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刚才韩启德副主席的讲话,涉及到医学与人文、医生与人文,虽语调比较平和但思想非常深邃。我们医生也在经常考虑他指出的问题。韩院士刚刚出了考卷就让我马上回答,考试来得太快,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无论是从资历、学历,还是能力都很难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你们这个杂志请韩院士做顾问是你们问他,叫我做顾问,是我问你们。我首先想说的是,这是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如果前三届未参加也许有些清  相似文献   

2.
刘晓红 《现代哲学》2000,(3):98-102
那个会腾云驾雾的会腾云驾雾吗?对于这个问题,从常识出发的人们会很自信地回答:当然能。也就是说,命题“那个会腾云驾雾的会腾云驾雾”是真的。而罗素的回答却恰恰相反,在他看来这个命题是假的。在回答之先,罗素首先分析指出这个命题面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有位爱国诗人,《离骚》的作者屈原,他还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天问》,其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自问自答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有政治的,自然科学的,等等。他的观点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民。但不无遗憾地是他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没有一个圆满的说法。因而,笔者想用这篇自问形式的短文来抛砖引玉。当我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常会自问:“我从哪里来?”“我往那里去?”“谁在主宰着这个世界?”实际上几乎可以这么说,人人都会有这些问题,可是很多人都回答不好这些问题,有时似乎觉得已回答出来了,但经不起推敲,最后不了了之,甚至已经忘掉自己曾产生过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生三大谜之一——痛苦的存在,这个问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也许困扰着同我一样更多的人。问题发端在40多年前一部电影上——《罗马不设防的城》。影片中一位妇女向一位意大利反德国纳粹的神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间偏偏有许多痛苦?”电影作者有意识地对这个问题没有作交代,也许是他本人作不出回答。几十年来,我求师查书亦不得要领。近年来从朋友那里得到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但  相似文献   

5.
如果有人向你提出某个问题,你不好回答、不便回答甚或不想回答,但是情势又迫使你不能不答.那么,你该怎样回答?面对难题,你必须巧答。如此,方能维护你在交际中的尊严、成倍和形象。可是,怎样巧答呢?这就看你是否具有机智的思维和伶俐的口才了。这方面.古今中外不少智者的故事也许会给你启发,令你“茅塞顿开”的。一地球还能存在多久?”琼斯是英国的天文学家。有人问他:“地球还能存在多久/做为天文学家的琼斯对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不答,但是,科学家要讲究实事求是,他无法用具体数字来回答。然而.琼斯毕竟是琼斯,他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10)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中观”,本来计划讲一次“唯识”,结果讲了三次,还有些应当讲而未讲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如此。我主要是给大家讲“论开悟”,很希望在讲的当中或讲后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获得利益。希望同学们听讲后能鼓起开悟的勇气,至少引起大家对开悟的兴趣。或许有因听讲而开悟的,这虽是大胆的想法,但按道理讲也绝非不可能。前几天有几位同学问我:“你开悟没有?”这叫我很难以回答,只好以不回答作回答了之。记得有人问佛,我们这个世界有始无始?这个世界有边无边?佛没有回答,我模仿佛的办法,似则似是即不是。佛是  相似文献   

7.
<正>《约翰福音》5章1节至15节,讲的是一场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而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在神迹中痊愈。这个病人躺在靠近羊门的池子旁,他希望被放在池子里,因为这样可以得着痊愈。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他的回答是消极的,他把未得痊愈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相似文献   

8.
许恩杯 《天风》2008,(13):16-18
一个小男孩看到隔壁邻居的老先生为死去的老伴在哭,就爬到他的膝上静静地陪着他。回家后,母亲问他对那位悲伤的邻居说了些什么。小孩回答道:“什么也没说,我只是帮他一起哭。”虽然这个小男孩觉得没说什么,没做什么,而事实上他却给在悲痛中的邻居带来了很大的安慰。有时候当别人遇到了灾难,我们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与你何干?     
《天风》2020,(7)
正《约翰福音》21章20节至23节记载了耶稣与彼得的对话,这是在耶稣三问彼得,并预言彼得的结局之后。当耶稣讲论到彼得年轻及晚年的情况时,彼得对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没有在意,而是转身看到"主所爱的门徒"就问耶稣:"主啊,这个人怎样呢?"(参约21:21,和合本2010)耶稣没有回答彼得的问题,而是要他回到耶稣对他的呼召上来,耶稣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  相似文献   

10.
母亲以前常常问我,身体中什么部位最重要。许多年来,我一直在猜测我所认为正确的答案。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认为声音对人类而言很重要,因此回答:"是耳朵,妈妈。"她说:"不对,世界上有许多人是聋子。不过你还要继续想这个问题,以后我再问你。"当她再次问我时,已经是好几年以后了。自从第一次没有回答正确之后,我就一直在琢磨答案。于是,这次我对她说:"妈妈,视觉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应该是眼睛。"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初,重新研究和翻译中国最古老的"五经",有什么意义呢?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这些经典已经是很古老了.而现在呢?我只能引用"五经"项目主持人、我的老朋友施舟人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施舟人把多语种"五经"的翻译和基督教<圣经>的翻译作比较.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对的,尤其因为从年代来看,这两种经典是在同一时代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关于物质概念的哲学本质的说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和他对这个问题与结构问题所作的原则性区别,往往被解释为:一切与结构相联系的问题,似乎只具有部门科学的特性;物质概念似乎只是回答我们的知识的来源问题,而且在涉及到物质所固有的普遍结构性时,似乎无需对物质的概念作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向别人提问和被别人提问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如果有人要你在人和东西之间选择一个答案,你将不可避免地被他愚弄。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人”,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东西”,自己给自己找来难堪;如果你回答“我是东西”,那么对方将会反洁“请问你是什么东西呢?”你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回答,却早已招致一阵哄笑;如果你回答“我是人”,对方又会微笑地对你说:“唤,我明白了,原来你不是东西”,其结果让你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只要你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上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必将陷入窘迫的境地和尴尬的场面。问…  相似文献   

14.
暑假期间,一位来上海进修中文的美国学生到我家来作客。谈话之间,他得知我是足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解。他说:足球不就是十来个人踢一个球的体育运动吗,难道还需要硕士研究生去研究? 我搞了多年足球运动,这样的提问却是头一回碰到,一听也感到很突然。但转念一想,觉得也不奇怪。这位美国同学大概对足球运动不大熟悉,有关的基本概念还不明确。于是我就从明确概念着手回答他的问题。我说“足球”这个词可以表示两个概念:一是指一类球,一是指足球运动这种体育活动。在高等体育院  相似文献   

15.
故事一上帝来到人间,遇见三个人,分别问道:你到这个世界来为的是什么/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所有的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一切痛苦。第三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给前二人各打了)"分  相似文献   

16.
肖荣光 《天风》1994,(1):34-36
传道人要不要学好语文?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假如传道人缺乏语言文字的素质,将对写讲章、讲道、探访、谈道等工作造成困难。甚至因对圣经的字词不理解,以致出现“望文生义”而闹出笑话,或出现道理的偏差。所以说,传道人学好语文是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回答的,因为语文这学科的包含量太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目前我们的哲学理论能不能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亦想谈点看法。不过,我对自然科学是外行,难以充分展开,故曰提纲。一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基本区别究竟何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明两点:  相似文献   

18.
他者是如何被给予我的,我和他者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两种现象学。胡塞尔立足于意向性现象学,利用显现和随显的理论把他者构造出来;而亨利则从生命现象学恻隐-与共的角度,把我和他者的关系归结为先验生命的共同感发。虽然他们都从现象学角度研究他者的被给予性模式,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把空间事物的意向性被给予模式应用到生命的被给予模式;而亨利另辟蹊径,把自我-感发看作生命独有的显现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使他名垂青史的问题,这就是归纳由个别推出一般、由过去推出未来是否合理的问题(简称归纳问题)。休谟本人的回答是:归纳推论得不到逻辑上的证明或辩护,所以是不合理的;从而建立在归纳之上的一切实证知识“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1],P.42)。休谟的问题及其否定回答如石破天惊,给哲学家们下了一道战表。两百多年来,有众多的哲学家起而应战,为解决这个难题煞费苦心。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这些解决都不能算是“够上对手的应战”(罗素语)。归纳阿题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哲学迷团。  相似文献   

20.
近来我聆听了一场有趣的晚餐桌上的辩论,它是在我十几岁的孩子们中间展开的。在我看来,他们的争论点显然提出了与多种合理性相遇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关于肯尼亚原住民发型的对话中,我的儿子本想知道为什么马萨伊人“让”他们的妇女剃光头,而年轻男子却时髦地将头发编成一种已成为非洲女性而不是男性的流行和时尚的发型。我的女儿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辩论者,她回答说这仅仅是传统,传统从不回答任何人的“为什么”问题,尤其当提问者仅仅是被期望去实践规范的局内人时。我的儿子显然被挫败了,满脸疑惑。然后,他尽力想知道如果提问的人是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