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存在错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杂卦传>传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杂卦传>的错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杂卦传>错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杂卦传>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传>的传承是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楚竹书<周易>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周易>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周易>;2.楚竹书<周易>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楚竹书<周易>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楚竹书<周易>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风 《周易研究》2004,(2):19-28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图>,认为<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不合.实际上,这些学者未能认识到朱熹<卦变图>是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内容,从而误读了这张图.而一旦正确解读朱熹<卦变图>,将会发现<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符合若契,毫无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4.
刘彬  王敏 《周易研究》2005,(5):30-36
<易纬·稽览图>卷下载有一种"一爻直一日"的卦气占术,还少见学者讨论.本文对这一占术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流传作了初步考察.与<稽览图>卷下"六日七分"卦气术不同,<稽览图>"一爻直一日"的卦气术,与焦赣"焦林直日"卦气说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可能同属于<连山><归藏>系统.此术至唐一直在流传.  相似文献   

5.
刘彬 《周易研究》2004,(6):22-27
<易纬>的<乾凿度>和<通卦验>分别记载了两种八卦卦气思想,虽然都是关于八卦于一年中用事的学说,但二者在具体内容、卦序、所属易学流派等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即对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卦序以上下卦相重,反映了卦的变化的思想,其上卦体现了"分阴分阳"的阴阳分类观念,其下卦则既体现了阴阳交错、阴阳相配的观念,又体现了正位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帛<易>八卦序列与<大戴礼记·易本命>、<孔子家语·执辔>等典籍中所暗含的具有独特宇宙论意义的八卦序列具有相关性,由此我们提出一种设想,帛<易>八卦序列很可能反映的也是这种独特宇宙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易纬·乾凿度>以易与历相结合,以<周易>六十四卦两卦一组主岁,而构造出独具特色的爻辰说体系,在这其中又涉及<乾><坤>、<泰><否>和<中孚><小过>三组变例问题.对此问题,自明季以来虽论之者甚众,然犹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用<说卦传>的八卦方位说或汉易卦气说去解说<周易>坤卦卦辞,都会遇到岁时和方位逆行的问题,这是违背八卦方位与卦气原理的.这表明有学者据帛书<易之义>中"岁之义"的说法推断<周易>本经中有卦气思想的看法是行不通的.细考帛书原文,其"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一句其实本非解说坤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而是解说初六爻辞的.而就爻辞"履霜坚冰至"一语本身而言,我们无法从中看出什么方位问题,传本<易传>亦无此类解读,故帛书有关"岁之义"的说法只能视为帛书制作时代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简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 ",汉石经则作" 寋 ";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相似文献   

10.
<周易·咸卦>居于下经之首,对于咸卦卦名、卦辞及卦义的解释,从古到今,多达上百种.本文就作者所搜录的说法,可归结为三种:(一)感应说;(二)文王狱中受刑说;(三)出行的吉凶占卜纪录说.其中持"感应说"者又多有分歧.作者认为,<周易·咸卦>的本来意蕴是男女感应的动态过程描述.其现实意义是,它由此提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咸卦诠释的多样性,并非解释的混乱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简约的言词、卦象本身的性质、以及经典诠释者所受到的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先生后期易学研究和他早年对<周易>的研究有所不同,他强调了<易传>是孔门义理,并发掘了<周易>的辨证思维模式.乾坤两卦是牟宗三先生后期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两卦的研究他提出了"乾坤并建"原则.乾坤并建包括创生原则和终成原则,乾元代表了创生原则,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全都藏在乾卦;坤元代表了终成原则,包含了儒家的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易简原则也是乾坤并建的重要部分,易简原则就指出了道德修养的方法,确立了道德实践的第一义.超越内在则概括了<周易>的总体特征和儒家的智慧,是儒家道德形上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著文研判了《周易》古经中的剥、豫、萃、咸、艮等五卦与中国传统医学萌芽期的关系。战国楚竹书《周易》问世以后,通过对其豫、咸二卦文字的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此二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医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辛翀 《周易研究》2006,(6):29-33
20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并导致中西文化之间空前交织和会通,处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丁超五试图会通易学与科学,收集了大量易学文献资料,追溯《易》之源头,探讨了《易》与卜筮、卜筮与科学的关系,提出易道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易学不是专为卜筮而作,易学起源“坤先乾后”等观点。虽然在易学起源问题上他有些提法值得商榷,但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易卦起源,揭示易学中的科学思想,解读《周易》中的刚柔关系,把握历史上易与道家互动关系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相似文献   

15.
对萧汉明先生蛊卦为奉父鱼肉、丰卦“日中见斗”为太阳黑斑说提出不同意见,另依古字本义通释二卦,解“蛊”为腹蛊,丰卦为击鼓救日,并解帛书“弓”为“救日弓”,“蔀”、“芾”、“屋”皆指蔽日之影。  相似文献   

16.
易、道相关"舆"象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象喻在<易经>和道家文献中的大量运用,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更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破解其中的象喻是探得这些经典文献的理蕴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必须的.道家文献与 <易经>在相关于"舆"象的象征意义上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本文在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的认识基础上,对<易经>中的<坤>、<姤>、<剥>、<大壮>、<乾>等卦与道家文献的相关车舆之象的象征意义进行相互阐发,并据以对<易经>与道家文献中涉及到车舆之象的文句进行诠释,以此探讨道家文献与<易经>在内在思想上的异同关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楚简图版,拟就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楚竹书<周易>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周易>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易纬·乾凿度》作为汉代《易纬》之中的首篇,集中反映了《易纬》往解与诠释《周易》的精神:一方面,其在卦气、爻辰等注《易》体例上展现着时代的痕迹;另一方面,其又有着丰富的自身特色,特别是其卦气之说对于孟、京的发挥,爻辰之说对于泰、否两卦的处理,都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同时,通过解读《易纬》的文字,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汉易学,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行本<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对于其何以如此分篇,生当北宋的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易传·序卦>和<易纬·乾凿度>等的观点的基础上,作<上下篇义>,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分篇的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的识见.  相似文献   

20.
杜霞 《周易研究》2005,(1):23-29
本文通过对<周易·艮卦>的解释,说明其中静、观、止三义.然后略述宋儒沿袭<易传>而来的对于艮卦的阐说及其有别于佛老之处.最后本文试图立足于现象学,对艮卦所敞显的生存意义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