连续音节逐渐被有指向的词取代的过程。根据连续音节和有指向的词的比例及沟通作用的变化,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过程可分为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两名儿童的最初词汇在其词类构成和功能意义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结合两名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本文还初步探讨影响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因素——言语中枢和言语器官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并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机选取小学4~6年级被试86名,从辅助策略、比例推理策略的策略选择和策略效用三方面,通过五种类型的天平任务考察儿童比例推理策略的表现。结果表明:(1)儿童最常使用手指动作辅助加工基本数量信息。辅助策略的使用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五年级开始使用出声思维,反映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2)在正式学习比例知识之前,各年级儿童都能使用两种以上策略,也能根据任务难度自发产生新策略,具备策略选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其中,三个年级均能使用定性比例推理策略(双维策略,IIIA策略,补偿策略),表明儿童初步认识了距离和重量两个维度的共变关系。此外,六年级儿童能使用\"运货车策略\"将冲突问题灵活地化解为简单问题。(3)儿童的错误策略表现为:在冲突任务中盲目使用补偿策略、简单策略或加法策略。(4)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后,儿童的一般推理能力越高,其对重量策略的依赖性越低,且可能更容易发掘距离维度的意义,其使用运货车策略的频次更多。此外,一般推理能力对解决冲突类天平任务的正确次数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口语报告分析,形成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引进多策略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MLTM for MS)将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与心理测量模型加以整合,对235名中学生图形推理认知特征进行诊断。结果发现:(1)图形推理总能力相同的被试,各成分对应能力即视知觉识别能力、规则构建能力、规则应用能力不一定相同。(2)被试使用知觉分析策略和分析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高,而使用猜测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研究使用两种推理题作为实验材料.比较了负性情绪诱发状态下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与否以及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组的成绩好于表达抑制组和无调节组,存在显著差异;表达抑制组与无调节组之间不存在差异.此外,在表达抑制组上,男生的图形推理成绩好于女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个体不同推理任务的成绩与是否使用调节策略、使用什么策略及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9.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01,24(2):214-214,220
逻辑推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们利用推理可以从已知知识中推出新知识,从事实或假设中得到新结论。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规则无疑会提高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推理能力对人类的重要性,心理学对人的推理的研究从未中断过。  相似文献   

10.
MRMLC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动态评估项目反应理论模型。本研究结合小学儿童图形推理能力发展的特点,采用前测-干预-后测的动态评估模式,对来自江西省北部的四到六年级共177名儿童的图形推理能力进行了基于MRMLC模型的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动态评估我们不仅可以获知儿童图形推理能力的当前水平;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儿童在各测量情景所测的潜在水平。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决中策略的变化:一项微观发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辛自强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03,35(6):786-795
以30名小学三年级儿童为被试,以一种特殊的方程问题为材料,采用微观发生法,先后进行了5次测查,收集了解题后的口语报告资料,从策略变化的路线、速率、广度、来源以及变化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详细探讨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被试缺乏相应知识和专门的解题策略,这时以使用多种常规策略以及错误策略为主;此后,当被试建构起对问题的正确表征时,就以使用正确策略为主,甚至发现了非常有技巧性和领域专门性的快捷策略,这时策略的数量明显减少;在面临难度较大的迁移题目时,快捷策略的使用率又降低,而更多借助于常规策略。可见,策略的获得是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由多种尝试到选择其一、由一般到专门的演化过程,这主要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当然也受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提供的知识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快捷策略的获得受到问题呈现模式的影响。总是呈现相同题目的单一模式有助于快捷策略的发现,而在混合训练中,插入不同性质的题目会干扰快捷策略的发现;但是,当面临迁移问题时,单一训练相比于混合训练的优势会消失。此外,正确使用常规策略是发现快捷策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CVS策略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VS策略是国外不少研究者正深入研究的一种学习策略,关于它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首先分析了CVS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然后对当前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从五大方面详细分析了小学儿童CVS策略的发展特点,最后又从四个发面提出了这些研究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惯例是一种群体的程序化行为,类似于思维定势,其实验测量最早源于 Cohen 与 Bacdayan (1994)发明的TTT扑克牌游戏。研究选取35对两人组被试,在问题解决的框架下采用微观发生法的思路重新设计实验任务,探讨了两人问题解决中惯例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惯例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1)修改后的40局TTT扑克牌游戏中存在明显的惯例现象,这可以从可靠性、速度、重复的行动序列、基于特定策略的行为模式和偶尔的次优性5个指标进行验证和描述。(2)惯例的产生是在行为掌握基础上,不断进行表征重述的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惯例的产生是程序性知识转向陈述性知识、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工作记忆容量对图形推理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眼动技术,选取瑞文图形推理测验作为实验材料,探讨工作记忆对于图形推理过程的影响。实验为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性别:男、女)×3(题目难度:高、中、低)的混合实验设计。以扫视时间、眼跳幅度、注视次数、扫视次数、瞳孔直径为因变量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第一,不同性别大学生进行图形推理过程的眼动模式有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由工作记忆差异所导致,而是图形推理策略不同所引起;第二,工作记忆容量高低影响图形推理过程,由于工作记忆影响注意资源分配,从而工作记忆容量高低不同会导致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图形推理,不仅影响工作记忆推理过程,也导致推理成绩的差异。这些结果能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材施教以及考试测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总结了作者有关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部分研究成果,探讨了阅读困难儿童词汇加工的特征及其本质,讨论了中文阅读技能与其他认知加工,特别是基本视知觉的关系.文章指出阅读障碍儿童由于词汇识别水平低,他们在汉字识别过程中表现出比同年龄的控制组更大的规则性效应,在语义通达过程中,对语音的依赖较大.阅读障碍儿童不仅在汉字的命名速度上慢于控制组儿童,数字的语音通达速度也慢于控制组儿童.文章还总结了汉字阅读与视知觉的关系,发现视觉加工对字形相似性判断有较大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类推理主要涉及类别层级包含关系的理解和判断。使用修订的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任务,以162名二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利用Raseh模型分析方法,旨在揭示儿童逻辑包含能力的发展序列。此外,探讨了儿童类推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1)类推理发展中儿童最先掌握类包含推理,其次是替代包含,最后是二元律推理;2)三、四、五年级儿童已能解决多数类包含任务,其成绩显著优于二年级儿童。四、五年级儿童能解决多数替代包含任务,其成绩均显著优于二年级儿童;3)二元律任务对二至五年级儿童来讲均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概率的不同表征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以贝叶斯推算、判断为实验任务,探讨了三种概率表征(百分比、自然频率、概率词)、三种概率规则认识水平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概率词表征的贝叶斯推算实质是判断过程。2)在三种概率表征中,频率表征更适合于正确完成贝叶斯推理,但存在学科背景的差异。3)贝叶斯推理使用的策略有正确规则、错误规则、命题知识、概率简捷式、直觉和个人意愿六种。4)贝叶斯判断的正确率高于贝叶斯推算,个体在贝叶斯判断上使用的正确规则多于贝叶斯推算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