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机抽取日本东京两所大学在校大学生80名,其中男女各半.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和实验性分离范式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并将研究结果与前期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结果发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均存在显著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和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效应;外显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是"男刚女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两性均表现为自尊倾向,在日本文化背景下表现为女性自尊、男性尊他倾向;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是"男优女劣",表现为女性自卑、男性自信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自觉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艺术的崛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女性艺术家们愈益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她们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后现代"色彩:以深切地关心女性话题作为艺术的切入点,以"怜我情结"的切肤之痛,关心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追求完美的人性,表现艺术的真诚与自信.在执著的追求中发挥着女性情感性的优势,从而进入了艺术的自为状态,以结构完善、内涵充实而有了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3.
如今,"女汉子"这一女性称呼成为一种流行语汇,受到广大女性群体的热烈追捧和认同。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女性特质,"女汉子"并非丧失了传统的女性气质,也不是女性魅力的消失。这一女性新形象符号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一方面表现出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女性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开始寻求自我身份建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女汉子"仍是在男权话语系统中的一种称呼符号,在"女汉子"身上,传统的性别话语隐匿其中,女汉子话语不是颠覆了两性差异而是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电影《游园惊梦》是香港男性导演杨凡于2001年借昆曲《牡丹亭》中"惊梦"一折文本所进行的影像书写,彰显了导演一贯的唯美细腻而又略带女性阴柔伤感的特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使影片的语境具有一种历史性纪念意味,而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含蕴放置在当下具有现实性价值,尤其男性导演以女性化的性别视角进行叙事所体现出的性别意识更具有独到的"自然"魅力,而宅/园空间和性别叙事则是影片性别意识的所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将"技术"纳入了其研究视野。在激进女性主义看来,生育技术是父权制压迫女性或男性向女性生育权力领域进攻的武器;医疗技术因"缺乏女性的声音、立场和视角"而使女性在医疗技术系统中成为"他者"。整容技术带给女性的只有"对女性身体的殖民"。避孕技术、"人造子宫"技术等引领的"生物科技革命"是女性摆脱成为"生育机器"从而实现性别平等的良好契机。总体上,激进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对现代技术呈现出某种矛盾的心理。相较于其他女性主义流派,它在更深层次上突出女性价值、立场与视角来阐释技术,这对技术领域性别平等问题的解决是有利的。但它凸显性别差异,过度张扬女性价值,以摆脱"性别统治",这等于变相承认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及其现存"合理性",使其在技术领域追求性别平等呈现简单化与"粗暴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性别心理特征,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课题,也是一个正处于探索阶段,不断完善的课题。性别心理特征,主要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的差异。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把握两点:1.男性与女性的心理特征并无绝对差异,只有相对差异;2.性别心理差异只有趋向分析意义,并无个体分析意义,换句话来说,这种差异并不能说明每一个体(无论男性或女性)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以性别与专业构成的交叉分类群体的理科性别刻板印象,研究采用了内隐联想测验和自我报告两种方式,分别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加工层面对其予以考察.结果发现,内隐层面上四类交叉分类群体都存在理科性别刻板印象,但外显层面上只有理科男性、 文科男性和文科女性存在该刻板印象,而理科女性不存在.该结果表明理科性别刻板印象非常顽固,即使...  相似文献   

8.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10.
张积家  刘丽虹  曾丹 《心理学报》2005,37(3):341-350
采用拟人化配声和对形容词进行性别倾向评定的方法,对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存在着性别编码倾向,而且相当稳定。这种倾向一年级时已经基本形成,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会加强这种倾向。(2)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总体趋势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随年级增长,将雌性倾向事物划分为女性的比率在增长,将雄性倾向事物划分为男性的比率也在增长。(3)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也具有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存在以自身性别为中心的倾向。男生更多地看到中性事物的男性特征,女生更多地注意到中性事物的女性特征。与男生相比,女生性别编码的倾向更强些。  相似文献   

11.
当下银幕之上的青春电影,其中关于男女性别的刻画,呈现出一种解构性别权利二元对立的趋势,性别权利成为一种暧昧的存在。女性具备男性气质,男性具备女性气质,打破了传统性别之中壁垒分明的界限。在这种现象的背后,酷儿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于这种现象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芳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8,31(1):35-39
本研究采用IAT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结果发现,IAT方法能检测到大学生存在"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数学"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IAT所测量到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有性别差异,所测得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没有专业差异; IAT与SEB所测得的结果不相同,IAT和SEB测得的是被试记忆中复杂网络联结的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代女性主义神学家把上帝建构为母亲或其他女性形象的现实,本文对上帝的性别给予了新的反思。论文基于"父亲"和"母亲"这两个用来形容上帝的隐喻,首先梳理当代主要女性主义神学家对上帝性别的建构,然后回到圣经,发掘圣经对上帝之性别的描述。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隐喻,都是在刻画上帝的气质而非其性别,上帝是超越性别的。单纯地从女性经验,或单纯地从男性经验出发来建构上帝的性别,二者均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阿尔莫多瓦以擅长创作女性主义电影而知名,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女性气质,给人以"为女性言说"的错觉。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虽然多以表现女性心理与生活为主要内容,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性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然而细致分析过影片的性别关系后就会发现,它们依旧未能走出男权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一味对女性形象施以浓墨重彩而不赋予其发言权,尽管形象丰满了,女性也仅能作为一个"失语"的"他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性别平等是实现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特征.和谐家庭应是保障男女人格尊严、人生价值、权利地位、家庭责任及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基础上的新型有序状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我国家庭领域基本得到贯彻,但是当今家庭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现象.实现基于性别平等的家庭和谐的社会途径是提高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和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17.
性别选择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人们选择后代性别的一种技术.性别选择的应用在控制伴性遗传病、保证生育质量以及降低出生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伦理争议.通过对性别选择存在伦理问题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利于性别选择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在 3 80名大学生中作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 ,并考察了性别和性别角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与传统的性别观念比较一致 ,认为男性更坚强能干 ,女性更被动顺从 ,且这一印象不因性别和性别角色而改变。但男女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性别角色被试之间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有差异。总体而言 ,性别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比性别角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性别标定作业,测验了43名出生21个月到40个月的儿童辨别男女孩和男女成人图片的能力,并在通常按性别类型分的三种行为(选择玩具、攻击性和同龄游戏伙伴的选择)上对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30个月)与未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26个月)进行了比较.本研究预测,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儿童会选择同性伙伴和更有性别特点的玩具,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女孩攻击性会减弱,男孩则没有变化.但结果只证实了攻击性和选择同龄伙伴的预测,选择玩具的预测则没有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0.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