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医院感染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已经形成,对医院感染的定义、内涵、外延都作了详尽界定,但在构成因素的概念方面还与传染病之间存在着混用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瓣析,提出了使用“医院感染源、医院感染途径、医院人群”三个概念来区别于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医院感染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已经形成,对医院感染的定义、内涵、外延都作了详尽界定,但在构成因素的概念方面还与传染病之间存在着混用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辨析,提出了使用“医院感染源、医院感染途径、医院人群”三个概念来区别于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几项重要的传染病医院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认为这些冲突或问题,多数是因为医务人员对制度落实不积极、不彻底,没有给予患者足够的解释和指导所致,同时也与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完善有关.因此应从两方面入手,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今后的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4.

重大传染病疫情背景下,病原体的不断变异、疫苗保护效力的不确定性以及诸多后遗症会导致疫情难以控制,并且造成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的特殊弱势群体—感染患者。在感染患者从疑似患病到康复的期间,影响他人工作生活、恶化疫情防控形势、感染他人、亲友的抛弃、传染病污名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社会的歧视与排挤等潜在的道德创伤源会对其内心原本的道德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改变其原有的道德认知并击溃其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产生道德创伤。在此基础上,感染患者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信任问题、精神问题、生存问题以及诸多消极观念。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与新的病毒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7年5月,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医学界通力围剿,最后一例天花自然病例消失在非洲的索马里.危害人类至少3000年,历史上曾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天花病毒,最终被收藏在俄罗斯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液氮中.人们庆幸人类首度成功使一种传染病绝迹,一些科学家乐观地预言:传染病的历史将被改写,病毒将不再是人类生命的威胁.然而时隔不到30年,2003年在中国广东发生了一种急性传染病,4个月内迅速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最终使8422人患病,919人死亡.最早发现这种疾病的中国将其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又称SARS.2004年SARS才让人们惊魂未定,在亚洲、加拿大又发生了"禽流感",仅越南和泰国的患者为256人,48人死亡.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管理策略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RS暴发结束以来,人们在流行病学、临床上、疾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应急机制建立和完善等诸多方面进行总结、反思、探索和研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转变和进步,表现在:(1)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建设受到重视和加强,国家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法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保证,同时从国家到地方都把公共卫生建设放在优先的位置…;(2)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反应、处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表现在SARS后出现的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灵敏、各方联动、反应迅速、效果显著;(3)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诸如新发和再现传染病意识、预警水平和处理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继续保持对SARS重现的高度警惕,同时跟踪各种传染病流行的新趋势和特点,临床上对各种传染病早期识别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4)加强了国际间合作,分享信息和联合攻关,提高了对传染病认识和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再发传染病在某些地区"死灰复燃",并且呈现出不同以往传染病的新特点,如病原体的变异、人兽共患性、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等,加之传媒的"双刃剑"作用,共同造成了新发与复燃传染病的种种不确定性。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防治新发与复燃传染病已成为新世纪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当前世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近40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再发传染病在某些地区"死灰复燃",并且呈现出不同以往传染病的新特点,如病原体的变异、人兽共患性、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等·加之传媒的"双刃剑"作用,共同造成了新发与复燃传染病的种种不确定性.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防治新发与复燃传染病已成为新世纪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当前世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医院感染监控的当务之急--做正确的事.只有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本学科特点的循证医院感染控制思维模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指南、规范,来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的行为,才能做正确的事,使我国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医院感染监控的当务之急——做正确的事。只有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本学科特点的循证医院感染控制思维模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指南、规范,来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的行为,才能做正确的事,使我国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科学认识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传染性疾病变化总的形势是:经典的传染病还没有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我们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因此,与传染病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了解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查找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方法.调查2010年2月~7月收住综合ICU的患者,填写“ICU患者日志”及自制院感危险因素表,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2.99%,例次率为28.74%;年龄、慢性病、动静脉插管、血液腹膜透析为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ICU患者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感染率高于医院其他科室;树立标准预防意识,加强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医院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临床难题.控制医院感染,仅仅通过专职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宏观调控与微观干预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医院真正重视医院感染,变"要我控制医院感染"为"我要控制医院感染",使医务人员变"被动接受感染控制"为"主动参与感染控制",促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医院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临床难题。控制医院感染,仅仅通过专职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宏观调控与微观干预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医院真正重视医院感染,变“要我控制医院感染”为“我要控制医院感染”,使医务人员变“被动接受感染控制”为“主动参与感染控制”,促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审视目前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中、美、德三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的发展历史,比较三国感染监测体系的不同特点,美国成立较早,监测项目齐全,德国起步高,针对性强,我国则介于两者之间;针对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中国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应借鉴国外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迅速有效地提高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美、德三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中、美、德三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的发展历史,比较三国感染监测体系的不同特点,美国成立较早,监测项目齐全,德国起步高,针对性强,我国则介于两者之间;针对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中国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应借鉴国外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迅速有效地提高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流行趋势透视传染病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洲大规模禽流感暴发流行过后和我国各地密切监视SARS可能的复燃情况下,非洲三国家暴发脑膜炎球菌病(流脑)[1,2].2004年1月到3月21日,非洲布基纳法索2783例流脑,527例死亡(病死率18.9%)[1].此间,我国安徽也有流脑局限性流行.对此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于2004年4月6日发布紧急疫情公告,对中国公民前往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发出旅行提示,同时出台紧急措施,防止流脑传人我国.这些说明:(1)在SARS后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反应更加迅速、全面.(2)回顾人类流脑发生历史和引起的人类疾病负担,与SAR比较,流脑是一个比SARS更严重的、更持久的全球性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早期检出MRSA带菌者并及时干预可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加强病室、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管理可预防MRSA感染的流行及爆发;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掌握万古霉素以及其他抗菌药物对MRSA治疗的作用,对防治ICU内医院获得性MRSA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用WHONET5.3软件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检出的1749株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院内感染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检出率61.8%,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33%,真菌检出率为5.2%。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属的ESBLs阳性率分别为34.4%和48.9%,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0.8%和36.4%。大多数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多重耐药性。由此可见,由于临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不断变迁且其耐药性逐渐上升,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耐药性播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