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烧伤治疗原则是要保持创面干燥以防感染,80年代末期发明的湿性烧伤治疗技术的观点与之完全相反。于是出现了对立和矛盾,在持不同认识态度的烧伤治疗专家们之间展开了争论。本文就此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烧伤医疗二派矛盾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兼与李锦平,王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唯物辩证地看问题,解决烧伤医疗二派矛盾,首先必须承认该矛盾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即弄清双方的本质差异和联系及发展趋势。鉴于李锦平、王平先生在对烧伤医疗二派矛盾进行“辩证的分析”时,一方面认为“对湿性学术及其药物”应从“本质上去了解它”,有承认该矛盾之意;... 相似文献
3.
熊治川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6,17(6):327-328
关于“烧伤治疗价值”的哲学江苏省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23300)熊治川所谓“烧伤治疗价值”的提法,意思是,面对各种不同严重程度的烧伤,怎样在伤情和医生的双重因素运作下,使其能获得顺其自然的圆满结果。轻伤,力求还其本来面目,保证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是对丁耘先生《生生与造作》一文的回应。尽管笔者非常认同丁耘对生生与造作的区分,但认为这种区分仍显不够。柏拉图的创造和亚里士多德的制造模式,是西方哲学理解存在之形成的基本模式,海德格尔对此也做过深刻反思,但并未脱离制造的模式。本文依据《周易》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模式,以为生生是阴阳二原则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这与西方取象于手工业制造的理解方式迥然有别。在中国思想中,阴阳交合而生万物既是宇宙论的基本理解,也是人伦秩序的开端,因而孝敬是被生者对其生命来源的反思性确认,是对生命尊严的庄严确认,所以是人性论的起始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进军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8,(5)
“矛盾”的困惑与困惑的思考———兼与李锦平、王平先生商榷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重庆400038)张进军《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1期发表了李锦平、王平先生的烧伤治疗“二派”矛盾浅析一文(以下简称“浅析一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当前烧伤医学界的一大“矛... 相似文献
6.
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土封给他 ,使他又富又贵。万章很不理解 ,愤愤不平地说 :难道仁人是这样的吗 ?对别人加以惩处 ,对弟弟却封以国土 ,这不是坑了有庳的百姓吗 ?用刘先生的话来说 ,这不是任人唯亲、大搞腐败吗 !?彼时不是现代社会 ,不可能有现代社会干部选拔的制度与办法。封邦建国制虽是西周以降宗法封建制度的三原则之一 ,但在西周以前已有端倪。孟子是有经 (原则性 )有权 (灵活性、变通性 )的儒学大师 ,他曾说过 :“执中无权 ,犹执一也。”在对这一古史传说的解释中 ,孟子的高明之处在于 :第一 ,从德性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层面 ,借解读舜这样的圣人的故事 …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现实”概念和哲学史的基本问题,反对将其“两个凡是”命题中的“现实的”改译为“真实的”,原因有二:首先,“现实”概念内涵丰富,在黑格尔体系中是指真理将要从可能性和偶然性中实现出来的一种动态过程,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追溯,“现实”概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现实的学说,黑格尔试图调和现实与理想(理念)的关系问题.“真实的”译法根本无法准确表达黑格尔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管子学刊》1990年第1期发表了龚维英先生的《“民贵君轻”正解》一文(以下简称“龚文”)。该文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进行了“本义训释”。其观点,要而言之:“民”训“人”,“是原指人口”,“上古地旷人稀,蕃衍人口是各族的第一要务。此所以‘民为贵’也。”而“社稷”“是祀求生殖神保佑人丁兴旺,实远古生殖器崇拜之残余。”“次之”,那是因为“至孟轲时代,民智已开,生殖器崇拜早成仿佛依稀的远昔之事。”“表明孟轲虽亦重视人口的蕃育,但已知‘社稷’这些调调儿并非繁衍人丁的必要手段。”至于“君为轻”,龚文则认为其由来于孟轲重民、爱民的思想。对此,笔者不以为然。特提出商榷,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烧伤治疗方法改良,随着对烧伤感染及休克期补液认识的提高,烧伤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创新促进了烧伤基础研究的深入,从最初的解剖修复到组织工程皮肤永久性修复的认识不断提高;整体现和系统现促进了烧伤治愈、康复观点的创新及跨学科合作.因此在实践和认识哲学原理的指导下的创新理念是促进烧伤治疗水平继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烧伤治疗方法改良,随着对烧伤感染及休克期补液认识的提高,烧伤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创新促进了烧伤基础研究的深入,从最初的解剖修复到组织工程皮肤永久性修复的认识不断提高;整体观和系统观促进了烧伤治愈、康复观点的创新及跨学科合作。因此在实践和认识哲学原理的指导下的创新理念是促进烧伤治疗水平继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周勤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7,18(7):392-392
再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志铭、王国富先生商榷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文)在《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7期发表后,我曾收到诸如科技出版社、文库、辞书等编委邀请入选的函件,可... 相似文献
12.
烧伤治疗的系统化观念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烧伤治疗的现状概述烧伤作为一种常见的外伤可以发生在人体各部位,临床表现也较复杂,在其治疗上既要注重局部处理又要重视全身治疗。我国广泛开展烧伤治疗的研究始于50年代大跃进时期。在老一辈烧伤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广泛开展了关于烧伤休克、烧伤感染、烧伤免疫、创面处理、吸入性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皮肤移植、烧伤后期整复等各方面的研究[1],使得我国的烧伤治疗水平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并且能够成功救治特大面积及成批的危重伤员,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烧伤治疗方案。2 烧伤治疗的系统化观念2.1 烧伤系统治疗的概念及由来烧… 相似文献
13.
再谈所谓“科学美”──答徐恒醇先生并与徐纪敏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恒醇先生对拍文《科学美质疑》(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2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了相关的一些问题。结果是我更加坚信所谓“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不能成立。我愿将鄙见申述如下,求教于徐恒醇先生和莘莘专家。一、关于美的本质特征普通言语的语词总是有多种含义,所以往往显得模糊不定,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碰到的现象,诚如卡西尔所说:“与科学的术语相比较,普通言语的语词总是显出某种含糊性,它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这么模糊不定和定义不确,以致经受不住逻辑的分析”(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 相似文献
14.
卢国英同志在《关于矛盾的不同类型及其解决办法的探讨》(见《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一文中,就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量遇到的矛盾的“结合”问题,以及由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有关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分类及其解决办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有关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在有关矛盾“结合”以及客观上是否存在着以同一性为主或斗争性为主的矛盾等基本理论问题上,我们与卢国英同志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向卢国英和其他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5.
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关于人性、人的本质和人道主义的讨论 ,到 80年代中后期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再到 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所谓“人学”热 ,中国哲学界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基本的共识是 :人也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哲学中 ,并不存在所谓“人学的空场”。不过 ,上述研究基本上还只是看到了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对象意义 ,还没有把它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内在理论维度去理解和确认。俞吾金教授在《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光明日报》2 0 0 1年 2月 6日。以下简称“《俞文》”)中提… 相似文献
16.
主持寄语 “佛教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从今年初在第1期上提出后,几个月来我陆续收到各地读者朋友的答辩之文。其中鉴斋先生的功夫下得较大,他把自己的看法系统整理,写成文章寄来。我将此文展示给这场小小争论的“发难者”谢慈悲先生,他读罢很是欢喜,认为自己的看法中情感的成份多些,而此文则逻辑条理性较强,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佛教文化正是这样在千百双眼睛不同视角的关注下,才会逐渐被理解、接近。听完了谢氏这番话,我忽地记起今年元旦的一幕情景:那天在北京西四路口,我邂逅一位刚从佛学院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青年法师。 相似文献
17.
当今学者所谓传统"天人合一"无法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存在着混同逻辑与历史、混淆思想理论与意识形态等诸多错误。仔细考察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便不难发现它与现代发展伦理在理论基础、思想内容、方法论三个方面均有契合之处。正确认识这些契合之处,是我们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科学分析和批判继承的前提,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掘其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
王志铭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7,18(2):108-109
也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国富、周勤先生商榷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王志铭《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王国富先生的“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下称探幽),我拜读后,耳目一新,觉得是一篇有创新的好文章,尽管有... 相似文献
20.
孟子对于恻隐之心的叙述与列维纳斯对于感受性的描写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作为两种异质文化的产物,恻隐之心与感受性之间的差别也是甚为明显的。恻隐之心是内在具有的、先天禀赋的,感受性是他人赋予的、后天获得的;恻隐之心所发出的道德律是自律的,源于感受性的道德律则是他律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