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这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华夏子孙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持续不断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课题。最近,李宗桂先生30万言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再次向这一历史课题冲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简称《批判与重构》)该书从整体上、宏观上探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和当代出路。可以说它是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精神相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3.
4.
模糊理论的研究是本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新领域。1965年,美国学者查德(Zadeh,L.A.)提出模糊集合论,第二年,马利诺(Marinos,P.N.)发表模糊逻辑的研究报告,1976年,模糊理论介绍到中国。十几年来,我国学者虽然发表了不少模糊逻辑的论文,有的专著中也论及模糊逻辑,但是作为专门著作,张惠民同志的《模糊逻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还是第一本。为了构建模糊逻辑体系,张惠民同志作了有益的尝试。读完全书,我觉得作者的构建的模糊逻辑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凯麟教授的新著《从旧道德到新道德》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4月出版了。该书依据道德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依据当代道德生活的内在过程和实际经验,对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了许多有益探讨。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新探讨了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作者开篇就以“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轴线,从“人和道德”、“道德和社会”“道德和做人”等问题的论证中,展示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7.
<正>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发展到今天,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适应新的要求而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派出中国哲学史代表团到日本进行学术考察,开展学术交流。中日两国学者都认为,学术交流不应只限于人员的互访一条途径,必须广辟渠道。中国代表团提议互相编译论文集,以扩大中日两国学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本学者十分欢迎这个建议。代表团回国后,立即着手筹备,用通讯的办法,特约日本十九位学者撰写了二十篇论文,由辛冠洁等同志编译成《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文集,最近中华 相似文献
8.
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和下册已先后出版,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引起了哲学界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早在1986年该书上册出版时,我刊就在同年第8期上发表了一篇书评,并期望大家对该书进行讨论。现在讨论时机已成熟。这里发表了齐振海教授写的书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有更多的同志参加讨论,推动哲学体系改革进程的深化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与精神哲学》是对海德格尔早期和晚期哲学的广泛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一般地发生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该书写得清楚易懂,完全没有那些塞满了海德格尔论著中的艰涩术语、精妙语词以及巧饰的重复解释。作者思想上虽然和英美哲学界一致,但该书并不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般介绍,也不是企图把海氏所关注的问题和术语“翻译”成某种比较熟悉的哲学习语。确切地说,该书是对把海德格尔有名的转变(Kehre)前后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说明,因而也是对究竟有什么变化的说明。正如这一主题所表明的那样,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可接受的并且可吸收的方式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样式,也可以称为物质文化。这个层面包括饮食、服饰、宫室、舟车、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一切人工制品。第二个层面则为人类的行为方式,也可以称为规范文化。这个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组织、礼仪制度、政治体制、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第三个层面是指智能和精神系统,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这个层面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意识、情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等。应当说,这三个层面互有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1.
12.
伦理精神是一种客观精神,它体现为社会结构规范和个人自主道德追求之间的二元性,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应当说,这是一个涉及到文化演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伦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复杂的研究题域。中西方伦理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样式进行梳理,穿过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层层迷雾,把握伦理精神的实质,从一种更高远的精神意趣和思想境界上透视人类道德实践和伦理思想理论在传统型态或当代型态的某个特殊表现上面临的那些基本问题。国内原有的西方伦理思想史著作通常注意到了对各个时期、各个…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证明,宗教在现代化趋势中不仅没有衰微,而且继续发挥出重要的影响。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一方面,宗教因素使民族问题变得更趋复杂;另一方面,民族问题借助宗教的张力使其涉及范围更加扩大。因此,对宗教理论研究工作者来说,这正是一个面向现实,应对世象、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关键时机。“9.11”事件触发了世界政治格局急剧变化,也给伊斯兰教研究领域增添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新课题,人们期待有识之士既综览全局,又探幽发微,开拓研究范围,探寻问题答案。案头由宁夏大学政法系主任张秉民教授主编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智慧,是学术界和社会人士多年来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究竟何为中国文化精神,其特质如何?何为中国人的智慧,表现为何?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智慧之间是何关系?则是一个貌似清楚实则问题甚多的论域。郭齐勇教授最近出版的作为姊妹篇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中国人的智慧》两部著作,对于这些问题有颇富洞见的阐释。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充满艰辛,但最终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迈向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其根本的动 相似文献
19.
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商品经济与精神文明》一书,是王锐生同志近年研究的新成果。它的出版无论对理论还是对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这一基本方针的深入贯彻,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经济领域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理论、意识形态以及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尖锐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为什么商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怎样重新理解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关于商品经济的一系列论述?商品经济必然会引起哪些观念变 相似文献
20.
由邢志第、刘继盂教授主持编写的《孔繁森价值观研究》一书,日前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是一部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综观全书,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