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上半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尹庆红博士在英国切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在此期间,他有机会和切斯特大学校长惠勒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他们围绕缇姆·惠勒教授的教育背景、英国的心理学美学传统、艺术形式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审美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9月22日下午,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女性研究专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教授及其翻译和随从人员在高宣扬教授的陪同下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克里斯蒂娃教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聘任其为编委的邀请,聘任仪式在人文学院412会议室举行。人文学院的王杰院长(他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主编)、关增建书记、李咏吟副院长、汪济生教授、文学武教授、丁晓萍副教授、刘佳林副教授等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编辑部成员等参加了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咏吟教授主持,聘任仪式结束后,克里斯蒂娃教授和在座的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女性研究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奥特文·德·格里耶夫(Ortwin de Graef)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人文学院科研院长,保罗·德·曼研究专家。2013年4月7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会上,奥特文教授作了题为《谱系障碍:新马克思主义与灵魂国家》(Spectrum Disorder:New-Marxism and Soul State)的发言。5月4日,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举办"中国文化周"期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与奥特文教授进行了一次关于保罗·德·曼的访谈。  相似文献   

4.
作者简介     
《第欧根尼》2014,(2):161-162
恩科洛·福埃(NkoloFo丘)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主任、哲学教授。曾任喀麦隆科学院研究员,法语大学联盟卢旺达区域中心学术专家(2004-2006),法国南特人文科学之家进修教育计划(PEA)客座教师和研究员(2006),巴黎人文科学之家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主任研究员(2008)。  相似文献   

5.
逻辑·哲学·维特根斯坦——访冯·赖特教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哲学·维特根斯坦——访冯·赖特教授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100871)冯·赖特(VonWright,1916-),芬兰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教授职位继任者,其三位遗嘱执行人之一。后曾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25日至8月12日在深圳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和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副主席单继刚研究员、蒉益民研究员,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哲学系主任赵东明副教授出席了开班典礼。研讨班全体学员、部分外籍授课教师,及深圳大学部分师生等近百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期高级研讨班的主题为“行动哲学”,由来自牛津大学的约翰·海曼(John Hyman)教授、伦敦大学的玛丽亚·阿尔瓦雷斯(Maria Alvarez)博士、芝加哥大学的安东·福特(Anton Ford)副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的道格拉斯·拉文(Douglas Lavin)博士担任主讲,结业考试获得第一名的大陆正式学员可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访问3个月。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兹著作的研究与出版——访德国谢波斯教授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0732)谢波斯(HeinrichSchepers,1925—)是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明斯特大学莱布尼兹研究所所长,著名的莱布尼兹研究专家,现已退休,但仍任该所所长。199...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访艾利森·贾格尔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访艾利森·贾格尔教授肖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艾利森·贾格尔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哲学和妇女研究教授,她从60年代末着手研究女性主义伦理学,出版了《女性主义政治和人性》(美国ROWMAN&LIT-TLEFIELD出版公司19...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13-18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举办了逻辑、语言和哲学讲习班与研讨会。本次活动的主旨是:对逻辑学、自然语言和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中的一些课题进行深入的介绍,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逻辑学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为期五天的讲习班与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活动的参加者有:阿姆斯特丹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范丙申(Johan vanBenthem)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斯托科霍夫(Martin Stokhof)教授,哥德堡大学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威斯特斯达(Dag Westerstahl)教授,  相似文献   

10.
中英暑期哲学学院第四期招生(现代认识论)中英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教学机构。学院名誉院长为汝信教授和爵士斯特劳森教授,院长为邢贲思教授,中方委员会主席为邱仁宗教授,英方委员会主席为布宁博士。1993年7月19日一8月6日,本院将办第四期讨论班,拟招收正式学员40名,旁听学员20名。凡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哲学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以及对本期内容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均可报名入学。正式学员须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听英方教师授课,用英语参加讨论,用英文撰写结业论文,因此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旁听学员仅参加听课或辅导课。正式学员可领到学院提供的若干本英文原版教材。学员完成学业、结业考试及格,可获结业证书。少数成绩突出者经超选可获赴英国研究访问三、四个月的奖学金。1993年第四期的主题为“现代认识论”。教师和课程为:(1)牛津大学戴·佩尔斯教授:“休漠的《人性论》”;(2)基尔大学乔·丹西教授:“知识和辩护”;(3)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安·格雷林博士:“认识论和模态”;(4)圣·安德鲁斯大学约·斯科鲁普斯基教授:“怀疑论和意义”。本期地  相似文献   

11.
回忆潘菽教授沈其益(原农业大学副校长)潘菽教授是心理科学的德高望重的创始人之一。我与潘菽教授的同事龙叔修先生为旧友,曾到过中央大学心理系实验室,看到他们用精心设计的方法研究心理生理学问题,甚感兴趣。但我未学过心理学,不了解其内涵意义。抗日战争时,我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长寿之道简介玛丽安娜·贝纳坦通玛丽安娜·贝纳坦通(Mariannebenetatou),希腊雅典人文学院研究员,获巴黎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中欧关系跨文化研究。对待长寿这一问题,中国和西方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西方认为人死后精神占据...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与西方文化:现代性或后现代性——访江天骥教授本刊记者江天骥,1915年生。1942、1947年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Boulder)研究生院哲学专业。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科学哲学杂志》编...  相似文献   

14.
作者简介     
《第欧根尼》2010,(1):158-160
阿卜杜萨拉姆·A.侯赛因诺夫(Abdusalam A.GUSEINOV)教授,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伦理学系主任,国立人文科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伦理学理论和伦理学史专家。发表过300余种著作、书籍和论文。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1998年10月20日下午,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东干(回族)学部主任、语言学博士、高级研究员穆哈麦德·依玛佐夫教授,该学部研究员、诗人、作家、文学副博士依斯哈格·什斯尔,国立吉尔吉斯斯坦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楚河大学兼职教授法蒂麦·玛凯耶娃女士和...  相似文献   

16.
《思维科学通讯》2009,(1):53-61
田运简介 田运,原名肖思田.,1932年出生,山西省忻州人。1952年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名北京理工大学),担任学校管理工作,最后任职为校党委书记,并从事科学研究,被学校评定为副研究员,1988年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晋升为研究教授。是国家教委发证认定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7.
深切怀念我的挚友潘菽同志金善宝(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我一生交往的朋友不多,潘菽是我一生中有数的几个挚友之一。我和潘菽相识在30年代初期,那时我们都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任教,他是理学院心理系教授,我是农学院农艺系教授,两人从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阐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访吴晓明教授本刊记者吴晓明,1957年出生于上海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稍后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专著有...  相似文献   

19.
作者简介     
《第欧根尼》2012,(2):153-155
海因茨·佩措尔德(Heinz PAETZOLD)卡塞尔大学哲学教授、杜布罗夫尼克大学校际中心主任研究员。他的著作有:《文化的符号语言:美术与建筑》(1997)、《符号、文化、城市》(2000)、《恩斯特·卡西尔引论》(1993、2002、2008)、《城市生活:论城市文化》(主编,1997)、《整体城市文化》(主编,2006)、《跨文化哲学》(2007,与W.施米德一柯瓦尔齐克合编)和《谢林的自由思想》(2010,与H.施奈德合编)。2004—2007年间担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电子邮箱地址:f2hpaetzold@hetnet.nl。  相似文献   

20.
孟旦(Donald J.Munro):哈佛大学学士(1953),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64),密西根大学哲学、汉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座教授、唐君毅讲座教授。求学时期,他曾师从刘毓望先生、唐君毅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哲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人性和人学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