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雪松 《法音》2023,(3):54-55
<正>我第一次见到星云大师是2005年6月24日,台湾佛光山创始人星云大师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拜会所长方立天教授,慈惠法师、慈容法师,以及满耕法师等随行。方立天教授关切地询问了星云大师的身体情况,并向星云大师一行介绍了人大宗教所的基地建设和佛学研究情况,宾主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正在研究所工作的张风雷、何建明、宣方、魏德东等诸位教授也与星云法师一行见面交谈。当时,我还在研究所读书,作为研究生也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记得当时印顺导师刚刚圆寂不久,星云大师深情追忆并高度评价了印顺导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3.
为了交北大燕园新闻社一篇稿子,我决定去采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一来是想学习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知识,二来听说吴老刚大病了一场,顺便去看看他。严冬的北京,寒气袭人,呼呼的北风刮得脸钻心的痛。我~边骑着自行车心里一边却在想,我问吴老些什么问题呢?我能抓住佛教与现代生活有所联系的切入点问吗?十四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我能否请他谈谈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呢?还没容我理清思绪,自行车便载着我来到吴老家门口了。缓的语气继续说到:“能培养‘四有’的佛教徒,就是佛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  相似文献   

4.
贵刊1995年第5期刊载的七人谈《佛教图书评论》和刘先和先生撰的《弘法要当机》两篇文章很好,真正谈到了当今佛教的根本问题。吕建福先生讲的:今天的佛教与上个世纪的佛教相比,可以说还没有根本的转变,基本上还是传统佛教的形态,有许多方面是与现代脱节的,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突出的现象就是民间佛教非常兴盛,而正信的佛教相当衰微。在大多数人,C目中,佛教的形象仍』然是传统的宗教,是迷信,至多也只是“劝人向善”、“安慰亡灵”而已,与时代文化的主流——“科学”是相去甚远的。我认为这种对佛教现实的看法是正确的。我…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泰国是一个全民信仰的民族宗教,但是泰国的现代化的佛教研究则起步较晚。1871以前,泰国没有大学,所有的教育几乎都是由寺庙承担的。本世纪初,泰国实行了政治改革,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制度,作为传统的思想——佛教的诠释开始与西方的学术结合。当时的教育部长曾经写过形式罗辑的课本,这与佛教的因明关系还不是太大。  相似文献   

6.
智灯千万亿     
家振 《佛教文化》2011,(6):126-127
赵朴老八十四岁那年,一个人独坐病房中,写了一首诗,最后几句是: "尚有平生志,还思老骥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热心衷肠. 回顾一九八七年他倡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时提出的研究所的任务: "研究所将对佛教教理、教史以及与佛教有关的文化遗产进行如实的研究,注意延揽研究佛教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培养年轻...  相似文献   

7.
《中国密教史》读后感夏星今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佛教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在会上非常感慨地谈道现今中国大陆竟无一人治密教,我当时听了,觉得不以为然。因为当时据我所知,一本名为《中国密教史》(以下简称《密教史》)的书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印刷之中。时隔...  相似文献   

8.
1991年初,随着塔尔寺酥油花展览在京城的轰动,我接触了藏传佛教艺术。随着它的归去。兴致未尽的我也跟着艺术的芳踪到达塔尔寺。当时虽然有不少的人劝阻我,我还是决心作一次短期的考查,没想到一住就是六个半月,共185天。对待艺术及艺术研究,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更何况是对佛教艺术作研究,既需要艺术的逼真,又需要佛教的至善。我自皈依佛门,便提前“告老还乡”,成为一个飘泊不定、自发自愿、自费研究佛教艺术的行者。此次青海之行,并非狂热的激情促成,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11,(3):127-127
梁漱溟先生是人们公认的儒学大师.很少有人知道他与佛教的关系。据我所知,梁老在公开场合宣布自己是佛教徒,是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之际。当时,梁先生第一个出席,第一个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发言后即交出一篇论...  相似文献   

10.
去年12月10日我去位于北京东城区孔庙,参观了徐州文化局、徐州画院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联办的惺一居主佛画展。几年前我就看过惺一居士的佛画,说实在话,当时我只觉得他的画偏重于传统的临摹,似乎也并未显出什么灵气。几年过去,我仔细看了一下他的作品,从中想到了一点佛画的道理。在看展览之前,赵朴老曾对我们说过:“佛教绘画雕塑至清末而衰退,至今未有起色。音乐还留有曲谱,但赶经忏者的唱念已失去本来面目,最近有志之士根据留存曲谱力求振兴,庶几有光复之望,而绘画尚未见进步,主要是缺少宗教气氛,缺少禅妹,此不仅是技艺的…  相似文献   

11.
差不多还在一千年前,佛教的教法就在印度逐渐绝迹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印度,只有少数婆罗门和一些服务于殖民统治的西方人,才从历史的遗迹中追寻着佛教的意义。当时的社会上,只有一批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的知识分子或受西方教育培养出来的人  相似文献   

12.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3.
邃渊 《法音》1998,(10)
为纪念中国佛教两千年,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佛教学者的学术交流,开拓佛教研究的新局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法鼓大学协办的“佛教与东方文化———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海峡两岸佛教学术会议于1998年9月6日至7日在北...  相似文献   

14.
桑吉 《法音》2000,(12):49-50
11月17日上午,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和《智者喜宴》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西夏佛教与汉藏佛教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在京的部分藏学、西夏学、元史及佛教美术方面的专家学者约20多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1998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佛教与东方文化——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海峡两岸佛教学术会议》。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法鼓大学协办。出席会议的代表除来自主办及协办单位的学者外,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省社科院、山西省佛教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共计8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吴云贵、副所长戴康生、卓新平、…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接受与传统命运观的改变[日]中隆藏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接受作为外国思想的佛教时,最大障碍之一,是佛教赖以成立的命运观和当时中国人习惯的命运观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隔阂。东晋末的戴逢、齐梁时期的范缜、陈朝朱世卿等,他们有的不信仰佛教,有的攻击佛教,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我所与日本《中外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日第八次佛教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9日一10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举行。中日双方各5位代表以“21世纪的佛教与佛教研究”为中心议题,发表了10篇论文。参加会议的还有以社长轰照次为首的日本《中外日报社》的朋友,以及来自国内佛教学术界的学者专家、学僧等近百人。我院副院长李慎明、我所名誉所长任继愈、所长卓新平、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 现将本次会议论文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3月6日至7日,苏州西园寺隆重举行佛教教育研讨会,来自全国佛教界的法师居士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西园寺住持普仁法师、苏州市宗教事务局席学明局长分别致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赖永海教授分别代表学术界。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导师致词。在随后的五场研讨中,与会的20多位法师居士、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共同探讨21世纪的佛教教育。 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济群法师作了《我理想中的僧教育》的基调发言。他指出,佛教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  相似文献   

19.
杨笑天 《法音》2006,(12):38-39
10月27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共同主办的,以“中国初期净土教研究——以慧远、昙鸾为中心”为主题的第11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春,经赵朴初会长批准,得到中国佛教协会和佛教文化研究所支持,我东渡扶桑,以“日本佛教媒体现状调查和研究”作为专题,到日本佛教大学作短期访问研究……大地春如海男孩儿国是家为人为文,养气第一。这是我这个湖南人铭心刻骨的一个信念。乡贤王船山乃至曾文正、已故毛泽东主席,都曾一再垂训。最简洁的,是苏东坡词曰: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可以有一百个理由说明此番东渡的动机,比如说对于中国佛刊前途命运杞人忧天,比如说相信日本佛教报刊,有百年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这些理由都还不够,这些理由背后还存在着一个不是理由的根本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