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丹  徐晓滢  李正云 《心理科学》2011,34(6):1360-1366
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上海四所高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的812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造句和模拟遗书等投射方式,并结合小组访谈等形式,旨在测查大学生对生命过程与死亡现象的认知特征,及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取向,以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以表达态度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特点;而在对死亡的认知上,则主要采用本质认知的方式进行表述,以中性、概括、简洁为主要特点;(2)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更为积极,体悟更深;(3)在生命价值取向方面,当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关顾他人的价值取向,并伴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探索生命运动规律的回归统计分析方法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710032)陈长生导师徐勇勇一、医学偶然现象与回归统计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的健康有...  相似文献   

3.
四元生命观     
生命是什么?这也许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仔在的疑问。对于生命的认识,在生命观的发展史上,科学家们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回答。许氏定律将宇宙万物的本质概括为木、火、水、土四元素,许氏定律指导下的四元生命观认为,生命体的本质即体质(木)、熵流(水)、意识(火)和生态(土)四元素的平衡百动。本文试对四元生命观进行仞步探讨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国际生命伦理学和伦理学相对主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DanielWikler国际生命伦理学会会长东亚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EACB’95)召集人邱教授和坂本教授邀请我谈谈伦理学和文化相对主义与国际生命伦理学的关系。这是一项困难的任务,一项超过我个人作为生...  相似文献   

5.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虹 《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
研究目的是检验一个新的应激应对资源—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健康调节作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理论基础是东方的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研究的测量工具有:大学校园压力量表,一般健康问卷(GHQ-20),自尊量表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研究结果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可以调节应激条件下的忧郁情绪、一般健康问题和自尊,但是对于焦虑情绪和自我肯定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研究结论是: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生命结构的生理模板观点质疑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1期《关于生命结构的生理模板观点》一文(以下简称观点一文)认为,机体同时存在物质结构和功能结构,并且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发挥各种功能。笔者认为,观点一文...  相似文献   

7.
李虹  林崇德  商磊 《心理科学》2007,30(3):519-523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生命控制感对内在控制感和外在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生命控制感量表(LCS),内外在控制感量表(LOCS),自尊量表(SE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研究结果为:生命控制感对内在控制感和外在控制感与自尊和一般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均存在调节作用,但不存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是:生命控制感对于内在控制感和外在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不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概念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改变了生命神圣论的传统格局,逐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生命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界定就日益凸现出重要性。关于什么是人的生命价值,目前学术界和教科书中尽管在表述上略有差别,却都是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间相互关系的角...  相似文献   

9.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在医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可以加强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人文精神培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使人文精神能够在医疗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孙赫 《心理学探新》2009,29(6):16-22
"生命需要心理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方法"是研究者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生命发展研究后获得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五年中,研究者以0~6岁正常学前儿童为对象,对其实行生命发展教育,获取了大量的生命发展事实,证明了:1)人类生命具有人人可遵循的生长发展规律——"需要"的生长发展规律;2)"需要"的生物性基础的早期建构是"需要"生长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心理需要的低级阶段——"安全需要"之前还存在一个生命的原始需要——以"新奇、探索、操作"为对象的"需要",其贯穿在0~6岁的儿童早期生命阶段;4)0~6岁时期,"儿童需要"不是恒定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机能,而是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强度的提升是0~6岁时期以"需要"为核心的心理整体建构的鲜为人知的生命法则;5)0~6岁时期"需要"的良好建构,使"需要"水平达到推动生命走向"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6)"需要层次"与生命质量存在着内在关联;7)儿童"原始需要"满足的方法为:在儿童"原始需要"机能强度与寓含"新奇、探索、操作"属性的"原始需要"对象即外部刺激之间建立起犹如昆虫与花类般默契的真正联系。  相似文献   

11.
福柯的生命政治是其后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生命政治视野下,个人—生命与人口—生命成为政治管理的对象,人口问题在18世纪日显突出,事关健康、卫生、出生率、寿命、种族等,因而,君主之眼,即治理者的目光必然聚焦于此.生命政治意味着生命进入历史、政治和政治技术领域,生命获得政治性,而政治也富有生命特色.福柯站在历史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与生命质量相关的健康(HRQoL)测量标准误差(SEMs)索引没有很好的特点,这种测量标准误差需要统计的评估和可靠的组成部分。为了对这种测量标准误差进行评估,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全国性的健康测量研究(NHMS),以人口为基础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14.
感悟生命     
人生是个复杂而深奥的话题,我对它的认识也是浅尝辄止,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当我们伸出双手,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时,内心是无比喜悦的;而当我们也无力挽回,眼睁睁目送一个个生命离去时内心是揪然心痛的。毕竟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没有人能改变生命的脆弱。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对于死者最好的悼念,就是生者有质量的活着。于是,我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生命的起点人人都大径相同,都是经过母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降临人世。但生命的过程却各有千秋:有人轰轰烈烈过一生;有人浑浑噩噩混一生;有人风风光光走一生;有人平平淡淡度一生。所以,到了终点,结…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探讨了生命性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影响。实验1使用类别呈现词语强化类别加工,实验2伪随机呈现词语弱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及延时探测。结果发现:(1)当强化类别加工时,生命性和类别对击中率有相类似的促进效应;(2)当弱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探测时,生命性对击中率的促进作用最强;(3)类别效应促进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但生命性效应仅促进了真实记忆,而不影响虚假记忆的产生;(4)在即时与延时探测中均发现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本研究证明了:(1)生命性效应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类别效应;(2)生命性效应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作用机制不同;(3)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的存在时效长达24小时,但是生命性效应的衰退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6.
“健康老龄化”的探索中, 指标的定义至关重要。“生命质量”综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 优于“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等传统概念, 其定义在发展中被广为接受, 强调个体自评的主观性、可塑性和多维度。促进积极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改善老年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老龄化过程虽必然伴随生理系统衰退, 但心理系统积极参与, 仍能为年长者奏响生命质量的凯歌。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命尊严在基督教有完整论证,但其证立需借助神性。理性尊严观、德性尊严观、自主尊严观等确立了人的内在尊严,但同时排除了人的生命尊严。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一方面频繁使用"生命尊严";另一方面对"尊严"循理性主义解释,导致"尊严无用论"和"尊重取代论"出现。人的生命尊严亟需哲学论证。人与万物的物质差异是生命尊严的存在论基础;人与人之间对生命之至上性、关键权益性、神圣不可侵犯性的价值互认是生命尊严的价值论根据。我国生命尊严的制度化有长足进步,但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还面临许多威胁,把生命尊严作为一项制度伦理原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动荡、人口流动、社会资本、社会支持、民族文化等社会因素对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因素对生命质量的总分都有影响;它们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影响也不一致.少数民族文化和社区环境因素与生命质量的关联研究正成为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生命美育论     
来自生命科学、生命美学的生命美育,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值得高度重视和发扬光大.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自由性的生命审美价值特征,寓理性于感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共存、既有形象性又富趣味性、从过程性到动态性的生命美育特性,以及青春性、智慧性、审美性、创造性的生命创造原则,是生命美育的核心概念.要关注当前社会倡导生命美育的紧迫性,强调将生命负状态审美纳入生命美育的必要性.生命力、生命美、生命美化等生命美学、生命美育理念,应该得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生命退化是指生命系统从有序到无序或从高有序度到低有序度的转化趋势和过程,主要表现为物种数量减少、种群寿命缩短和个体衰老死亡.关于生命退化的原因,自然科学认为是自然规律和天灾人祸使然,宗教神学认为是人的犯罪和神的惩罚所致,哲学认为是自然、社会和神是的交互影响.生命退化论对人类具有启示和警示的积极作用,可是人们对它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解和价值取向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