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故居随着时间进行着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把名人的精神风采、时代信息和地域特色真实再现出来,通过对名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传递出的内涵,给人们带来历史文化的熏陶与精神上的抚慰。以四川地区邓小平故居为切入点,通过对故居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的分析,研究故居的景观风貌。将名人故居的基本概念、特征、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故居景观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的载体、地域的材料技术、景观的营建等,深入挖掘地域特色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对未开发的名人故居景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遗留了众多名人故居,也蕴藏了丰富的古树资源。通过对北京名人故居古树的调研梳理,总结了北京名人故居古树的一般属性,分析挖掘了古树与名人故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自然美学、生活美学、艺术美学、道德美学四个方面对北京名人故居古树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强调古树的巨大资源价值和文化研究前景,推动古树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完整性保护。  相似文献   

3.
以清代沈鸿宾故居为中心,通过对故居中人文历史、建筑艺术形态进行分析,探讨沈鸿宾故居中"物性"与"人性"的文化价值,对建筑中楚文化艺术形式和装饰纹样展开研究,探讨楚文化装饰艺术在故居建筑设计中所传递的时代艺术思想与精神文明,从而总结名人故居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对当今荆楚地域性建筑设计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鄂南名人故居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承鄂南文化、习俗和精神的建筑艺术代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不同时期的建筑又体现了其时代特点及当时人们在审美、精神旨趣等方面的追求。虽有此丰厚的历史资源,但鄂南的旅游发展却十分不景气。文章从鄂南名人故居的基本情况入手,研究鄂南名人故居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开发路径,针对鄂南名人故居旅游产业化中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建议其立足地域文化,文化研究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出文化蕴含,并开发创意产品,既吸引了游客前来游玩,又给游客留下回忆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文化场域以其独有的话语系统、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等动员并动用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社会资本,形成清真寺场域资本转换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影响力,并导致清真寺功能发生了衍变;对清真寺基本、衍生及变异等功能做评估,旨在深入思考全球治理中的“伊斯兰因素”,并回应“伊斯兰与全球化”这一重大现实命题;中国清真寺在其发展中积累了“爱国爱教”与“以寺养寺”等经验,在“政教分离”原则下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基本发展模式.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特提出中国清真寺发展观,建议在寺管会管理框架下采用“功能分层管理”,推进我国清真寺管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发展和采用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既是包装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生态和谐型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的基本特征,在材料选用上应采用环保型材料,借鉴传统、回归自然,在设计内容上要突出环保概念。从尽量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这一战略高度来构架设计策略,以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促进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晓红 《美与时代》2006,5(5):21-28
“场域”是法国布迪厄提出的一个范畴。它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资本和权力所决定的处于不民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艺术场域也是如此。对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产生的研究只有进入其特定的场域才可能对其进行丰富的和立体的把握。我们也必须把“张爱玲传奇”置于关系复杂的“场域”中进行分析,才会发现“传奇”的诞生并非偶然,它与当时上海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背景和文化情景以及张爱玲成长的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东西方文化社会发展差异对比 ,分析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 ,给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造成负面效应 ,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协调到危机冲突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和社会的可承受性。提出用东方古老哲理思想整合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弊端 ,走“天人合一”、“东西合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陈律翰 《美与时代》2014,(11):125-125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建构不仅关注经济价值的形成,同时更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在文化创意思维的作用下,商业模式建构的过程中对商业文化核心的关注不断加强。其实本质上,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创意指导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商业模式传承文化是我们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无锡薛福成故居是无锡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无锡地区最典型的吉祥文化综合体。吉祥文化体现在建筑选址、平面布局、建筑装饰、植物种植、色彩搭配、数字选择等方面,突出表现了古人在建造房屋时祈求富贵、平安、吉祥的愿望,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坛荟萃     
李仲华等:用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新的发展观,就是十五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观。最近,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安庆市赵朴初故居为例,以修复后的故居的建筑布局和绿化设计研究为切入点,关注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空间肌理,乃至对城市历史的延续与文化传承,在阅读大量地方志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区位、人文、布局、空间、材质等角度出发,得到该场地的美学设计结论,总结解读徽州传统明清民居设计美学,并以调研实例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正>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从其传入中国开始,伊斯兰教就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穆斯林在经济场域、政治场域和文化场域中逐渐形成了持久的经济互惠、政治认同和文化自觉的特征。准确把握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场域特征,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挖掘与整理地域文化资源,探索其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道,是全球性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探索雷州半岛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创产品的融合创新模式,对于发扬雷州半岛地域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建筑环境设计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针对此情况,将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阐述共生理念与建筑环境设计内涵,分析将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总结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要点,提出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四点建议,以期推动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提升建筑环境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和多元文化涌现,城市中的矛盾与问题越来越突出。想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再建设。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如何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基于此,对古建筑保护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希望促进传统建筑文化进一步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的诚信缺失主要发生在公共场域而不是在私人场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交往、交易不断从“熟人社会”延伸至“公共场域”,但公共场域缺少相应的诚信伦理的约束,失信行为增多;另外,转型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会刺激公共场域大量失信行为的发生;公共场域中的诚信重构,首先需要法律制度的援助;其次,从长远眼光来看,仍需要对传统伦理中“特殊主义”的诚信观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建构公共场域所需要的“普遍主义”的诚信伦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环境设计和城市化发展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为了能促进现代环境设计的质量和创新发展,设计师就要立足根本,将传统文化元素能与现代环境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提高现代环境设计的质量打下基础。通过对现代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重要性和运用现状的阐述,详细探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及实际运用,为现代环境设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场与政治场的互动与博弈——以区域性主流媒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宇 《学海》2012,(5):103-109
在中国社会,政治场是与区域性主流媒体这一新闻场发生密切联系的执政党、各级党委和相关行政机构及其行动者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新闻场与政治场的关系独特、相互依存.在互动过程中,政治场通过“惯习同构”、嵌入媒体和信息隔离等策略对新闻场进行支配和控制.而新闻场则通常采取资本转化、多元均衡、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创造性遵从等策略,进行新闻场的“自主性”生产.  相似文献   

20.
乡村场域中的艺术创作与日俱增,文章研究乡村场域中举办的艺术季对于"在地性"的理解,探讨艺术的介入,进行"在地性"的创作,对于乡村文化的激活与乡村的振兴产生何种成效,最终产生何种社会价值。通过具体阐释"在地性"的艺术创作宗旨,分析武隆·懒坝的落地实践,最终探索乡村场域下进行在地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