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治疗新思路——抗血管生成来治疗实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血管形成开关平衡假说”的提出早在1863年,Virchow已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的现象。1945年Algire又提出肿瘤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的概念。实体肿瘤形成后,即进入无血管的浸润前期,此时肿瘤细胞主要靠弥散供给营养,这样的肿瘤结节直径一般小于2~3mm,细胞数在107以内。肿瘤超过这样的体积如缺乏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长入,肿瘤组织将发生退化。一旦新生毛细管长进肿瘤组织,肿瘤即加速生长,且易发生浸润和转移。近十多年来对实体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经典类比任务,考察了3~5岁幼儿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结果表明:(1)在无主题联想条件下,幼儿的单维类比推理在3~4岁迅速发展,4~5岁发展较为平缓,而双维类比推理在3~5岁仍处于较低水平.(2)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幼儿在单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一定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幼儿在双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年龄特点为:3岁幼儿有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4岁幼儿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明显下降,而5岁幼儿又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  相似文献   

3.
部分线索效应指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在随后的测试阶段,给学习者提供先前学习的部分材料作为提取线索,让学习者回忆剩余的材料,其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该效应的经典理论模型主要有组织干扰假说和提取抑制假说。由于它们有许多分歧之处,最近提出的双机制解释试图将二者融合,显示了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对双机制解释的进一步探索应侧重于确定组织干扰的量、探讨部分线索相对持久抑制作用的过程、界定组织干扰假说和提取抑制假说的关系,此外对部分线索效应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检验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基于相似性的迁移研究中,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类比提取过程中的作用是研究者关注的中心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在故事类比通达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有关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的作用的不同结论。文章以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的概念为切入点,主要介绍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在故事类比通达中的作用的理论分歧与类比通达模型,指出当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类比通达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认为联想能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一论断,这可能是由于联想能力的界定不清所造成的。本研究梳理了以往研究中联想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辨析了联想能力测验所反映的实质,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创造性问题解决中联想能力的作用模型:(1)联想能力主要作用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重构阶段;(2)存在三种相对独立的联想能力,它们对空间类顿悟问题和言语类顿悟问题的影响不同;(3)联想内容中经验关系的联想能力与领域一般创造力关联最密切。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科学中,假说被看作是人的认识通向科学真理、建立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自然辩证法》,第218页)可是,对于哲学中是否存在假说、哲学是否容许假说,有的学者却是持保留态度甚至加以否定的。其实,在哲学隶属  相似文献   

7.
新生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组织提供营养支持,而且是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途径.CD105仅在激活的上皮细胞表达;VEGF-C为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但二者与肝癌转移是否存在关联尚不明晰.探讨CD105及VEGF-C表达与肝癌肝内转移的关联.构建承载37例肝癌及癌旁组织的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5及VEGF-C的表达.存在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MVD-CD105均值为28.4±19.4,而无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MVD-CD105均值为5.4±5.2,差异显著(P<0.01);VEGF-C在存在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表达率为46.15%(6/14),无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中表达率为41.67%(10/24),二者无显著差异.MVD-CD105分值与肝癌肝内转移密切相关;血管生成可能在肝癌肝内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组织提供营养支持,而且是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途径。CD105仅在激活的上皮细胞表达;VEGF-C为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但二者与肝癌转移是否存在关联尚不明晰。探讨CD105及VEGF-C表达与肝癌肝内转移的关联。构建承栽37例肝癌及癌旁组织的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5及VEGF-C的表达。存在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MVD-CD105均值为28.4±19.4,而无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MVD-CD105均值为5.4±5.2,差异显著(P<0.01);VEGF-C在存在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表达率为46.15%(6/14),无肝内转移的肝癌组织中表达率为41.67%(10/24),二者无显著差异。MVD-CD105分值与肝癌肝内转移密切相关;血管生成可能在肝癌肝内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嗅觉是人类进化而来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适应器”。大量研究证实嗅觉影响个体的人际知觉与道德判断,影响其亲社会行为、风险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决策,但尚无文献系统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在综述各类研究的基础上,从种系发展、身体、情绪、认知与人际等维度出发,整理与总结了进化假说、生理学假说、情绪诱导假说、具身认知假说和社会建构假说等5种假说,在多个层面对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当前研究存在着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对气味的剂量、暴露时间等操纵方式不同,未充分考虑嗅觉的跨通道信息整合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嗅觉在跨通道、本土化和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比如消费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两个实验,检验人工语法学习迁移效应产生机制的组块信息迁移和抽象类比迁移假说.结果表明:当序列表层结构不同时,被试能够学习和迁移非重复成分间的序列依存性.学习序列与语法测验序列分布特征间的匹配会影响非重复成分间依存性的迁移;重复成分间序列依存性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不以序列的分布特征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客体相似性在类比匹配中的作用,是一直存在着争论的问题。该研究通过交叉匹配结合与分离的材料设计,控制类比源和类比目标之间不同相似性,探讨了客体相似性在儿童和成人空间行为关系类比匹配中的作用。实验一通过让儿童和成人完成单目标匹配任务,检验客体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类比匹配影响的不同。实验二采用眼动技术对客体相似性在成人类比匹配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区域探讨。结果发现,客体相似性影响儿童空间行为关系类比匹配的成绩,但不影响成人的成绩。成人类比匹配的过程受到结合在关系结构之内的客体相似性的影响。我们提出优先-限制调整观点解释客体相似性在类比匹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记忆中长久存在的记忆现象——分散学习效应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理论综合,主要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加工不足理论、差异编码理论、学习阶段假说和短期知觉启动假说,分析了各个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及在研究们通过研究不断地改进完善的过程。最后,本文认为分散学习效应的认知机制在不同的记忆任务中存在不同的认知机制,需要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将类比推理的研究进路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形式的,一类是实质的。类比的形式进路是目前占主导的研究范式,但这条研究进路存在一定的问题。诺顿提出了一种实质归纳理论,该理论拒斥具有普遍模式的归纳规则。在实质归纳理论中,归纳推理的有效性源自实质事实,将以往纯粹归纳理论对归纳模式的辩护转换为对实质事实的辩护。当我们将实质归纳理论的理念推广至类比推理,就得到了一种新的类比理论:实质类比理论。在实质类比理论中,有两个关键概念:第一个概念是类比事实,第二个概念是类比事实保证类比推理。从哲学文献与科学文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相较形式进路,实质进路对于理解类比推理而言,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陈作松  季浏 《心理科学》2003,26(4):740-740,737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身体锻炼与情绪变化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许多国内、外的研究支持了身体锻炼对调节消极的情绪(如抑郁、焦虑等),改善心境状态有着明显的效果。美国学者Cox(1994)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了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基本假说,即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注意力转移假说、心血管功能假说、内啡肽假说、胺假说。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机制。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假说大抵存在生物观、认知观和社会文化观等三种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存在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肽假说、基因假说、营养因子假说、有害网络假说等,但尚无一种假说能较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所以AD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存在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肽假说、基因假说、营养因子假说、有害网络假说等,但尚无一种假说能较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所以AD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郁欣 《哲学研究》2015,(2):77-83,128
"他心知"问题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成为哲学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在当时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有关异己意识之把握的发生理论"。在这些发生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即模仿理论、类比推论理论和联想同感理论。但在现象学家们看来,这些发生理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象学所要做的恰恰是试图以一种"同感现象学"来取代这些发生理论。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他心知"问题的研究,在此新的视域下,现象学进路之得失需要得到反省。  相似文献   

18.
威廉姆斯(Williams)在1973年发表的<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与灵魂的类比>("The Analogy of City and Soul in Plato's Republic")中认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367 e 6-369 b 4与434 d 2-435 c 8中城邦正义和个人灵魂正义的两个类比与435 e 1-436 a 7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并给出了相应的论证.本论文将深入分析这些论证,从而检验威廉姆斯的上述观点是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的发病存在多种假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有细胞因子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ocortical,HPA)轴假说,单胺能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等,不同假说可能从不同角度探讨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但各种假说都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调节有关。IDO是一种色氨酸降解酶,其活性能够被前炎性细胞因子所增强。IDO活性的增强使色氨酸更多地代谢为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从而可能导致生成5-羟色胺(serotonin,5-HT)的原料不足,5-HT生成减少。而且,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通路的下游产物犬尿喹啉酸(kynurenicacid,KYNA),喹啉酸(quinolinic acid,QUIN)及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kynurenine,3HKYN)等影响神经元的再生与退化。另外,应激激素也可以通过色氨酸2,3-双加氧酶(tryptophan 2,3-dioxygenaes,TDO)或免疫系统影响IDO的功能。IDO是抑郁症多种假说病理机制中的共同调节因子,可能在抑郁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逻辑教科书中,人们通常只提到演绎反驳法和归纳反驳法,而没有论及类比反驳法。其实,类比反驳法也是论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反驳法是类比推理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但用于反驳的类比与一般的类比推理有所不同,前者是表达过程,着重于已知的思想观点的阐发;后者是认识过程,着重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类比反驳的主要特点是:在两个或两类具有某种共同性(或共点)的事物现象中,通过某一个(或某一类)众所周知的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作类比,推出被类比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