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城区内的城市景观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魅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故而,基于澳门的发展历史与景观特征,分析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景观保护规划策略,以保持历史城区功能的多样性,更好地进行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重视和保护,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不断改进完善,最大化地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章以海南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当下海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海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状,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进行建构,让这颗南海上的明珠绽放璀璨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大运河常州段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入手,分析了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指出目前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保护的对策,以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城市景观的民族性回归,旨在传承、弘扬城市内特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人们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更加直接地接触、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获得更为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代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相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形式各异,但是更多的表现在研究、展览层面,但是如果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就会让这些被展览的东西从展览馆里解放出来贴近人们的生活。本课题主要以常宁板桥剪纸为例,探究如何更好的将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常宁市步行街的景观中。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能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通过深入了解生态美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可以创建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空间。探讨生态美学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基于生态美学语境研究和设计城市景观,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运用生态美学原则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保护与传承,是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以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探索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蔡伦古法造纸的考察与造纸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古法造纸所具有的景观特性和保护的方法。以城市景观为载体,提炼蔡伦古法造纸的文化符号并运用于景观设计,总结出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从抽象到具象的营造方式。为传承与保护蔡伦古法造纸寻找不同的途径,以期对蔡伦古法造纸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出台,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预示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南阳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乡村古桥是建筑技艺与文化艺术的载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发展,部分古桥无法顺应社会飞速变迁而逐渐荒废,如何使其融入现今社会,并使其持续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桥的保护与活化得到了重视,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桂花镇刘家桥村上二桥周边进行景观微改造,实现乡村古桥的保护与活化,使人们的乡愁得以留存,使古桥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0.
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空间与设施体系进行田野考察,全面了解非遗空间的主要功能、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评估分析非遗场馆能否满足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需要、有无提升的必要等。通过梳理南京市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构建江苏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标准,以实现对南京市非遗的高质量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是古都开封的历史记忆,也是文化开封的基因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开封古都文化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共产党开封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了开封定位,即建设"两城"打造"两都一支点",要"以开放为引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生态宜居魅力古都"。这对"美丽开封"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拟通过梳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美丽开封"建设中的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寻求对策,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开封实际、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尊重其宗教特性。二是要积极拓展传承的方法。三是要提升宗教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宗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有颇重的比例: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宗  相似文献   

14.
人文景观要素是南粤古驿道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对人文景观要素现状进行分析,从设计利用出发,既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能挖掘古驿道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人文景观元素的活化利用。保护和利用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和主要文物古迹等古驿道人文景观要素,并将古驿道人文因素融入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古驿道线路的建设,发掘具有岭南人文内涵的驿道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古驿道人文线性景观,实现驿道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5.
湖湘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优秀的湖湘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人。现有的传承人制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传承人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略微不均衡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传承人群体结构,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千年历史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数不胜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地方戏曲川剧为例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去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些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代玉 《美与时代》2023,(4):79-81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宿迁市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元素应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乡村景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分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景观营造要立足于地域特点,尊重乡村间的差异,保护和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以避免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保护现有地域文脉的基础上,将乡村景观营造与新技术新理念进行融合,探索出地域文脉传承的新出路,以期更好地营造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蒋亚伦 《美与时代》2023,(12):125-127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凸显文化遗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视角和重要力量。基于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视角,分析大运河江苏段名镇名村保护现状,从而提出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与创造力量,甚至可以说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弘扬意义与传承价值。鉴于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肩负起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遗产的责任,针对当前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进行全面优化与创新,力求让建筑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与更新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优势,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