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因组学对中医证候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中医证候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几十年来 ,国内外众多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学者们把中医证候现代化的研究作为中医研究的重要方向 ,力图通过该项研究揭示中医学的奥秘 ,使中医证和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化、客观化。他们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和方法 ,如生化学 (酶学 )、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功能形态学、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以及分子生物学等 ,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初步证实中医证候具有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 ,并部分地阐释了其中医理论的某些细节及其科学性 ,对中医证进行了各种客观指标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沈…  相似文献   

2.
证实质研究面临的困境、根源及出路承德医学院中医系(067000)麻晓慧一、证实质研究面临的困境。目前,证的实质研究很多是在搞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又主要搞证的客观化研究,即追求证的客观诊断指标,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动物造模。但十几年来,对多种证候、多种指...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说“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系统的基本条件———要素、联系、功能。因此,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剖析“证”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实现“证”的客观化、规范化,对中医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困惑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卫生局(163000)刘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常存库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重视经验基础,强调悟性体验,这给中医诊断多少带上了神秘性色彩。为了减少和降低诊断的经验差别,很早以前医学界就开始探讨...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说"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系统的基本条件--要素、联系、功能.因此,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剖析"证"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实现"证"的客观化、规范化,对中医学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总结近年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和客观量化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认为某些客观指标和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提供依据,提出目前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客观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总结近年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和客观量化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认为某些客观指标和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提供依据,提出目前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客观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困惑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证实质研究存在困惑的原因,并提出证的诊断标准化以及走病证结合的研究之路是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学将走向何方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由于中医缺乏形态学,中医没有成熟的科学实验,中医的诊断很难标准化、客观化,理论逻辑的致命弱点,理论体系难以重构,所以中医药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留下来之后,随着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的缺陷无法克服,原有的中医药体系必然解体,其中有部分内容融入现代医学。中医药学的归宿就是逐渐融入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主义的尴尬与中医学的多向度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近50年的中医现代化研究暴露了科学主义试图消解其他向度存在的独尊倾向,而经络实质研究、证客观化研究等方面的失败,宣告了科学主义并不是解决中医学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科学主义所遇到的这种尴尬局面表明,中医学应该有多种向度的发展,除了现代化研究这一模式之外,至少还应当有两种向度的存在,即原有形态的传统中医学体系应继续存在下去,传统中医学在技术上与西医学的结合应当受到鼓励。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诊法研究的思考与展望北京中医学院(100029)陈家旭一、中医诊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思考中医诊法的现代研究为其客观化并最终走向规范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且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依据。但是,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众所周知,传统诊法是建立并遵循于中...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 ,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 ,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1] 。但是《伤寒论》、《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2 ] 。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 ,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3 ] 对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4 ] 。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寒论》开始就没有明确 ,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  相似文献   

13.
证候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既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也是临证的重要依据。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围绕证候来展开的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 ,对证候都非常关注。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式与西医完全不同 ,它是通过对疾病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现象的分析 ,然后进行辨证治疗。由于辨证个体之间差异甚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寻找证候的客观本质。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证候的微观定量研究 ,为中医的准确辨证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这种研究曾给人们带来过鼓舞和希望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原来的结论一一被否定 ,研究者…  相似文献   

14.
关系—证本质研究的新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从证本质的现代研究说起证本质研究涉及中医阴阳、藏象、气血等基本理论 ,对揭示中医诊治原理 ,促进中医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几十年来 ,中医现代研究一直把证本质作为主攻方向 ,特别是继美国学者Goldberg自 1973年提出环核苷酸的环—磷腺苷 (cAMP)和环—磷鸟苷(cGMP)这一对矛盾物可能是东方医学阴、阳的物质基础之后 ,国内学者遂以极大的热情开展了环核苷酸与证本质关系的研究 ,并将这一研究方法推广开来 ,以期发现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物质成分。这些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中医证候必然有其物质基础 ,证候的本质肯定与相…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中医临床研究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1 1 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的相通性辨证论治至今仍是作为中医的临床特色之一在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与准则。无论是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还是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等 ,都是以“证”为主线 ,去搜寻资料 ,探其本源 ,直到揭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就是其对临床征候 (证据 )搜集、分析、整理的过程。当然 ,中医的“证”与循证医学的证是有区别的 ,中医的证是宏观的、定性的 ,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而循证医学的证是“最好的、最可靠的证据”。但中医学上“证”的确立 ,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  相似文献   

16.
一、中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差异(一)诊断概念上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中医学并没有“糖尿病”的概念,更没有“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中医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主要凭借临床证候及症状的辨别实现。因此,临床诊断上没有特定的血糖值、尿蛋白定量的含义。概念...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辽宁省人民医院(110032)尚弘光一、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之间的矛盾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或中医治病的基本出发点主要在于中医重视并着眼于机体的反应──即“证”上。中医对疾病的概念,实际上是以出现临床证候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现代医学相交融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了中医临证组方的多样化.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中医临床辩证的准确性及用药的针对性;在保持中医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必将促进现代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 方证对应是中医的科学内涵中医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 ,数千年来典籍汗牛充栋 ,有人们的医学实践记录 ,也有人们的思辨性的成果。有科学的成分 ,也有不科学的成分。我们讨论中医发展问题应着眼于其科学成分 ,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本人认为作为医学的中医 ,其精髓在于数千年来积累的方证关系。“方”即方剂 ,是中药应用的形式 ,是证的解决方法 ,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最基本武器。“证”即病症 ,是中医临床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与方对应的 ,古人所以使用“证”字 ,是因为“证”有证据的涵义 ,也就是说与“方”并行叙述的“证” ,是可以使用该方剂…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中医临证的关键,因此,准确辨证,合理施治,成为中医保证疗效的核心,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我们临床辨证提供了四诊合参等原则,如何进一步把握辨证的准确性,也是摆在每一位中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多途径多角度辨证,能够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下面笔者结合临证中消化系统常见的胃凉证辨证,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