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伦堂”作为云南汉地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从其宗教仪轨来看更像民间佛教和民间道教,但它以“儒教”的名义面对大众,一方面表明云南汉地的民间宗教信仰本来就具有“三教合一”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出“正信”的佛教、道教的“信仰供给短缺”.它被当地民众认同的程度表明,民间儒教作为与释道两教并立的“三教”之一,也可为百姓提供与佛教、道教相近的宗教服务,并且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道教》日译本序任继愈世界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影响着世界广大地区的群众。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三大宗教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佛教、道教、儒教在隋唐...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于2005年6月14日在京隆重成立。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出席了成立典礼并致贺词,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余敦康、中国人民大学彭永捷教授在中心成立大会上致辞。会议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张新鹰主持,曹中建、金泽副  相似文献   

5.
澳门妈祖阁"神山第一亭"内陆续发现的明代碑刻,表明该地建筑于万历年间的石亭是重建、而不是始建。明代前期漳州人的船队出没于香山南部沿海,应是他们最早将妈祖的香火带到澳门的港口——亚马港。澳门妈祖阁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妈祖庙,庙内神像以佛教为主,另有道教、儒教的因素,这证明妈祖信仰宗教属性的多元性,它并非只属于儒教或是道教、佛教,而是一个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6.
《天风》2002,(4):55-55
世界宗教领袖集会反对暴力、呼吁和平 1月24日,求自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儒教、印度教、锡克教、神道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等不同宗教的约250名宗教领袖在意人利阿西西集会,为和平祈祷,并承诺他们将委身于致力全球和好的事工。各个宗教分圳举行和平祈祷仪式,宣读呼吁世界和平的誓言。集会由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倡议发起,他呼吁世界“永远消除暴力!永远消除战争!永远消除恐怖主义!在上帝圣名下,各宗教应为世界带来公义、和平、宽恕、生命和爱”!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4,(1)
"国民宗教",是指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沿草中,于国人中长期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宗教信仰。儒家、儒教是否为宗教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原因即在于,作为宗教信仰的"神灵"系统,于儒家、儒教义理而言,不一定居于核心位置。"儒家"产生之前、之后,"儒教"存在的形态并不相同。国人近年来向自身文明的复归,意味着儒教作为"国民宗教"的可能性基础仍然存在。而此一基础,也是儒家复兴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儒教分为广义儒教和狭义儒教。广义的儒教是指在新世纪有关以儒家的一些基本观念为信仰的传播活动,包括现代宗教意义上的"儒教"、读经运动、儒家的宪政运动以及全球文明对话等问题。而狭义的儒教是指儒家宗教(confusicion religion),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具有同等的性质,其演化形式还有国教和公民宗教。在此处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儒教,即儒家宗教或建制化的儒教。在新世纪,儒教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儒教是否具有超越和神圣的维度;第二,儒教是否能对现代性的问题有所回应;第三,在实践上,儒教应该如何重建。当考察了有代表性的重建模式后,我们发现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这就将现代性局限于"西方的现代性",理解有所偏狭,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种更高的视域——当代视域。  相似文献   

9.
儒教研究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般宗教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到会的有: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儒教是教说提出者任继愈先生,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吴云贵,副所长张新鹰、曹中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方克立、陈来、周桂钿。传统文化及宗教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张立文、蒙培元、赖永海、郑万耕、徐远和、蔡德贵、王中江、任延黎、方广锠、金正耀等,以及一…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明初扶持正统宗教与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政策使庐山传统佛教信仰中心——东林寺由修复走向没落。而帝王在庐山的神灵塑造活动使天池寺骤然兴起,地方信仰在此基础上得到重构。明中后期,庐山天池寺的国家祭祀活动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天池寺成为新的地方佛教信仰中心。这一个案说明明初宗教依附于政治,神权从属于皇权的政教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强化宗教控制的过程中,庐山佛教信仰中心的空间转换与信仰重构使地方信仰成功纳入新兴王朝规制之中,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宗教及地方社会的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11.
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濮文起先生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1996.10)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辞书。该书汲取、融汇了国内外学术界大量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专科辞典。中国民间秘密宗教作为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儒教的研究余敦康儒教的名目古已有之,但能不能算作一种宗教,在宗教所内是否应设立一个儒教研究室,这两个问题性质不同,却相互关连。如果对第一个问题作肯定的回答,则宗教所设立儒教室进行专门研究,自是理所当然。反之,如果儒教并非真正的宗教,只是指把儒家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藉清末民初民间儒教的典籍,探讨民间儒教的修行观。指出,"修心、修炼、修道"是民间儒教修行观的轴心思想,三者间在最初阶有次序、层级之分,但进入真实的修行后,三者之间是连续的整体,呈现出民间儒教关照部分与整体,不偏一隅的修行观。  相似文献   

14.
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祥龙 《现代哲学》2007,(1):102-109
将儒家视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并且试图去建立儒教团体,会对儒家的事业带来危险。然而,在今天的文化形势下,又的确需要重建原本意义上的儒教,也就是依照儒家或儒教的“人间生活化”和“亲子源头性”的特点,来建构儒教。所以,在使儒家复活的现实努力中,只走上行路线(进入政治主流)和下行路线(进入民间)是困难的或不够的,还需要考虑中行路线,即建立儒家特区,在文化多样的格局中让儒家的天然活力得以复苏。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对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讨论。 1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宗教说”,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而广泛的争论。20多年间,争论双方都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的代表之作,已结集为《儒教问题争论集》出版。最近,李申先生又出版了系统阐述儒教问题的《中国儒教史》,这次讨论,就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儒教是不是宗教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儒家具有宗教性,曾发挥过类宗教的作用,可以说儒教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但不能认…  相似文献   

17.
段正元是一位民间大儒,曾办道德学社,民间讲学,传承儒道,弘扬儒教.他认为道是宇宙本源、本体,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成;道是本根,教是枝叶;道是源,教是流;道为体,教为用.教虽万殊,一以贯之,回归大道,这是解决因多元宗教竞争而导致人类的各种灾难的唯一途径.儒道是修齐治平的人道,儒道的发用和落实就是孔教或儒教.孔子集万教之大成,儒为万教之先声.孔教注重实行实践,并没有过时,仍有其现代价值,对当今儒教复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儒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儒学整个发展历史,有一个由儒学向儒教发展转化的过程。在孔子言论和思想中,其宗教性处于潜在阶段。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其宗教性处于显性阶段。唐代儒、释、道并称三教,儒学已成为儒教。宋明理学使儒学的宗教天命观思辩论,并且在儒教世俗化方面作了很大的贡献。清末民初,一批学者致力从理论上论证儒学为儒教。儒教在争取大众、维持社会平稳安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比儒学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第一,儒教“是面向今世的”,是世俗性的宗教,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1999年的儒教研究,有以下几点:第一,儒教(学)是不是宗教,甚至儒教(学)是否具有宗教性,仍然处在争论之中,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二,有关论著并不多。第三,有一些论著并未涉及儒教(学)是否宗教、但从儒学宗教性或从宗教角度研究。第四,出版了儒教专著。下面就重点问题进行介绍:一、儒学的宗教性1.郭齐勇认为:本世纪曾不断发生过儒学究竟是不是哲学或是不是宗教的怀疑与争论,原因盖在于人们往往以西方思辨哲学或一元宗教作为唯一参照来评释东方儒家思想。世纪初,唯科学主义盛行,“宗教”在中国近乎成了贬词,与“迷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