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选择与肿瘤转移治疗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环境以自然选择的方式对肿瘤细胞亚群进行选择,使某些亚克隆更加倾向于向某些位置转移。微环境的自然选择是肿瘤转移的前提条件,始终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肿瘤的转移,研究肿瘤转移需要的微环境,通过破坏转移前微环境,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的目的,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开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微环境以自然选择的方式对肿瘤细胞亚群进行选择,使某些亚克隆更加倾向于向某些位置转移.微环境的自然选择是肿瘤转移的前提条件,始终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肿瘤的转移,研究肿瘤转移需要的微环境,通过破坏转移前微环境,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的目的,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开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皮肤表现可分为肿瘤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生长影响周围器官或组织正常功能;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经复杂生物学效应影响远处器官或组织正常功能,也称为副肿瘤性皮肤病。恶性肿瘤皮肤表现发病率根据原发肿瘤而束同,可能是患者潜在肿瘤首发临床表现,并且与肿瘤复发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皮肤表现可分为肿瘤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生长影响周围器官或组织正常功能;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经复杂生物学效应影响远处器官或组织正常功能,也称为副肿瘤性皮肤病.恶性肿瘤皮肤表现发病率根据原发肿瘤而不同,可能是患者潜在肿瘤首发临床表现,并且与肿瘤复发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5.
系统思维方式和肿瘤的发生及转移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710004)党诚学杨文鉴秦兆寅癌症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搞清癌症的发生及转移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密切相关的。人类肿瘤变异基因大致分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过程的必要环节,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C和VEGF-D诱导淋巴管生成,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对抗研究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靶点。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们认识肿瘤的内在本质主要是通过它的表面形式即病理生物学行为来进行的,但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其瘤细胞的内在特性和瘤细胞与胞外基质相互影响的认识还有限。因为肿瘤细胞在浸润与转移过程中有时并非与间质的反应情况相平行。由此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隐蔽在其内部联系的本质和外部表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结直肠癌转移的临床特点,对我院于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结肠转移癌患者的诊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2例结肠转移癌患者,原发肿瘤分别来源于胃癌5例,肺癌3例,乳腺癌2例,胰腺癌1例,胆囊癌1例,提示结肠转移癌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提示患者已经出现广泛转移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安全性取决于严格的术前分期、肿瘤直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研究证实早期胃癌组织分型、肿瘤直径、淋巴结微转移与E1AF、MMP-7mRNA表达具有相关性,并使其具有侵袭转移的生物行为。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组织内E1AFmRNA、MMP-7mRNA表达选择治疗方式,以获取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和复发依然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在血液、骨髓及淋巴结中的微转移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来检测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的表达,从而诊断大肠癌微转移的高度敏感与特异的方法,并引发了关于如何看待事物、认识事物及如何科学思维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失去原来的极性,转变为间质细胞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上皮细胞的标志物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表达上调,因此也称其为上皮间质转变的重要标志及特征。上皮间质转化参与了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胆管癌是肝胆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其临床症状表现的较晚,大多数情况下已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治疗机会。如何认识胆管癌的发展过程,并寻找早期的预警指标,对于胆管癌患者来说EM T 的发生以上皮细胞标志物的减少、间质细胞的表型增加为特征,严重影响着胆管癌患者的肿瘤进展过程及预后,对EM T 的研究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抗癌靶点。  相似文献   

12.
肿瘤可看作是由功能异质性的细胞群体所组成的,具有不定增殖能力的异常器官.最近提出的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起源于干细胞,肿瘤生长是肿瘤组织中极少量具有特殊细胞表面标志的肿瘤干细胞增殖的结果.因此治疗的关键应是针对肿瘤干细胞,通过靶向肿瘤干细胞及其异常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来治疗肿瘤.这对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有效地根治肿瘤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转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肿瘤血管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靶向治疗。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在长期、低剂量非常规给药方式(节拍化疗)下具有显著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能力。节拍化疗有望成为转移性乳腺癌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密切关系,为了研究EGF对MMP-12的调节机制,我们用不同浓度的EGF处理人表皮癌细胞(A431细胞)后,观察MMP-12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使用不同浓度EGF处理A431细胞后,MMP-1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升高。因此,在A431细胞中,EGF通过上调MMP-12的表达可能会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肿瘤干细胞理论能够解释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使人们对恶性肿瘤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临床治疗展现全新视角,使肿瘤靶向治疗找到了新靶点,改变目前药物针对全部癌细胞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肿瘤干细胞分离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Canc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Psychosocial factors such as str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relate to differences in disease progression in cancer patients. Neuroendocrine substances associated with psychosocial factors may regulate immune responses to cancer, as well as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oncogenic (cancer-causing) viruses, DNA-repair processes, and the 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of genes that may affect the tumor's growth and metastasis. Biobehavioral oncology research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modify them, become neurohormonal changes that alter cell signaling and tumor growth, viral oncogenesis, and immune responses. We review the empirical basis for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biobehavioral processes i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suggest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VEGF)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对照组的P-VEGF含量,同期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论认为转移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