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死亡率的降低,人们越来越关注增加的预期寿命是否在健康状态中度过。相应地,学者们提出了疾病扩张、疾病压缩和动态平衡三种假说。这对于判断人口健康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医疗和社会服务规划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三种假说的依据和理论机制、分析已有文献的验证结果,并探讨未来的理论研究方向。认为三种假说在不同特征的人群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而研究人口健康在三种假说状态间转换的前提条件,并通过公共卫生和医疗手段实现疾病压缩将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全民健康。  相似文献   

2.
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提取加强暗示感受性(retrieval enhancedsuggestibility,RES)是指接受中期测试的被试在最终记忆测试中的正确率较低,且更可能报告错误信息;测试的保护作用(protectiveeffectoftesting,PET)则是指中期测试削弱了错误信息效应,并改善了被试的记忆表现。对现有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首先,这两种现象可分别采用记忆再巩固理论、注意捕捉假说、提取流畅性假说(RES)以及记忆强度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差异检测理论(PET)等进行解释。相关理论在作用阶段和解释角度两方面存在不同,并被整合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中。其次, RES和PET的分离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信息材料、中期测试类型以及错误信息特点等。最后,未来研究可从模型验证和研究拓展两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3.
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进 《心理学报》2004,36(5):621-629
运动员关键时刻以先赢后输的形式丢掉冠军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心理学上称之为压力下的“Choking”,并定义为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对于“Choking”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初中期,迄今为止,主要有干扰假说和自动执行假说解释其发生机制。但由于现有的假说过于简单,理论的研究一直不能为实践防治“Choking”提供可行的措施。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就这一空缺,提出并讨论了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该理论把“Choking”作为一个过程来讨论,包括引起因素、认知过程、应付过程和运动过程。根据过程理论,本文讨论了“Choking”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防止“Choking”发生的具体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库恩的范式革命与心理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恩的范式革命与心理学革命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1引言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科学革命理论-一范式论。在他看来,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  相似文献   

5.
哈维的杰出贡献是开创了血液循环理论。他通过思想观念的革新,对心脏和血液的性质、功能及运动规律提出了一套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理论和框架,进而科学揭示了血液循环的奥秘。他在研究方法上堪称先驱:体现了“观察渗透理论”,更为注重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论证,抓紧一切时间研究前人的相关著作,善于学习借鉴正确的哲学理念,深入思考血液在体内循环的机理,对于当时不具备观察条件的问题则借助想象提出假说。  相似文献   

6.
证伪与证实     
正按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说。科学理论不能够被证实,但可能被证伪。例如,人们在观察到100只白天鹅后提出假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接下来无论找到多少只白天鹅,显然都不能证实这一假说,因为总是存在下一只天鹅为黑天鹅的可能性。然而,一旦一只黑天鹅被找到,这个假说就被证伪。可证伪性是划分科学与非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主义假说的提出,关于认知科学的讨论聚讼纷纭。由于认知主义假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今,认知科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造运动。在这场改造运动中,认知实用主义是重要的竞选者。认知科学需要一个认知实用主义的转向。这个转向可以通过"行动核心性假说"来刻画,这一假说既是认知实用主义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需要考察对该假说可能的反驳:一种反驳质疑这一假说的充分性(代表是皮埃尔·施泰纳),另一种反驳诘问该假说的必要性(代表是杰瑞·福多)。关于认知实用主义的讨论刚刚起步,在行动理论、实践知识理论等方面还待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现的哲学思考日益受到国內外学者的重视。因为科学知识的成长主要表现为新概念代替旧概念、新理论代替旧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代替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使天文学发生了革命,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拉瓦锡的氧化说代替了斯塔尔的燃素说,使化学割断了与炼金术的联系,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但造成了生物学革命,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使物理学发生了飞跃,进而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自然观的变革。新概念、新假说和新理论的提出都是科学发现,它们在科学知识成长中的重要性早已为  相似文献   

9.
哈维的杰出贡献是开创了血液循环理论.他通过思想观念的革新,对心脏和血液的性质、功能及运动规律提出了一套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理论和框架,进而科学揭示了血液循环的奥秘.他在研究方法上堪称先驱:体现了"观察渗透理论",更为注重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论证,抓紧一切时间研究前人的相关著作,善于学习借鉴正确的哲学理念,深入思考血液在体内循环的机理,对于当时不具备观察条件的问题则借助想象提出假说.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阅读时,思维有时会游离到所读内容之外,此时人们的目光虽然还在沿着所读材料移动,但认知加工却游离到一些与任务无关的内容上,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心不在焉"。本文总结归纳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个主要理论假设:执行控制理论、控制失败假说和注意解离假说。分析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种影响因素:第一,阅读方式,即被试采取朗读或默读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时是否有时间限制等;第二,阅读材料,即材料难度、阅读兴趣与词汇特征;第三,被试的年龄、元觉察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最后提出了一些目前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睡眠者效应是态度改变研究中一个有趣而反常的现象,是指在态度改变过程中,说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低反而提高的一种现象。从霍夫兰1949年首次命名以来,对睡眠者效应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研究逐渐深入。三种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解释得以提出:线索分离假说、差别衰退假说和有用性-有效性假说。睡眠者效应产生的条件也被反复探究。当前对睡眠者效应研究的趋势是探索睡眠者效应的内在机制,并将其整合到统一的态度改变研究中去,同时展开睡眠者效应的应用研究。该文沿着历史的脉络,叙述了睡眠者效应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存在的争议和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闪光滞后效应(flash—lag effect,FLE)是指在与某运动物体相同的位置上呈现的闪光(flash)知觉上滞后于该运动物体的视错觉。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闪光滞后效应机制的理论模型。笔者认为,目前各种理论的争议可归结为时间错觉假说与空间错觉假说之争,并在此基础上就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情绪具身性有着广泛的理论假说与研究证据, 从情绪外周理论到面部反馈假说、躯体标记假说再到现在的情绪具身观, 都一致认为情绪是具身的。情绪具身观认为情绪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情绪,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加工情绪。相关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均支持了情绪加工的具身性。目前关于具身情绪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镜像神经元系统假说、具身模仿论和知觉符号系统理论等。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观点, 情绪具身观为情绪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科学假说、理论必须接受观察、实验的检验,科学检验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逻辑经验主义开始的西方科学哲学,企图从逻辑的、定量的角度探索解决科学检验问题,并给科学检验以逻辑表征。本文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种检验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模式以及遇到的逻辑困难。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继承了罗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思想,正式提出了经验证实原则,他们把这个原则概括为一句名言“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那么,科学假说、理论是怎样被证实的呢?也就是说,对假说、理论进行检验的活动其过程如何?一般说来,在检验一个假说、理论时,首先必须应用演绎法,从科学假说、理论推导出结果即经验陈述,然后把这种经验陈述与通过归纳法从观察、实验中得出的结果加以对照,看是否一致。如果用H表示假说、理论(一般为全称命题),E是由H导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实验结果,S为被考察对象系列,则其  相似文献   

15.
知觉干扰效应是指在识记阶段快速呈现一个单词,紧接着给予一个倒行掩蔽的刺激,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被试表现出对单词的记忆增强的一种现象。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因素分为测验方式、实验设计方式、实验材料的属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理论解释主要有六种:精细加工假说、时空背景假说、任务要求假说、补偿加工假说、选择性复述假说以及项目特异关联假说。最后,文章从研究领域和实验材料的拓展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展望了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从乔姆斯基到平克——语言心理研究的模块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批判行为主义的语言理论,乔姆斯基提出了先天语言机制的假说,并更进一步发展出了语言模块性思想.平克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提出了语言本能的假说,并明确提出语言模块是一种进化而来的适应机制.本文指出,语言模块论是以唯理论哲学为基础的;而不同语言模块假说则反映了计算理论或进化论不同的心理观.  相似文献   

17.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历史的科学。它着重研究地质事物在时空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作为地质学一个分支的大地构造地质学,是专门研究地球表层构造运动的历史的(关于地球表层的概念,过去仅指地壳,现在包括上地幔的顶部,二者合称为岩石圈)。从最近二百年的地质学发展历史来看,大地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最活跃、最吸引人、学派最多、假说繁杂、争论尖锐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对于地质构造运动的认识,同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的地质实践和实验,是人类对于地球的物质结构和运动形态认  相似文献   

18.
库恩和拉卡托斯都不同意把理论的评价看作是理论的可证实性或理论的可否证性这一传统观点。他们的批判分为两个题目:首先,一种科学理论并非只能凭经验的结果来检验;其次,人们不会在没有现成可替代的理论时就摈弃一种理论。在拉卡托斯的术语里,要么被接受,要么被摈弃的是理论的研究纲领而不仅仅是理论本身。进一步说,某一特定的范式或研究纲领的摈弃并不就是简单地被取代,一种替代范式在另一种范式或研究纲领被摈弃之前必须发生效用。最近,人们对拉卡托斯夸大第二点进行了批判。F.M.亚克罗德认为,在科学史上有一些情况是,一项研究被简单地摈弃了,而且的确是被合理地摈弃了,尽管还没有替代者。在本文中,我  相似文献   

19.
闫国利  秦钊 《心理科学》2021,(5):1266-1272
听觉通道受损,是否会影响聋人的视觉功能?有三种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缺陷理论:聋人视觉功能存在缺陷,包括听觉脚手架假说和劳动分工假说。补偿理论:聋人视觉功能会表现出增强,包括响应增强假说、知觉增强假说、超通道功能假说和背侧通路假说。整合理论:聋人视觉功能既可能表现为缺陷,也可能表现为增强,与实验任务和被试年龄有关。本文评述了听觉障碍对聋人视觉功能影响的三种理论,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前后,由明代西方传教士所输入的以地球为中心的"九重天"及"十二重天"之天文学宇宙观念渐被日益普及的哥白尼之"日心说"所取代,近代维新思想家群体中若康有为、杨文会、谭嗣同等利用主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佛教华严哲学作为接引和消化"日心说"宇宙观念的中介理论,康有为早年通过接触天文学感悟到宇宙之浩瀚无尽,并以之印证于佛教华严宗之说,最终由"大小齐同"而得出"世界大同"的思想。杨文会与其弟子谭嗣同则将天文学与华严哲学杂糅为一体,代表了近代文化新旧交融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